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484475
大小:55.0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25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静脉溶栓的护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急性心肌梗死急诊静脉溶栓的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急诊静脉溶栓的护理【中图分类号】R542.2〈sup>+〈/sup>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09)01-0105-01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较常见,并危及生命的严重心脏疾病,我院从2000年5月开始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了急诊溶栓,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急诊溶栓的护理体会报告如F。1临床资料1.1对象:本组全部为本院急诊住院的AMI患者,共23例。其中男18例,女5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3岁。梗死部位包括前壁、下壁、下壁+右室、下壁+正后壁、前间壁。所有病例均符合世界心脏病协会和WHO关于AMI的诊断标准
2、并符合溶栓标准。1.2治疗方法: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无溶栓禁忌证,确定进行静脉溶栓,首先嚼服肠溶阿司匹林0.3g,尿激酶150万U溶丁生理盐水100ml+,30min内静脉滴注完毕。溶栓后6h开始应用肝素100mg加入生理盐水48ml,12h持续泵入,连用5〜7d。肠溶阿司匹林0.3g,每天1次,连服3d后改为75〜lOOmg,长期服用。2结果静脉溶栓成功14例,未通的9例,其中由于心源性休克死亡1例。皮肤黏膜出血点、瘀斑4例,血尿1例。心律失常20例,其中室颤2例行电击除颤,1例心动过缓。3护理措施3.1溶栓前的护理:①吸氧:采用鼻导管给氧,流量3L/mino吸氧对有休克或左心室
3、功能衰竭的患者特别有益,对一般患者也有利于防止心律失常,并改善心肌缺血缺氧,有助于减轻疼痛。②心电监护:持续进行心电图、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呼吸的监测,每30min记录心电图1次,密切观察心律、心率、血压和心功能的变化,为恰当作出治疗方案、避免猝死提供客观资料。③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路:其中1条选用静脉留置针,静脉穿刺后接三通,既可供静脉采血测血清酶等,乂可供溶栓时及吋输注药液。另1条静脉通路可根据患者血管情况选择,方便多渠道补液及随时应用抢救药物,以备患者病情变化时能够得到及时的药物治疗,提高抢救成功率。④遵医嘱给了充分镇静止痛:一般用吗啡10mg稀释成10ml,每次2"3ml;或哌
4、替定50^100mg必要吋l〜2h后再注射1次,以后每4〜6h可重复应用。。⑤备好抢救约品及除颤器等于床旁:检查除颤器、呼吸机、临时起搏器等仪器的功能是否良好,并置于备用状态。⑥病情观察:AMI患者心前区疼痛的时间、强度、部位、有无放射、体位及疼痛时的表情,做好护理记录。⑦卧位:AMI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平卧位或半卧位3〜7d,一切Fl常山活由护理人员或家属协助,避免不必要的翻动;注意保暖;限制探视;嘱其大便吋不可用力。必要吋行留置导尿术,并保持引流管通畅。卧床吋间过长者,加强皮肤护理,预防褥疮及四肢功能减退。3.2溶栓时护理:熟练掌握临床评价再通的标准,溶栓期间进行心电图监护,溶栓
5、前记录心电图为基础值,溶栓后第10~15min记录心电图,30min打印全导心电图,次日打印全导心电图4次,第3天3次,以后每日1次,详细记录心电图的确切日期、吋间、ST段抬高值,特别注意观察ST-T演变,以判断溶栓效果和及吋发现再灌注心律失常;耐心听取患者主诉,溶栓时每15min记录胸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以及有无伴随症状等,溶栓后2h内评估胸痛是否迅速缓解和消失是判断冠脉再通的有效指标;随吋和医纶联系,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监测血压、心率、脉搏,以防止并发症,及时采取抢救措施。3.3溶栓后的观察:①ST段下降情况:心电图抬高最明显导联的ST段下降情况。②胸疼情况:溶栓治疗后如
6、胸痛迅速消失,说明溶栓治疗有效,与冠状动脉再通及梗死面积缩小有关。如再度发生胸痛,持续30min以上,含硝酸廿油不缓解,ST段再度抬高>2mm,持续半小时以上,说明血管再度闭塞,及吋复查心电图及心肌酶,并报告医师。③心律失常的观察:溶栓后由于梗死血管再通,梗死处的坏死组织以及白细胞团随血流进入冠状动脉,从而影响心脏电稳定,常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临床观察还发现:前壁、侧壁多为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后壁多为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心肌的局部缺氧,引起电生理紊乱,梗死区和缺血区内各心肌纤维不应期的长短和传导速度不同,易形成折返运动,可发生各类型的心律失常。发现心律失常吋,及吋描记心电
7、图,报告医师,按医嘱给予利多卡因或阿托品药物治疗,备好除颤器,随时准备抢救。④出血情况:应用溶栓药物后,残存的血栓有强烈的促凝作用,患者体内呈纤溶后的高凝状态,故必须给予抗凝药物。但需防出血并发症,尤其是年老、体瘦、女性或有明确的高血压、糖尿病史、长期服用抗凝药的患者。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全身皮肤、大小便及痰的颜色的变化。[收稿2008-11-1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