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388455
大小:4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24
《工厂物流规划——物流工程课程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物流工程学课程设任务书一、设计题目XXX厂总平面布置规划与设计。 XXX车间内部设施规划与设计。二、设计内容《物流工程》课程内容甚多,涉及面广。企业有大有小,繁简程度也相差甚大根据学生水平、能力、时间等因素,课程设计内容可分为两组。设计时,选择其中一组进行即可。1、第一组:全厂平面布置规划与设计。选择一个中小型企业或模拟一个中小型企业(1)了解企业组织机构和组成单元。(2)了解企业平面布置现状。请厂方提供一张平面布置现状简图或示意图,要求从图上能查明各车间之间的距离,主要通路、总面积等。(3)了解企业各种产品产量,特别是
2、主导产品、拳头产品产量,确定生产类型。(4)主导产品、拳头产品的工艺流程、运输方式、路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存储、停留、检查地点;了解各种产品生产对平面布置有无特殊要求。(5)深入各工艺环节、观察情况,并测定各作业的时间消耗。通过(4)、(5)两项,达到可以绘制出流程程序图、线路图长进行分析之目的。(6)运用5W1H提问技术及ECRS改善原则进行分析,提出改善意见。(7)计算各单元对之间的物流强度,进行作业单元相互关系分析,得到作业单位物流相关表。(8)将作业单位物流相关表与非物流相关表加权合并,求出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
3、表。(9)绘制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10)绘制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11)根据企业目标、资金状况、结合调研情况、改善意见、限制性因素等,设计两套全厂平面布置改善方案。(12)列出每套方案的优缺点,并从改善物流效率,促进生产流程合理化,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以及投资金额大小及其效果等方面,进行技术、经济评价、选优与可行性认证。2、第二组:车间内部设施规划与设计选择一个车间作为分析对象:选择工艺专业化车间、对象专业化车间或混合型车间均可。(1)了解车间的职能、任务、车间组织机械及组成单元,各机构的职能,各单元的任务。(2)了解车间
4、的现有设施及其布置现状,并绘制成车间设施布置现状图。(3)了解车间的产品构成、各产品产量,各产品的工艺流程及所用设备、运输、停放、检验场所。(4)绘制主导产品、拳头产品的流程序图、线路图。(5)绘制从至表—通过从至表反映主导产品、拳头产品与各主要设备及各主要作业单位(元)之间的关系及物流强度。(6)运用5W1H提问技术及ECRS改善原则对车间内各种设施的布置、生产流程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提出改善意见。(7)根据各单位及各设备之间的物流关系强度绘制作业单位相互关系表。(8)将作业单位(包括设备)物流相关表与非物流相互关系表加权
5、合作,求出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表。(9)根据从至表、作业单位相互关系表、综合相互关系表及改善意见,设计两套车间内部设施布置规划改善方案。(10)列出每套方案的优缺点,并从改善物流效率,促进生产流程合理化,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以及投资金额大小及其效果等方面,进行技术、经济评价、选优与可行性论证。 第二节课程设计的步骤 良好的设计程序是工厂总平面布置设计成功的关键。为保证设计质量,减少设计中的反复,可以参考下述步骤进行总平面布置设计。一、基本要素分析在本课程设计任务书及给定原始条件中,已经给出了待布置设计的厂的产品、产量、工:
6、艺过程,作业单位划分情况及时问安排等基本要素。在此,重要的是要清楚地了解产品的组成及各个零件的制作工艺路线,为进一步的物流分析做好准备。二、物流分析物流分析是机械制造厂平面布置的基础,只有在进行准确的物流分析后,才有可能得到合乎需要的布置方案。1、产品工艺过程分析(1)分析给定的工艺过程表通过对产品加工、组装、检验等各加工阶段及各工艺过程路线的分析,计算每个工艺过程的各工序中加工前工件单件重量及产生的废料重量,并折算成全年重量。(2)分别绘制各个自制零、组件工艺过程图。(3)汇总形成产品总的工艺过程图,特别注明各工序(作业
7、单位)之间的全年物流量2、物流分析(1)根据产品总的工艺过程图,统计各作业单位之间的物流强度。当存在逆向物流时,物流强度等于正,逆物流强度之和,统计的结果填入物流强度汇总表。(2)将各作业单位对的物流强度按;大小排序,自大到小填入物流强度分析表,根据放流强度分布比例划分物流强度等级。(3)填写作业单位物流相关表。三、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分析按下列步骤进行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分析:(1) 明确各作业单位的特点,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性质(生产、仓储、管理、生产服务或生活服务等),有无振动、噪声、烟尘及异味等环境污染。(2) 明确各作业单
8、位与其它单位之间的重要联系,包括工艺流程、物流方面联系和工作性质相似性、生产管理、人员等方面联系。(3) 明确存在环境污染的作业单位对其它作业单位的影响。(4) 整理出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影响因素,约8到10条。(5) 确定各个作业单位对之间影响相互关系的因素,并初步确定相互关系等级。(6) 调整相互关系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