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考点的把握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考点的把握

ID:35383629

大小:57.15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24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考点的把握_第1页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考点的把握_第2页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考点的把握_第3页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考点的把握_第4页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考点的把握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考点的把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考点的把握前吕刚开始工作时,觉得没什么内容好教的,但是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丰富,会感觉一节课要教学的东西实在太多,因此总会抱怨一节课的时间总是太短,于是开始习惯拖堂。于是渐渐地就会发现,原本应该是学生喜爱的,有趣的物理课堂变得不再受欢迎了。问题出现在哪里呢?教学内容中的考点把握不可调和的矛盾教学时间现状很多教师都认为,教学重点就是教学中重要的知识点,而那些重要的知识点就是考试会考到的考点,因此经验越丰富,积累的考点就越多,在教学中又不放心每一个考点,但一节课的时间总是有限的,那就只有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了。个

2、人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一节课,就像一部戏,应该有主线,有冲突,由高潮,有主角,有配角。戏的主角是学生,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学难点就是戏中的各种冲突,而教学重点,就应当是冲突最激烈的高冲部分。一节课只有45分钟,如果什么都重要的话,那么在学生看来也就说明都不重要了。所以教学重难点应是一节课的着力点所在,应像一段戏的高潮。教师应该精雕细琢,去繁化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个人认为教学重点具有三个特征1•与前面知识练习紧密,对后续学习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技能是教学重点。2.那些对学生有深远教育意义和功能的内容,主要指对学生终身受益的科

3、学思想、精神和方法。3•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需要及时得到解决的疑难问题。个人认为教学难点的三个特征学生的脑海中原有的生活理论与物理事实相悖,克服思维定势纠正认识成了教学难点。2•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学习,往往非常抽象,在学生固有思维中又很难有既定模型作为依托,所以学生在物理概念的建立和学习时,感到抽象难懂,是难点,而如何使学生直观理解、力求通俗易懂是关键。3•教材某些地方编写“生硬”,知识点间脱节等。如何把握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呢?1•依据课标,根据学情2•关注教材安排与认识顺序间的矛盾3.抓住教学中的结合点一、依据课标,根据

4、学情课标是教学的总体纲领,是初中物理教学的终极性目标,而每一节课的教学应是向着这一目标努力的过程。很多时候,要达成课标中的要求,不一定是通过一节课就可以实现的,因此,在每一节课中可设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而不一定就要一步到位。【案例一】人教版八上第四章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一种现状:有的教师通过简单的儿个演示实验(有的甚至连实验都没有),便很快得出了光的直线传播这一结论。然后就把学生放在了应用讨论中去理解各种现象。比如日食,日食的形成原因,小孔成像的成因等。尤其对于小孔成像,更是在探究其成像特点上加以发挥,最后分析得出了小孔成像

5、的正倒、大小、虚实等情况。案例分析:这样做法偏离了教学的要求,课标中对光的直线传播,只需要了解那些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就可以了。否则,这就无形之中拔高了要求,对于刚学物理的学生设置了学习上的障碍。那么怎么把把握本节重点呢?本节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光的直线传播这一过程才是重点。因此本节的知识要求很简单,对于光的直线传播,学生容易理解。但如何显示光的路径,怎么证明光的路径是直线,这些知识点对后面光的反射、折射的学习作铺垫。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如何通过显示光的传播路径,从而证明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活动。二、关注教材安排与认识顺序间的矛

6、盾学生是从无序到有序,知识不断结构化的过程。在物理课的教学中,有着三条基本序线:1.知识序:反映知识烟花的逻辑顺序。2.认知序:反映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顺序。3.教学序:反映课堂教学流程的时空顺序。任何一节高效课堂,无不都是三序合一的结果。【案例分析】人教版八下第九章第一节《压强》一种教学现状;首先介绍什么是压力,然后是活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接着是活动:估测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最后是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体验压力,并通过观察和作图认识压力,然后总结概括岀压力的概念,接着通过将物体压在水平面、斜面、

7、竖直面、天花板等各种情况的比较,从而找出压力和重力的联系与区别。完成以上教学活动,要占了近半节课的时间。案例分析:查询本节课的课标要求,通过课本插图、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课标中,根本就没有提到压力,而在本节把压力作为教学重点,显然,教学重点有点偏了。既然课标中没有提到压力,为什么教材中要开门尖山提到压力,我们怎么处理呢?其实在&7.2《弹力》这一节就涉及到了“压力”---压力也是弹力。我个人认为,在这讲讲压力,及三要素,作示意图,以及后一节学重力之后,再把压力与重力比较一下,就可以为本节买下伏

8、笔有好处。这样处理后,本节内容完全有可能完成全部教学目标。三、抓住教学中的结合点“在备课的时候,你要从这样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及各种因果联系、时间联系、机能联系,交叉集结的地方,因为止是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