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高中历史高考考点: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高中历史高考考点: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ID:35452700

大小:82.38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3-24

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高中历史高考考点:辛亥革命教学设计_第1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高中历史高考考点:辛亥革命教学设计_第2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高中历史高考考点:辛亥革命教学设计_第3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高中历史高考考点:辛亥革命教学设计_第4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高中历史高考考点:辛亥革命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高中历史高考考点:辛亥革命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考一轮复习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剑河县民族中学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丿J:学生常握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经过,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内容等知识点,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阅读和理解材料,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全面客观评价历史的学科素养。过程与方法:本考点主耍采用史料教学,通过展示、分析材料,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探究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学住体会武昌首义精神的可贵,受到鼓舞。通过分析

2、《中华民国临吋约法》及对比辛亥革命前后的屮国,学生初步认识实行民主、宪政对中国的意义;通过了解辛亥革命给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半活各方面带來的变化,体会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辛亥革命发生的廿景,中国对改良和革命两条道路的选择;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教学难点:清末复杂的政局和革命的必然性;由革命的必然性体会民国建立在结束专制、走向民主共和方而的重大意义。课时安排:-课吋学情分析:作为一伦复习课,学生的情况与新授课时有所不同。就知识层面而言,他们已经有基木的知识储备,照本宣科必然不能满足

3、他们的要求,也激发不了学习的兴趣。但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对清末的复杂局面了解较少,甚至片面认为清政府完全反动,毫无改革意图,或是人云亦云,对其中的重要问题没冇深究,也无法真」E认识到辛亥革命和民国建立在屮国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就能力层面而言,课程标准要求学牛应具备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木课的教学需要山史料出发,使学牛在分析材料后得出更符合历史的结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课前播放电视剧《走向共和》的主题歌剪辑,幻灯片打岀歌词第一段)教师:听到《走向共和》这雄浑激荡的歌声,大家就知道了,

4、今天咱们复习的主题是什么?学生:辛亥革命。(设计意图:营造氛围,用音乐使学生产生情感的体验。)引子「惊雷阵阵大厦倾——武昌首义教师:说起辛亥革命,我们总会想起,101年前10月10号的晚上,一•声惊雷,惊醒了沉睡的武昌,也惊醒了沉睡的中国,这指的是什么?学生:武昌首义。教师:对,现在就止我们一起冋味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了解它发生的过程。(播放《百年中国》视频剪辑《武昌首义》)(设计意图:由视频介绍武昌起义的经过,学牛回顾相应知识。)教师:刚才看短片的吋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句话:“不料消息走露,

5、起义提前爆发。”咱们课木61页的小字部分也提到“不料在制造炸弹时不慎爆炸”,这表明了什么?学生:武昌起义的爆发是意外。教师:是的,正如学者张鸣先生在《辛亥:摇晁的中国》这本书里所说,“武吕那些事,就是一场意外”。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爆发具有偶然性。那么,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各地有什么反应呢?学生: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教师展示辛亥革命后全国形势图,并提问。)教师: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全国有18个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可谓土崩瓦解,在地图上蓝色的部分就是宣布独立的省份

6、,人家看看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学生:以南方居多,面积很广。教师:这说明什么?学生:武昌起义在全国的影响力巨大。教师:武昌起义的爆发或许是个偶然,但它在极短的时间里迅速蔓延到大半个屮国,这还能用偶然來解释吗?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武昌起义的爆发冇必然性。教师:那么这必然性应该从哪里找呢?学生:历史背景。教师:是的,我们耍从武吕起义前的中国去分析它的必然性。而那时的中国,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山雨欲来风满楼。”(设计意图:学牛通过材料体会武昌起义爆发的偶然性和革命的必然性,进而引发探寻原因的好奇

7、心,由此展开下一子目的复习。)一、山雨欲来风满楼一一艰难抉择教师:让我们看看先进的屮国人是如何描绘当时的状况的。著名的鉴湖女侠、革命派人士秋珈曾写有《如此江山》一诗:猛回头,祖国鼾眠如故。外侮侵陵,内容腐败,没个英雄作主。天乎太瞽(gM)!看如此江山,忍归胡虏?豆剖瓜分,都为吾故土。这首诗反映出辛亥革命前怎样的社会状况?学生:列强瓜分中国。教师:这说明,屮国正处于深重的民族危机当屮。那么国内的情况又如何呢?我们来看以下两则材料。材料一从1910到1911年,长江、淮河流域大雨成灾,农田被淹,粮食歉收,米价

8、暴涨。其中湖北、湖南已经是连续七年的水灾,全国各地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灾情。在灾荒严重的形势下,最盛产米的湖南长沙发生了抢米风潮。材料二全国饥民,数逾千万,迫饥寒而死者,道路相望……乃反观清政府,从未闻有一粟一粒之施。一一武昌革命军布告这些材料乂反映了辛亥革命前怎样的社会状况?学生:自然灾害严重,民不聊生。教师:在自然灾害严重、民生艰难的状况下,清政府冇什么作为吗?这会产生什么后果?学生:没有作为,会导致人心思变。教师:在当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