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550622
大小:316.00 KB
页数:124页
时间:2019-03-27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件详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分期第一种分法1、十七年(1949-1966)2、文革十年(1966-1976)3、新时期(1976-至今)比较普遍的分法第二种分法1、1949-1976:建国头27年2、1976-至今:新时期一、红学派——“红学”指的是研究《红楼梦》的专门学问。“红学”一词最早见于清代李放的《八旗画录》。有旧红学派(→)和新红学派(→)之分。二、《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的展开(1954年)1、导火线:1952年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出版。2、缘起:1954年,李希凡、蓝翎在《文史哲》月刊1954年第9期上发表了《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一
2、文。不久,《文艺报》转载。嗣后,《光明日报》1954年10月10日又发表了他们的《评<红楼梦研究>》,对俞平伯的研究观点和方法,进一步提出批评。李希凡、蓝翎的观点(↓)1954年10月16日,毛泽东从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角度出发,给中央政治局的同志撰写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内容链接)。这样,在全国范围内,又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三、批评俞平伯的观点①批评俞平伯的主观主义是非标准,看不到《红》是一部有反映封建社会盛衰的、具有反封建倾向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看不到宝玉、黛玉、宝钗的
3、社会意义;“钗黛合一论”否定了封建与反封建的矛盾。②批评俞平伯的趣味主义的审美观点,从鉴赏和观照的角度,而不从具体的社会分析进入,不从思想上分析,才会得出“二美合一论”,使作品脱离了具体的社会环境。③批评俞平伯以考据代替研究,用考证代替了美学评价和文学批评。——显然,俞平伯强调的是身世,是“色”、“空”,是从命运、哲学的角度对《红》提出问题;而李、蓝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解读文本。其实二者并不矛盾。五、批判运动的影响①用现实主义的原则来阐明、解释红楼梦,看到古典文学研究中的问题;②由学术探讨扩大到政治问题,由古典文学研究扩大到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由
4、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意在清除所谓社会生活中的资产阶级思想影响,超出了捍卫现实主义文学原则的学术范畴;③形成了十七年文学发展中的一种独特的敌我对立的“战争思维”。(↓)十七年的诗歌创作第一节概述诗人来自国统区和解放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1949-1957第二,1958-1966第一阶段(49-57)诗歌创作特点1、颂歌、赞歌是其主旋律郭沫若《新华颂》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艾青《我想念我的祖国》王老九《想起了毛主席》强烈的自豪感欢快的情感2、建设题材诗歌大量出现李季《玉门诗抄》邵燕祥《到远方去》3、政治抒情诗的出现郭小川
5、《致青年公民》贺敬之《放声歌唱》4、表现抗美援朝的诗作大量出现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未央《驶过燃烧的村庄》49-57年诗歌创作的缺陷一、颂歌作为单一的诗歌美学规范,得到空前发展二、抒情主人公形象发生根本的变异、诗的个性化程度削弱和模糊,小我被大我代替三、诗歌形式逐渐单一58-66年的诗歌创作新民歌运动:长篇叙事诗:闻捷《复仇的火焰》郭小川《将军三步曲》李季《杨高传》政治抒情诗:贺敬之《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58-66年诗歌创作的特点一、政治抒情诗成为占据诗坛主导地位的潮流二、诗的主题从劳动、建设的歌
6、颂转向“对继续革命”的感情和行动的宣扬三、诗的想象方式和象征体系发生了变化。红日、红旗、青松、井冈山、天安门、革命航船成为最主要的象征符号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的主要特征1、思想内容上强烈的政治性、对诗的政治功能的强调2、政治抒情诗的艺术结构,往往表现为观念的演绎的形态3、重视思想观念的激情效应贺敬之诗歌的主要特点1、重视诗歌的时代性具有饱满的政治热情2、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放声歌唱》郭小川诗歌创作的特点1、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政治倾向性2、富有深邃的哲理3、艺术上长于采用“感物咏志”的象征手法叙事诗的发展以李季、闻捷为代表在对生活场
7、景与事件具体描摹的基础上,表现新生活风貌和诗人的境界增加写实的成分对生活现象加以“诗化”,由感性向哲理升华出现原因:现实主义的强调使得诗歌注重写实解放区写实风格和叙事诗热潮在当代的延伸和继续十七年小说第一节概述作家队伍(三部分构成)两个发展阶段十七年小说创作的主要作家队伍一、来自延安和解放区的作家,丁玲、赵树理周立波、柳青二、来自国统区的作家:茅盾、巴金、路翎等三、新成长的作家:他们又分为两种情况:一部分来自革命队伍比如梁斌、杨沫、曲波、刘知侠、吴强、李英儒、王愿坚、茹志鹃等,二是和新中国一同成长起来的作家,比如王蒙、刘绍棠、高晓声、陆文夫
8、、邓友梅等农村题材小说一、通过婚姻恋爱和家庭关系反映建国初农民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民主自由的新生活和幸福爱情的强烈要求赵树理《登记》谷峪《新事新办》马烽《结婚》高晓声《解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