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435810
大小:56.2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24
《聋校语文第十六册《将相和》教学案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将相和》教学案例教学内容: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语文第十六册第10课《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学会生字新词。2、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对友忍辱退让的好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中受到启示和教育。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探究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教学难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学用具:课文插图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教学过程设计:一、设计理念:《将相和》是全口制聋校实验教材第十六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它以战国时秦
2、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具体地叙述了廉颇与蔺相如由“不和”到“和”的事实,刻画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廉颇知错能改的人物形象,讴歌了他们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认为应该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清楚将相Z间“不和”到“和”的过程以及原因,长文短讲,透过三个小故事进一步探究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帮助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内涵。教育聋生“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以和为贵”。古人云“天地Z气,莫大于和”,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将相和》这个故事无疑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二、教学过程:㈠抓住题眼,设计悬念,引发探究欲望1、
3、板书课题。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粗读了课文,讲解了难理解的词语和句子,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生:课题的意思是武将和文官和好。2、师:既然是“和好”,那说明“将”和“相”以前有过“不和”,他们为什么不和呢?同学们想知道吗?生:想。师:请你们自读课文,找到廉颇说的话划下来。生:我找到了,在第16自然段,'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下不了台!”'主要是廉颇妒忌蔺相如,所以会“不和”。师:从这话语中我们可以体会
4、到廉颇是怎样的心情呀?生:廉颇妒忌蔺相如。师:哦,因为廉颇妒忌蔺相如,所以会“不和”。[设计意图]:由课题入手,采用逆推式问题,有“和”必有“不和”O为什么“不和”,引导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教师引导学生直接切入到课文第十六自然段廉颇的语言,在感情朗读中理清将相矛盾的焦点,弄清不和的原因。]㈡抓住人物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师: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蔺相如说的话。1、生:蔺相如看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你看。”秦王把璧交给了他。师:这句话表现了蔺相如什么特点?(小组讨论)生:表现了蔺相如聪明、机智。2
5、、生: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在这柱子上。”0帀:读了这句话蔺相如给了你什么印彖?(小组讨论)生:我的印彖是蔺相如不仅机智还很勇敢。3、生:蔺相如看到秦王侮辱赵王,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生气极了,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他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师:这些话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点?(小组讨论)生: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4、生:大家都说蔺相如见到廉颇就像老鼠见了猫似的,蔺相如对大家说:“廉将军
6、和秦王比,谁厉害?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如果我们闹不和,秦王就会乘机攻打我们赵国。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是为了我们赵国啊!”师:这些话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思想品质?(小组讨论)生:表现了蔺相如热爱祖国、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思想品质。[设计意图]:抓住三个故事中人物的言行进行学习和讨论,清晰地刻画了人物的形象。这样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把学生的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打破了从头学起的老框子,而且学生的学习有了明确的目的性。㈡回归课题,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师:课题是《将相和
7、》,意思是武将和文官和好。刚才我们学习的课文知道了廉将军因为妒忌蔺相如,造成了他们之间的孑盾,那么他们又是怎么和好的呢?(分组讨论)生1:蔺相如大度不和廉将军计较。生2: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让着廉将军。生3:廉颇听说'蔺相如是为了赵国,如果两人闹不和就削弱了赵国的力量,秦王就会乘机攻打赵国'这事以后觉得自己为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很不应该。于是就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上门请罪。蔺相如热情出门迎接。从此两人就和好了。师:请同学们来表演一下,这个小故事。师:表现了廉颇怎样的精神?生:表现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师:同学们要学习蔺相如“国家
8、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设计意图]:通过学习知道了“不和”的原因。再由“不和”回归到课题的“和”,自然引出怎样“和”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课文的主题,理清了文章的思路,首尾呼应。[教后反思h1、对聋生来说,《将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