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483657
大小:76.17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3-25
《管理会计案例索引(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管理会计实践索引(一)一、全面预算预算管理作为企业建立科学管理体系的核心,逐渐成为我国企业应用面最广,应用量最大的管理会计方法,但在应用的深度上,许多企业距离实现全面预算管理尚有不小的差距。随着管理会计应用日益广泛,越来越多企业的预算管理已经或正在迈入全面预算阶段。(-)神华集团16年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的意义建构模式据《会计研究》2015年第7期“集团企业预算管理实施中的意义建构:以神华集团为例”介绍,意义建构活动使企业和个人能够阐释预算管理情境,建立对预算管理的集体认知,并以此为指导,调整预算实施行为。神华集团在16年预算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在经济危机、国企改革、企业兼并扩张和企业信息化等
2、剧烈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下,先后经历了预算管理植入、预算管理与管理控制系统融合、预算管理向业务纵深层次扎根和预算管理成为企业战略支持工具等四个阶段,建立了四个不同的意义建构模式:最小程度的意义建构、受限的意义建构、分散的意义建构和导向明确的意义建构。(-)大冶有色的“五特色”全面预算管理实践据《新理财》之公司理财2015年第2-3期合刊“大冶有色:预算管理上台阶”介绍,大冶有色作为一家集采矿、选矿、冶炼、铜材加工于一体的国有特大型铜冶炼和企业,在管理会计的全面预算体系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近6年累计实现增收节支13.59亿元,各分、子公司2014年成本同比下降4%-6%°有色的预算管理取得如此
3、成功得益于五大举措:一是从公司和厂矿两个组织层面建立了公司预测和年度预算的双闭环预算管理体系。二是将预算主体向下延伸至班组,真正实现了成本从最基层作业环节开始的有效控制。三是实行定额管理,形成了涵盖1235项的大冶有色定额库,作为公司预测、年度预算和成本管控的基础。四是在公司内部大力推行对标管理,全面建立指标对标比对库,寻找短板,树立标杆,持续改进,制定规划,限期达到。五是实行超利分成的预算考核制度,真正实现了将预算执行与生产单位业绩的直接挂钩。(三)上汽集团“人人成为经营者”的全面预算管理实践据《新会计》2015年第2期“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案例研究——来自上汽集团实践”介绍,上海汽车集
4、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汽集团)通过有效运用全面预算管理工具,为集团经营目标的合理制定和有效执行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上汽集团的的特色管理应用实践,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管理层视预算管理为重心,不仅专设预算管理委员会,并由集团总裁亲自牵头部署和下达预算工作。二是重点突出“全面”,该公司独创并长期实践“人人成为经营者”的管理模式,将每个员工或若干员工组成的基准单位,设定为独立核算的“经营体”,将核算单位分解细化为企业相关管理资源和技术资源的最小利用单位。三是始终将预算跟踪和分析作为预算管控的重点,不仅关注数据,更深入挖掘造成偏差的经营实质,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支持。四是推行全面预算管
5、理信息化。(四)中铁大桥局“全面预算与绩效评价融合”的创新运用据《财务与会计》2015年第1期“中铁大桥局的<全面预算与财务业绩评价管理融合’的创新运用”介绍,如何将全面预算、业绩评价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财务业绩评价来实行全面预算执行结果的闭环管理,已成为建筑企业集团亟待解决的问题。2013年,中铁大桥局尝试将全面预算与财务业绩评价适度融合,完善配套制度和动态管理,实施两年来,企业管理和财务绩效管理水平得到逐步提升。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和人员,通过设立预算科,人员整合等方式,为全面预算与财务业绩评价融合提供组织保障。二是预算和对标指标结合,设立预算偏离度考评和功效系数法下
6、的对标考评,凸显绩效考评的客观公正性。三是通过推行财务绩效考核指标前移和财务绩效考核前i诊断,为全面预算与财务业绩评价融合提供统一衡量标准。四是推行分析和预警机制,为全面预算与财务业绩评价融合提供动态管理支持。五是通过一系列措施完善业绩评价办法,实施闭环管理。(五)长江电工的全面预算“五步法”据《财务与会计》2015年第2期“长江电工的全面预算五步法”介绍,长江电工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建立在业务运营系统上的规划控制体系,以业务计划为源头,以业务预算为基础,以薪酬预算和资本预算作为重要支撑,最终以财务预算的形式将特定周期的运营过程预先反映出来。在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实践过程中,长江电工探索出从易
7、到难,循序渐进的“五步法”:第一步,从无到有,做实费用预算;第二步,从有到全,夯实业务基础;第三步,从全到深,细化成本预算;第四步,从深到准,打造预算平台;第五步,从准到先,落实战略牵引。二、成本管理管理会计始于成本管理,中国企业也曾探索了一些有中国特色的成本管理工具方法并取得了较好成效。金融危机后,随着竞争加剧,经济转型升级,许多企业深挖潜力,降本增效,借助信息技术加大了对成本管理的力度,一些大型企业建立了融多种成本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