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506994
大小:90.52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3-25
《文学鉴赏教学资料-第四章小说鉴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红楼梦》节选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竞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她赞你,我述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竞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竞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
2、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风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风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宝钗道:〃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乂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乂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宝钗笑道:〃
3、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黛玉听了,不觉红了脸,宝钗笑道:〃虽是取笑儿,却也是真话。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V你才说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我明日家去和妈妈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述有,与你送儿两,每FI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乂不惊师动众的。〃黛玉忙笑道:〃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宝钗道:〃这有什么放在口里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只怕你烦了,我且去了。“黛玉道:〃晚上再来和我说句话儿。“宝
4、钗应着便去了,不在话下。(有删改)赏析:节选部分虽然篇幅不长,却自成一体。作者先用叙事语言勾勒黛玉“嗽疾”之由来:远因是黛玉每年时节变换吋“必犯”,近因是今秋“多游玩了两次”。然后引出宝钗探病,遂有一番与黛玉的情感沟通与交流。情节的主体全部由二人的对话织构起来,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宝钗对黛玉的关心是发自内心的,没有空洞话语。她认为药疗不如食补,就劝黛玉每天早晨吃燕窝粥,并答应给她送燕窝过来。在对话中,当黛玉自叹身世飘零时,她就极低调地说她也是和黛玉一样的,虽然有个哥哥,却不如没有,只是比她多了一个母亲“略强些”。这样,就拉近了同黛玉Z间的距离,增强了融洽的气氛。尽
5、管这种“同病相怜”显得生硬牵强,但却情真意切,很能打动人心。尤其是她在最后说“只怕你烦了,我且去了”,照应前文“及至宝钗等来望候他,说不得三五句话又厌烦了”,既表现出宝钗深谙黛玉的性格,又见出她对人的体贴入微与宽容大度。只感动得黛玉说让她“晚上再来和我说句话儿”。黛玉对宝钗的关心体贴深为感激,竟至向她忏悔,说“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并诉说自己孤苦无依之状,又提及宝钗前日对她的“教导”,从内心深处表示感谢。黛玉在《红楼梦》中一向是以“孤标傲世”盛气凌人的面貌出现的,这样向别人诉说肺腑,实在难能可贵。她说及家世的衰微,只身的孤苦,不是“正经主子”的感觉和谨慎心态,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怜悯
6、之情,宽谅她素日的“禁不得一些委屈”。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写出了林黛玉性格中的这种复杂性,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真实。《小说而而观》的作者福斯特曾提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概念,“扁平人物”具有类型化和漫画式的特点,而“圆形人物”却是“丰富多彩”的,具有“说服力”和“新奇感”。林黛玉可谓是一个典型的“圆形人物”,是作者精心刻画出来的立体感很强的人物形象。作为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红楼梦》的语言具有典雅含蓄的一面,如宝钗劝黛玉不要作“司马牛之叹”,用典说事,非文化人不能解;一句调笑黛玉的话——“将來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则戏谑得雅致有趣。另一方面,作为白话小说,
7、《红楼梦》的语言乂有生动活泼、口语化的一面。如宝钗说“成什么?不是个常法”,如黛玉说“何苦叫他们咒我”,都浅近自然,声口可闻。《聊斋志异》节选香玉劳山下清宫[1],耐冬高二丈[2],大数十围[3],牡丹高丈余,花时璀璨似锦[4]。胶州黄生[5],舍读其中。一日,自窗中见女郎,素衣掩映花间[6]。心疑观中焉得此。趋出,已遁去。自此屡见之。遂隐身丛树中,以伺其至。未儿,女郎乂偕一红裳者来,遥望之,艳丽双绝。行渐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