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477952
大小:109.77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3-25
《2018年4月7日周末培优-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人教版(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18年4月7日周末培优高考频度:★★★★☆丨难易程度:骸典例衣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一)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刘向《说苑》)(二)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
2、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三)自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刘向《列女传》)1.下列用“/”
3、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B.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D.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1.下列各句分为四组,都与“劝学”有关的一项是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④非学无以广才⑤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⑥师事
4、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④⑤D.①③④2.下列对上述三段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文字,通过晋平公与师旷的对话,阐述师旷对学习的见解,告诫人们学无止境,这正应和了《劝学》中所说的“学不可以已雹B.第(二)段文字,诸葛亮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需要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C.第(三)段文字,孟母教诲孟子的主耍道理是学习耍取得成就,必须耍有恒心,坚持不懈。D.在表达方式上,第(一)段运用比喻说理,第(二)段运用对比说理,第(三)段运用的也是比喻说
5、理的论证方法。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少而好学,如日岀Z阳;壮而好学,如日屮Z光;老而好学,如炳烛Z明。炳烛Z明,孰与昧行乎?(2)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参考答案】1.C2.Cab3.D4.(1)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A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蜡烛的光亮。点亮了蜡烛的光亮,和在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SE(2)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5【试题分析】531.可根拥句子的对称耒划分=这段话的意旻是
6、:手习必須静下心耒,必须依靠学习才能壤长才干,不爭厂"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智,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孝业=纵欲放荡漬圾怠慣便不能技奋精神,百险急蹂便「5不能治理品性u■''2.①是晋平公的话,与“劝学”无关;③是说“静”“俭”的重要性;⑥是说“学习”的结果。''3.第(三)段运用的是类比说理,拿“学习知识”和“纺线织布”进行类比。'「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应当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把握文'"言句子里面的重点词汇和特殊句式。(1)注意“日中”、“炳烛”、“孰与昧行乎”句式的意思。'?(2)注意
7、"废”“斯役”“离”的意思。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讳辩韩愈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是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妖”八•、O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①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②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
8、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