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323940
大小:49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23
《追求意境融彻的课堂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追求意境融彻的课堂教学——六谈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陈柏良(浙江省绍兴市高级中学)明朝朱承爵《存馀堂诗话》有云:“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古代诗人多讲究诗歌的意境,许多独具匠心的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有机交融,追求属于主观范畴的“意”和属于客观范畴的“境”的完美融合,从而创造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这是一种艺术境界。一节好的数学课也应追求“意”和“境”的完美融合,想表达什么样的“意”?通过怎样的“境”来构和?以最终实现“意”与“境”的浑然一体。本文拟通过笔者的一则课堂教学案例浅述之。图1我们知道,平面向量集数与形于一身,既有代数的抽象性又有
2、几何的直观性.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常常把向量定位为研究几何问题的一种“工具”。在平面向量的教学中,一般都会学到这样一个结论:若存在两个实数,且,使得,则三点共线。反之,若是直线上任意两点,是外一点,则对直线上任意一点,必存在实数,使得,且。这一结论显现了平面几何中的“三点共线”可以用向量线性表示。结论形式简约,昭示了平面几何与向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中学数学中应用极为广泛。为此,笔者在高三复习平面向量有关知识时设计了如下教学:问题1:如图1,长度都为2的向量的夹角为,点在以为圆心的圆弧(劣弧)上,,则的最大值是.学生阅题后开始思考,稍后有学生提出了解题方法.学生1:以为原点,直线为轴建
3、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设,则。由得,从而所以因为,故当时,的最大值为。笔者对该同学的思考成果予以了充分肯定,并指出:建系设点,用坐标表示向量,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其中包含很深邃的思想,即数形结合的思想,实际是向量的代数表示。这样表示后,即可使向量运算完全代数化,这是我们解决向量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学生2:将两边平方,得,从而,即,因为,所以,易求得的最大值为。教师:为什么会想到将已知表达式进行两边平方?学生2:因为向量的模和向量6的夹角是已知的,两边平方可以得到与的关系式,且易知均为正数,自然想到了运用均值不等式来求解。在日常教学中,笔者经常会问学生是如何找到解题的逻辑起点的?因为
4、数学这个东西是靠着逻辑吃饭的,是靠着逻辑演绎向前推进和发展的。当我们把学生抱到了逻辑的起点上,告诉他(她)这个逻辑关系是怎样的,他肯定会按照逻辑的顺序往前跑。问题是他(她)自己能不能去找到这个逻辑起点,因而,课堂上,应该多问学生:你是怎么想到的?显然,构造与的数量积,运用这两个向量夹角为已知值的这一条件是催生这种解法的突破口。事实上,在向量等式的两边“点乘”某个向量,构造数量积,也是解决向量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学生2对已知等式进行两边平方,实际上是两个相等向量自身作了一次“点乘”。教师:还有别的思考方法吗?学生3:我一开始就猜想:当点处在圆弧(劣弧)的中点时,的值最大。于是我用“
5、解三角形”的方法,求出了,从而得的最大值为.教师:从学生1的求解结果看,当时,即点处在圆弧(劣弧)的中点时,的值最大。你一开始的这种猜想显然与求解结果一致。在数学上,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称之谓直觉思维。直觉有时候与事实相符,有时候与事实不符,有了直觉,还需要回过头来冷静地分析其客观性。因而,你结果正确,但客观性的分析必须跟进。其他同学还有别的解题思路吗?学生陷入了沉思。图2笔者有意想以此题为载体,运用此“境”来表达“三点
6、共线”与“向量表示”这一内在联系的“意”,进一步领悟数形结合思想。于是进行了启发:我们知道,若是直线上任意两点,是外一点,则对直线上任意一点,必存在实数,使得,且。你能联系这一结论求解此题吗?在笔者的启发下,同学们跃跃欲试。学生4:如图2,连接,与交于点,设,由,得,即.因为点三点共线,所以,即,而,显然,当取最小值时,值最大。即当垂直于直线时,值最大。此时,,故的最大值为.教师:要善于分析已知条件的结构特征,并与图形建立联系,寻找解题思路。6由于向量兼具代数和几何的双重特性,因而使问题的求解显得更为灵活多样。有时,教师的灵机捕捉,会丰富知识的应用背景,拓宽解题思路,从而到达优化
7、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此题若固步于学生1与学生2的求解方法,未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一探”,就错失“领略”向量与三点共线知识的应用美“境”。事实上,笔者设计“问题1”,意在两个方面:其一,唤起学生解决向量问题的常用方法,也就是易学到手的通用方法;其二,在常用方法掌握的基础上,联想“三点共线的向量表示”这一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求解本题,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这不仅在于可丰富学生知识应用的背景,更在于可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学生的思维。后者是笔者本节课关注的一个重点。为达成此“意”,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