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448160
大小:56.69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24
《小学让“地理”和“品德与生活”无痕链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近“水”楼台先得“月”,导“知”悟“情”细无痕让“地理”和“品德与生活”无痕链接《品徳与生活》、《品徳与社会》是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一门综合课程。在这门大综合的课程中,融入了大量的、以散点式分布的地理题材的教学内容。近儿年来,随着教学改革地深入,老师们通过课题研究或课例研讨的方式,较为冇效地挖掘《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地理知识点,并将地理知识与品德相相融合,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我们也发现,相对于《品徳与社会》,《品徳与生活》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分布更加零散,知识虽浅显但容易被忽略。加上学生年龄较小,使得地
2、理题材的“品徳与生活”课程依然尴尬,越过地理,直接抒发情感的课堂比比皆是。这不禁让人惋惜,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要系统地讲地理知识吗?地理是儿童感性生活的一部分,儿童通过地理知识来建立自身的空间感。“品徳与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不止要讲,而且还要讲好,才能为高年级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让“地理”和“品德与生活”在相互融合中螺旋上升?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课堂教学若能做到:近“水”楼台先得“月”,导“知”悟“情”细无痕,就能有效地将“地理”和“品徳与生活”无痕链接。一、以生活为依托,近“水”楼台先得“
3、月”“水”指的是学生的生活,小学品德教材中的地理应该是生活的地理,离开了学生的生活,地理知识的渗透就成为无源Z水,无本Z木。“品徳与生活”屮的地理知识同样需要融入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活力。“月”则是散落在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课堂教学只有遵循学生的生活现状和认知规律,地理知识的习得才不至于晦涩生硬。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耍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托;最大限度地将地理知识融入到课堂的活动中,实现无痕链接。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1・单元重纽,由近及远《品德与生活》教材不等
4、同与教学内容,只是教学中的一部分,教师该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并非教材说了算,当然也非教师说了算。教师备课时,如果能根据地理知识呈现的特点,从单元入手,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重组教材,安排教学顺序,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以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我们都有一个家》为例,该单元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教材按照民族一版图一河流一名胜古迹一地理位置的顺序,向学生阐释“家”的大,“家”的壮丽。备课时,考虑到学生所处地域主要以汉族为主,各民族的概念离学生较远,如果开篇便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族的话题,知识冇架
5、空之嫌,而11要感受祖国的人,国家的版图与地理位置是最为直观的。于是将单元的教学顺序调整为地理位置一版图一民族一河流一名胜古迹。除了单元内各教学主题可以重组,同一主题内的教学内容,同样应该根据学生的生活,按照出近及远的原则安排教学。笔者曾以团队的方式参与了i场教学竞技比赛。比赛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品徳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屮第二个教学主题《好壮丽的一个家》,该教学主题安排了《名胜古迹多》、《家乡的名眈古迹》两个课时。第一次教学,团队的教师紧跟教材,先上《名肌古迹多》,再上《家乡的名胜古迹》一课,课堂中
6、教师先复习有关中国的名胜古迹的知识,由大至小引入到家乡的名胜古迹。尽管准备充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创造出一个个课堂的兴奋点,但团队的老师总感觉学生的兴奋是短暂,遥远的。于是再次研究教材,重组教材,决定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先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继而感受祖国的名胜古迹,这一小小的转变使课堂收到很好教学效果。2・单课选材,舍远求近《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
7、展,在发展中生活。”由此可见,舍远求近,是课堂教学选材的最佳原则。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优秀的《品德与生活》课例,课例引导学生了解口己所生活的地方及其自然和文化。教学伊始,教师并没有用震撼人心的录像或图片吸引学生的眼球,揪住学生的心,而是通过课件展示了几张富有西关气息的校园照片。悠扬的古琴声中,熟悉的校园小街,已让上课的孩了们心动不已,一双双关注的小眼睛,一声声发至内心的惊叹,虽然图片中的场景孩了们看了千次、万次,但这由学生生活屮最熟悉的场景所带出的那份亲切感,已经让学生与家乡的文化结下不解之缘。以生活为依
8、托,近“水”楼台先得“月”,将真实的生活作为课程内容的源泉,课堂便有了说服力,教学过程也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闪现出生命的灵动。二、以交流为载体,导“知”悟“情”细无痕地理题材的“品德与牛活”课堂,教师的“导”与普通的品德课堂有所不同,它要求教师既要引导学生习得地理知识,又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产生情感。在以往的教学屮,老师们会有这样的误解,总觉得生硬的地理知识低年级的孩子听不懂,述会切断学生的情感。因而喜欢将知识讲完,再另辟蹊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