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328321
大小:14.2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23
《月子病脚后跟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月子病脚后跟疼月子病脚后跟疼是怎么回事 月子病是很多产妇都会得的病,因为在生活中稍有不注意就会留下这种病症。而月子病脚后跟疼是很多产妇都在说的事情,月子病脚后跟疼主要表现为脚后跟酸痛、麻木,并且伴有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等症状,是月子病的一种。那么月子病脚后跟疼是怎么回事呢? 1、没适量运动 很多坐月子的产妇在月子期间没有进行适当的运动。双脚没有下地活动,因此脚跟脂肪垫出现退化现象,所以等产妇一旦下地行走,退化的脂肪垫由于受不了体重的压力和行走时的震动,产后双脚会出现脂肪垫水肿、充血等炎症现象,因此月子病脚后跟疼就是由于这症状而引发的。 2、鞋子码数不合适 很多产妇会发生
2、月子病脚后跟疼完全穿鞋码数不合适有关系。孕妇在怀孕期间,体重逐渐增大,当然脚也会增大,甚至脚会发生水肿,而很多产妇都会忽略这些问题,没有及时换大一点的鞋。这原因也会导致得月子病脚后跟疼。 3、不注意脚保暖 产后在月子期间会劳损肾气,而如果这时候穿拖鞋或赤脚穿凉鞋,没有适当的保暖,可能遭到风寒的侵袭,这样会导致腰脚之间的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导致出现脚后跟疼痛。 4、缺钙 月子病脚后跟疼的原因很大可能是由于缺钙的缘故。很多产妇在坐月子期间不注意补钙,导致身体缺钙,所以建议坐月子期间要适当的补钙,多吃富含钙质的食物,例如排骨汤、鸡汤、鸡蛋、鲫鱼汤。 5、韧带发炎 如果韧带发
3、炎,也会导致脚后跟疼痛。大多坐月子的产妇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韧带发炎。很多产妇在月子期间不注意休息或者怀孕期间体重庞大,做过粗重的活,从而引起反复的牵拉摩擦而导致韧带和骨骼结合部位发炎,造成疼痛。 月子病脚后跟疼怎么治 1、足跟痛是常见的疾病,造成足跟痛的疾病有足跟脂肪纤维炎,跟腱周围炎,跟部滑囊炎,跟骨骨刺,跖腱膜炎,跟骨病(骨髓炎,肿瘤,畸形性骨炎),距跟关节炎等,最常见的是前五种疾病。所以需要检查一下明确病因,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包括内服药,外用药,按摩,手术等。另外也可以经过辨证后选用中药治疗。 2、先到风湿科,或骨科去看看,查查有无器质性病变。 3、可到中医科进行中
4、药调理。 4、产后疾病好的慢一些,积极治疗,注意保暖,勿过劳累,是可以逐渐好的。 5、不要穿鞋跟过高的鞋和透风的凉鞋,建议穿平底鞋。 6、建议坐月子期间要适当的补钙,多吃富含钙质的食物,例如排骨汤、鸡汤、鸡蛋、鲫鱼汤。 月子病怎么调理 月子病脚后跟疼只是月子病中的一种,月子病的种类还有许多,比如头痛、全身酸痛、关节疼痛等病症。月子病是令患者非常疼痛难捱的一个病症,疼起来可以要人命完全可以很准确的形容它。那么月子病怎么调理呢? 1、中药汤剂 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具养血益气、温经通络的作用,可加当归、川芎、鸡血藤以养血通络。 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
5、血通脉,对于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者有良效。 此外,还可以用杜仲、桑寄生等药材煲汤的食疗方法。 2、沐足 可用黄芪、当归、鸡血藤、杜促、桑寄生、牛膝、狗脊等中药沐足,益气血,温经络,达到治疗效果。具体配方须咨询医生。 3、艾灸 产后四肢怕冷显示气虚血弱,而气血有“遇温则行,遇寒则凝”的两大特点,艾灸疗法正是利用艾火对经络穴位的温热刺激,使气血运行,以火攻邪,温通经脉、驱散寒邪。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掌握方法,找准穴位,并防止烧灼皮肤。 4、贴耳穴“耳为宗脉之所聚” 耳朵与全身经络相通。耳穴贴压疗法正是使用药物、磁珠等圆形物质贴敷在耳穴上,通过刺激耳穴后产生放射性感应,
6、沿经络浅放射,起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的作用。 月子病需要注意什么 月子病虽然是每个女人不想面对的疾病,但是中国还是会很大量的女性得了月子病。有的月子病治疗的不及时,或者是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往往都会落下病根,这会使得月子病将纠缠一生。那么月子病需要注意什么呢? 1、早查早治 在“月子”里,无论得了什么病,都应该及早发现,及时就医。如有的产妇产后发热持续不退,就必须查明原因,警惕体内可能存在的感染病灶。 2、对症治疗 无论是平时还是月子”里,得了病都应该到正规医院找专业医师进行治疗。如果已经得了诸如腰背疼痛之类的所谓月子病”,就更应该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采用药物、理
7、疗、体能锻炼等综合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 3、日常饮食 产褥期间的饮食调养和妊娠期间的饮食调养同样重要。因为,产妇需要额外营养以补充分娩和哺乳的消耗。不过,产后头一两天内,产妇应当吃些清淡而易于消化的食物。以后的饮食以富于营养、能提供足够热量为原则。 4、休息调养与运动 刚分娩后,产妇十分疲乏,所以,头两天内应当好好卧床休息。虽然卧床休息。但仍须多翻身、多活动。可起床洗漱和大小便,起床之前要先坐起片刻,不觉头昏才可下床。 5、注意保持良好心情 不怒、不燥、心胸开阔、少思少想,注意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