毕业论文--浅谈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毕业论文--浅谈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ID:35590396

大小:44.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3-30

毕业论文--浅谈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_第1页
毕业论文--浅谈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_第2页
毕业论文--浅谈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_第3页
毕业论文--浅谈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_第4页
毕业论文--浅谈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浅谈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题目:浅谈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浅谈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形成的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潮即审美主义思潮,审美主义思潮主要包括审美意识形态、审美体验和生活审美化等三种理论形态,其共同特点是对审美的纯净化理解以及由此导致的古典主义的延宕和滞留。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强调文学研究的美学视点,由于美学在这种理论中主要关涉审美心理特别是情感体验,因而自发地包含着一种明显的向内反转的趋向性。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它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下面我们就对文学是审美意识形

2、态做下研究。关键词: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正文:谈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首先要谈谈什么是文学以及文学的一些性质。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具有符号性和结构性,审美特质和非审美特质,以及意识形态特质,这就决定了文学也具有审美意识形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文艺理论界逐步关注文艺意识形态的特殊性并引发了对文艺本质、文艺意识形态本性论的争论,其中,栾昌大的《文艺意识形态本性说辨析》和董学文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当代形态论纲》引起了文艺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尽管两人的侧重点不同,但他们都明确地提出了文艺具有意识形态性,同时

3、也有非(超)意识形态性的主张,对重新认识并界定文艺的意识形态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随后,关于文艺的意识形态的论争一直延续到21世纪,论争的范畴也越来越细化:从文艺到文学,从文艺的意识形态到文艺的审美意识形态并进一步延伸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什么,文学的本质究竟是怎样的?在当下的语境中思考探讨这一问题似乎不合时宜,诚如有学者所言“与其问文学是什么,还不如问文学不是什么”,“如果认为有某个事物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那么就正好撞到现在一些学者正在批评的‘本质主义’的枪口下”。然而,结合近年来文学理论的失语

4、状态及“文艺学边界”问题的论争情况,对作为文学本质认识主流话语的“审美意识形态论”进行反思是十分必要的。在当下对文学本质认识的主流话语之所以存在不足,原因之一是对文学本质所包含的维度概括不全。当然,要找到一个理论界一致认可的维度是困难的。建构理论的哲学基础不同、所运用的方法论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学本质观念,目前流行的“六种文学观念”,并且“六种文学观念能够在中国文论界同时流行,说明它们既从某一个方面切合文学的实际,同时又有某种理论依据。我们完全可以采取‘亦此亦彼’的态度,容纳这多种的文学观念”。(——

5、引自王炜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本质再考辩的必要)然而,寻找一个相对客观的切入点也不是不可能。自从艾布拉姆斯提出“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文学四要素之后,运用系统论方法确定文学理论体系阐释文学基本问题成为理论界普遍的选择。如果将文学视为一个以作品为核心,包括作家、读者和生活在内的系统的话,那么我们所要思考的文学本质维度就应当围绕这四要素展开,从中选择厘定文学是什么的关键词。从生活层面看,文学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它包含着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评价,是一种意识形态形式。反思“审美意识形态论”并不是否认文学的审美

6、意识形态属性,相反是在肯定“审美意识形态论”历史贡献审视其现实局限时使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不至于消弭在“意识形态”自身或“审美”之中。社会是人的活动的舞台。人在社会中有各种活动,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生产活动、政治活动、科学活动、伦理活动、宗教活动和审美活动等。人的一切活动中都含有“审美”的因素,但只有文学艺术活动才把“审美”作为基本的功能。文学艺术是审美的高级形态。什么叫“审美”?童庆炳先生在1981年提出,文学的审美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而审美也是文学区别于一般意识

7、形态的特征。什么是审美意思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做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在中国,把文学看成审美意识形态,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成果。在“文化

8、大革命”结束后,学者们面对的是“文学从属于政治”、“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僵化口号,面对“文学政治革命论”的尴尬,这在文论界可以说是一个“事件”。为了摆脱和纠正这种“政治工具论”的失误,引导文学健康发展,我们不约而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对文学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新的思考。他们要解决的是文学区别于非文学的关键是什么。当时学者们的思想大体上是一致的。童庆炳于1981年就发表文章,对别基斯林的“形象特征”论提出批评,认为这种理论导致思想加形象的简单公式,使文学陷入“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