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微生物育种中化学诱变技术的综述

关于微生物育种中化学诱变技术的综述

ID:35521016

大小:5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25

关于微生物育种中化学诱变技术的综述_第1页
关于微生物育种中化学诱变技术的综述_第2页
关于微生物育种中化学诱变技术的综述_第3页
关于微生物育种中化学诱变技术的综述_第4页
关于微生物育种中化学诱变技术的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微生物育种中化学诱变技术的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微生物育种中化学诱变技术的综述姓名:周旭班级;11生工1学号:20110801120摘要:化学诱变是一种传统而经典的微生物育种技术,不仅在高产工业菌株选育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近来还用于改造野生菌株代谢功能,以发现新产活性产物。本文简要综述常用化学诱变剂及其作用机制,以及化学诱变技术在微生物育种领域中的新近应用研究进展。关键词:微生物育种;化学诱变剂;诱变机制;应用1前言菌种优劣对于微生物药物的工业化生产具有决定性意义。野生菌株往往因产率低而不能直接用于工业生产,而需要通过菌种改良,选育高产优良菌株。微生物药物的工业化生产对菌株的这种需求带动了各种育种技术的蓬勃发展,而育种技术

2、则通过不断提供优良菌株又促进了微生物药物产业的持续发展。在育种研究中,近来还发现有些突变株可代谢产生新产物,具有可供作药源新菌株资源的潜在应用前景,使育种技术进一步拓展了新的应用研究发展空间。微生物人工诱变育种技术按诱导突变类型可分为物理诱变、化学诱变和生物诱变三大类[1]。化学诱变是一种传统而经典的微生物育种技术,不仅在高产工业菌株选育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还用于改造野生菌株的代谢功能,从而发现新产活性产物。在实际应用中,化学诱变既有利用某一种化学诱变剂的单一诱变,也有组合利用化学或其他多种诱变剂的复合诱变,还有化学诱变联合抗生素抗性筛选等。本文简要综述常用化学诱变剂及其作用机制

3、,以及化学诱变技术在微生物育种领域中的新近应用研究进展。2常用化学诱变剂2.1碱基类似物作为化学诱变剂的碱基类似物主要有嘧啶类似物和嘌呤类似物两大类。其中,常用嘧啶类似物有5-溴尿嘧啶(5-BU)、5-氟尿嘧啶(5-FU)、6-氮杂尿嘧啶(6-NU)等;嘌呤类似物有2-氨基嘌呤(2-AP)、6-巯基嘌呤(6-MP)、8-氮鸟嘌呤(8-NG)等[2]。2.2烷化剂烷化剂类化学诱变剂种类较多,如硫芥(氮芥)类、环氧衍生物类、乙撑亚胺类、硫酸(磺酸)酯类、重氮烷类、亚硝基类等。其中,亚硝基乙基脲、亚硝基胍、硫酸二乙酯、甲基磺酸甲酯、甲基磺酸乙酯等较为常用。2.3移码诱变剂移码诱变剂系指

4、能够引起DNA分子中组成遗传密码的碱基发生移位复制,致使遗传密码发生相应碱基位移重组的一类化学诱变物质,主要为吖啶类杂环化合物,常用的有吖啶橙和原黄素两种(图1)。图1吖啶橙和原黄素的结构2.4其他类诱变剂(或协同诱变剂)其他类较常用的还有亚硝酸及其盐和部分金属化合物。3化学诱变剂致基因突变作用机制3.1替代DNA中的正常碱基碱基类似物具有与正常碱基相同的分子骨架结构,可替代正常碱基掺入到DNA分子中,通过DNA复制过程造成碱基错配而发生突变,从而影响遗传特性。3.2化学修饰DNA中碱基从而影响遗传特性3.2.1烷基化烷化剂类诱变剂主要通过对DNA分子中碱基的烷基化修饰,破坏正常

5、生物学功能,从而影响遗传特性。这类诱变剂往往具有活泼的烷基化基团,与水反应先形成碳正离子,继而攻击DNA碱基中电荷密度高的亲核部位,导致相应部位的烷基化。烷化剂类一般先攻击鸟嘌呤的N-7位,其次鸟嘌呤的N-3位和腺嘌呤的N-3位[2]。3.2.2氧化有些有氧化活性的诱变剂通过对DNA中碱基的氧化损伤发挥致突变作用。譬如,亚硝酸可氧化腺嘌呤,使腺嘌呤经脱氨基氧化后变成次黄嘌呤(图2)。通常在DNA中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配对、鸟嘌呤(G)与胞嘧啶(C)配对,而次黄嘌呤则在DNA复制中替代G与C配对(图2),并通过以后的复制过程使DNA中原来的AT配对转换成GC配对。图2腺嘌呤

6、氧化与DNA复制中的碱基配对变化3.3移码突变的可能机制[4]移码突变倾向于发生在重复碱基区域(如CCCCC等)。根据相关机制解释模型[4],在DNA复制过程中局部碱基配对发生在这类重复碱基区域里的复制计数器以外处。重复碱基部位间发生滑移(slippage),将造成留置在双螺旋外未配对而凸起的单个或几个碱基。如果这种突起在DNA复制过程中发生在被复制中的模板链上,凸起部分在复制链中将被删除。相反,如果凸起发生在复制初始链上,将会导致复制链中插入额外碱基。嵌入型移码诱变剂可增强DNA链间滑移的可能性,同时可稳定所形成的凸起。该模型还被扩展至原黄素及其类似物诱导噬菌体T4突变的特例,

7、机理涉及T4拓扑酶Ⅱ的DNA破损活性。虽然这可解释原黄素个别实验中所见到的突变特征,但应当注意并非所有嵌入型突变剂都与拓扑酶Ⅱ相互作用。3.4金属离子致突变的可能机制在有关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铁离子摄取调节基因fur相关研究中,有文献报道通过金属锰诱变成功筛选获得了Mn2+抗性fur基因突变株[5]。他们认为,Mn2+诱变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但研究结果提示,Mn2+刺激细胞使胞内蓄积过量的铁离子,而当细胞发生fur基因突变时会失去严密调控fur-依赖性铁摄取系统的能力,导致产生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