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城六中学校发展史

望城六中学校发展史

ID:35344775

大小:75.91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3-23

望城六中学校发展史_第1页
望城六中学校发展史_第2页
望城六中学校发展史_第3页
望城六中学校发展史_第4页
望城六中学校发展史_第5页
资源描述:

《望城六中学校发展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望城六中学校发展史初创办新学青峰山,实为一突兀土丘,湖区人都习惯把它称作山,因有红叶港、大众港、龙谷子河环绕四周,四季树木葱郁,花香飘溢,故名青峰山。民国初年(1912年)2月,进步乡绅任春堂筹资发起创办新学,选址青峰山。由其子任维新负责具体建校事宜,修建了两层木楼一栋作办公和生活用房,土砖瓦房十间作教室。建成后,任维新无疾而终。受当时封建落后思想和时局影响,随即迁入同期赵新藻在靖港镇创办长沙县第四高级小学(校址靖港镇紫云宫)。民国10年迁楚河码头侧;稍后迁回青峰山。至此,青峰山办学延续至今。学

2、校先后有刘正楷、任正凡、王春溪、黄年盛、彭元凯在校任职。为当时的教育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长沙县行政区划变更,县立第四高级小学与县立第七高级小学合并,设县立第九高级小学,设址“七高”旧址(莲湖塘)。原“四高”校址青峰山设分校,张帮杰任校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手谕各县从速完成“一乡一校”、“一保一学”。据此,学校更名为新焕乡第六保第二民国学校。越明年升级为新焕乡中心国民学校,金先诞任校长。其时办学规范,成绩显著,督学易元杰给出的评语是:“该校长主

3、办该校颇属认真,对于内务整理尤属得法,堪为模范,应予传令嘉奖”。寇侵华陷湘后停办,光复后再度恢复。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学校迁址官山陈祠,校长陈炳南,教师有:陈炳南、陈仲武、李博西、陈典春、陈绍邱、龙山崇、胡惠冰、督学余锡藩评定的等级均为甲等。(插图两幅)中国共产党著名工人领袖第五届中央委员郭亮,红军高级将领刘畴西、革命先驱任维刚(任春堂第三子)都曾在“四高”接受先进思想启蒙。著名马来西亚华人诗人,政治家任雨农先生在这里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基础,国文教师左学贤、王聘贤、陈炳南等对文学的独特眼光

4、和批判精神,令人心折,为其日后的成长影响深远。他特别提到王春溪校长地理知识丰厚,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讲解深入浅出,既系统又风趣,堪比当时长沙中学(长沙师范学院前身)编纂地理教材的缪先生。(任雨农著《江山灵秀》之《往事如梦》)。黄埔军校第14期学生,国民党宪兵团长,李谷樵先生1927年于“四高”毕业。读书时爱好文学,在参加学校晚会后曾赋诗一首:“青峰学子聚楼台,琴瑟琵琶抱满怀,小笛不吹三弄曲,恐惊仙子下凡来。”(画一幅开晩会的简图)全国解放迎新生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学校由长沙县人民政府接办,19

5、50年更名为长沙县第二十七完全小学。1951年7月,初置望城县。学校更名为望城县第九完全小学,1954年学校以驻地命名,更名为望城县青峰山完全小学。期间校址曾与大众区政府调换,搬迁格塘周家祠。校长先后有刘桂福,张碧泉,雍思廉。1956年学校再度搬回青峰山。教职工共9人,他们是:雍思廉、余子华、罗懋昭、彭长林、阳镶武、陈新桥、吴承芝、郭太华、陈又喜。(附照片)1956年上学期,由于校舍年久失修,木楼不堪重负垮塌,造成师生20余人从5米高处摔下,13人受伤,其中6人重伤。此次事故引起区县两级党委,政

6、府高度重视。派专人处理善后,拨专款进行校舍维修,校长雍思廉调离。(画一幅木楼简图)创办初中数易校名1956年下期调萧金铃任校长,余子华任教导主任,罗懋昭任总务主任,并按上级要求开设初中班,是年,招收初中一年级学生165人,分三个教学班(当年称为戴帽)。负责初中班教学的教师为:语文:戴放天、谭季修,数学:肖志芳。地理:雍长煦,生物:瞿孝洪(兼团支部书记),历史:魏开元。戴放天、谭季修、魏开元分别担任一班(50人)、二班(50人)、三班(50人)班主任。由于校舍紧张,在区、县两级的支持下,学校开展勤

7、工俭学,在当时的青峰大队第一生产队东边开土烧制三窑红砖,砌两栋5间教室,缓解了校舍不足的困难,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957年下半年小学停止招生(当年称为脱靴)。(插入一副制砖、砖窑图)1957年元月,李曙光奉调任支部书记兼校长,1958年下半年学校更名为望城县第五初级中学。教导主任谭季修,总务主任罗懋昭,共7个教学班,学生342人,教职工196人。当年地理教师雍长煦手绘地图堪称一绝。第一届三个初中毕业班中专录取率达30%,其他学生均考入高冲中学、铜官中学(当时均为高中)o1959年

8、望城撤县并入长沙县,学校更名为长沙县青峰山初级中学。1961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学校将1959年、I960年入校的近百名“超龄学生下放支援农业生产。学生减少,学校便将10班与口班合并。12班与13班合并,14班与15班合并,缩减成三个班。1962年下学期,学生增至296人,7个教学班,教职工25人,其中,青年教师10余人。这个时期学校十分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校内实行传、帮、带,提倡向老教师学习。像语文组组长戴放天老师教学水平高,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经常给青年教师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