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ID:35483341

大小:90.58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3-25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厦门双十中学2019届高二年(下)期中考试题语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君子之道“智”“仁”“勇周可真①君子文化不仅是儒家文化之精华,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②《论语・宪问》中的一段描述最能反映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子口:'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③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在认知过程中,“智”所涉及的是事实关系,它表现为事实判断;“仁”所涉及的是价值关系,它表现为价值判断;"勇”所涉及的是行为关系,它表现为行为判断。其屮,行为判断是认知过程的最高阶段,是根据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來作

2、出行为决定。行为判断之得当与否,取决于事实判断的正确与否和价值判断的合理与否。故行为判断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集屮反映与综合体现。这意味着“勇”集屮反映与综合体现着君子人格特征。④根据孔子“见义不为,无勇也”的解说,“勇”的含义就是“见义而为”,其意义要素包扌舌“义”和“为”,而“义”是“勇”的核心意义,“为”之为“勇”是由“义”决定的,当且仅当“义为”时,才是"勇”。⑤荀子谓:“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也。”“无正义”的意思就是“人不行正路”。按荀子“礼”“法”并重的思想,他所谓“无正义”实际是指行为不合“礼义”“法度”。要之,“正义

3、”的基本意义就是“人应遵守的行为规则”。具体而言,“正义”又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制定人应遵守的行为规则所依据的一定原理或原则(属于价值范畴),一是依据一定原理所制定出来的某些相互关联的具体行为规则(属于制度范畴)。在儒家看來,前一种意义的“正义”就是孔子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的“仁”,后i种意义的“正义”就是“克己复礼为仁”的“礼”o进而言Z,“仁”是正义原则,“礼”是正义标准。就其二者的关系而言,作为正义原则的"仁”是“礼”的价值依据,作为正义标准的“礼”是“仁”的制度表现。因此,在“智”“仁”“勇”的关系中,“见义而为”的“义”应是指作为

4、“仁”的制度表现的“礼”之所宜。所谓“勇”,就是行其“礼”Z所宜。按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观点,如此依“礼”行事乃是“仁”的行为表征。⑥“见义而为”之由“见义”到“义为”,这个过程还包含被称作“权”的活动。“权”字的本义为秤舵,引申为称量物品轻重的秤,进而派生出称量物品轻重之义,如“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知轻重者,心屮有数也,是“权”含有把握分寸Z意。由是衍生出在度的范闱内灵活应变Z义。《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S:'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5、。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这里,“男女授受不亲”之“礼”和“嫂溺,援之以手”之“权”都在“见义”之“义”的范围之内。"见义而为”的"勇”既要守常而行“礼”,又要变通而达“权”,如此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是君子“仁”且“智”的表现,也是君子为人处事的特点。①综上所述,所谓君子,就是“智”“仁”“勇”兼备的文明人。君子的人格特点是“见义而为”,其体现于为人处事,就是既恪守原则又灵活应变的文明生活方式,此乃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选自2018年2月《新华文摘》,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智”“仁”“勇”是孔子对君所作

6、出的人格定位。其屮“勇”在君子人格屮更为重要,因为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角度來看,“勇”表现为行为判断,是认知过程的高阶段。B.“正义”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制定行为规则所依据的原理或原则,一是依据一定原理所制定出来的具体行为规则,前者对应“礼”,后者对应“仁”。C.“勇”,就是行其“礼”之所宜,如此依“礼”行事,以孔子的观点来看,即是“仁”的行为特征。D.“勇”者也要善于权衡变通,不可死守礼法,胶柱鼓瑟,必要时可以超出“义”之范围,如孟子所官“嫂溺,援之以手”的行为。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引用《论语•宪问》中的相关文

7、字,引出“智”“仁”“勇”的概念。后文则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依据,重点从“勇”这一概念解读君子文化。B.文章第④段聚焦于“勇”,根据孔子“见义不为,无勇也”的解说,得出有且只有“义为”才是“勇”的结论。C.笫⑥段的主要目的是分析“仁”与“礼”的关系。作者先用荀子的话引出“正义”的概念,再解释“正义”的两种意义,进而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D.第⑥段使用《孟子•离娄上》中的“嫂溺,则援之以手乎?”的事例,论述了“见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记•游侠列传》中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言必信,行必果”,如果其中“正义”可以

8、解释为“人应遵守的行为规则”,那可见游侠不是儒家所言有“勇”之君子。B.因为“义”是“勇”的核心意义,所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勇”,不在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