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569186
大小:95.35 KB
页数:63页
时间:2019-03-29
《冀教版小学数学(上册)二年级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冀教版小学数学上册二年级教案1dao第一单元 测量课题、厘米的认识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2、认识厘米,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厘米的含义。3、在测量、交流等活动中,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体会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能估计较短的物体,培养初步的估测意识,。教学准备:双面胶,直尺、同样长的小棒一包、整根铅笔、蜡笔、新橡皮等。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备课随笔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测量 二、自主探索交流体验 从
2、生活实践引入,沟通数学与相识生活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让学生经历估计——教师谈话:(教师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支蜡笔)要知道这支铅笔的长度,我们怎么办?要知道这支腊笔的长度我们怎么办?要知道课桌有多高,又可以怎么办?分别引导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揭示课题, 我们都要进行测量。本学期第一节数学课我们就学习测量。教师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支蜡笔,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几根蜡笔的长度?1、估计铅笔和蜡笔的长度, 2、用蜡笔量出铅笔的长度,验证自己的估计。3、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渗透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4、激发
3、学生用实物测量桌面的长度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为什么同是一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最后引导学生用统一的工具(小棒)去测量。 验证——交流——归纳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估测意识,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让学生经历用身边的物品做工具(单位)去测量另一物品长度的过程。亲自参与测量活动,通过汇报交流,促使学生体会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和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理解测量方法多样化,提高操作能力。 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研讨
4、、汇报,激发学生参与测量活动的兴趣,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地参与测量、思考、汇报、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始终经历反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估计后发言。要知道估计的是否准确,就要测量。下面就请你拿出一根铅笔和蜡笔来量一量,看你估计得准不准。学生试量后交流。(可能出现不同的量法) 首先教师通过谈话过渡引出用身边的物品作工具,同桌合作,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教师提示参与活动的方法:先估计课桌面的长度有几个测量物体那么长,然后再测量,预设交流测量方法和结果:① 用铅笔来量的课桌的
5、长度,有4根铅笔那么长;② 用文具盒量的课桌的长度,有3个文具盒那么长;③ 我们是用拃量的,大约有6拃。④ ┅┅教师谈话和学生一起思考、感悟为什么同是一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用文具盒量,用铅笔量,还有用拃量;┅┅测量的工具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不同。 5、教师谈话引出直尺。 6、认识长度单位:厘米。(1)引导学生观察直尺。感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通过不同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直尺,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含义。测量、划线、用手比划、举出实例等不同的形式和
6、手段,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教师引导:要是我们测量的课桌的长度结果一样,我们必须用同样的一种测量工具而且一样长的来测量。下面我们就都用小棒去量,看结果是多少?请学生用一样长的小棒再测量一下课桌面的长度。(学生按照要求去操作,然后汇报交流) 教师:今后测量长度只要都用这样的小棒不就可以了吗?(让学生质疑)别人没有这样的小棒怎么办?看来要知道物品的长度,就要使用统一的工具和长度单位来测量。那现在都用什么工具呢?(尺子)教师:请大家都拿出直尺,认真观察一下,然后用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直尺上有“厘
7、米”;有小格;有数字0、1、2、3、4……;还有cm等。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用字母“cm”来表示。请大家找到1厘米,从“0”到“1”就是1厘米长。请学生用在直尺上找一找、用手比一比、在练习本上画一画1厘米的线。然后进行比较,结果都一样长。学生自由找出几种约长1厘米 (2)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引导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学习用厘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的方法,并测量物品的长度。① 测量橡皮的长度。掌握测量的方法。 ② 在应用
8、厘米做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尝试估计,学会测量。 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与同伴共同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小组中取长补短,进一步尝试估测和学会测量,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