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307906
大小:404.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3-23
《市场迎来大跌后的弱反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产品经理:沈松发:shensongfa@chinastock.com.cn大势2017年4月5日星期三是、、yioshishishisanshisanwushansanwusanwshiwshisan市场迎来大跌后的弱反弹一、市场回顾受昨日市场超跌的影响,周五两市迎来反弹,创中小板块领涨,加之前几日暴跌的次新股有人气回暖的迹象,指数开盘一路走高,但是随着前几日大涨的港口水运板块大跌,拖累了权重指数的上行,沪指表现相对弱势,在3210点附近震荡运行。午后指数窄幅回调,多次冲高但很快因量能不足再度回落,深成指及创业板表现相对较强,至收盘两市双双翻红。截至收盘,沪指报3222.51点,
2、涨0.38%,深成指报10428.72点,涨0.78%,创业板报1907.34点,涨0.72%。行业板块方面:各行业板块涨跌互现,其中船舶制造、园林工程、航天航空、工艺商品、专用设备、电信运营等行业板块涨幅居前,而港口水运、水泥建材、交运设备、装修装饰、高速公路等行业板块跌幅居前。个股方面:两市共有1825只个股上涨,1040只个股下跌。上市的三只新股N同和、N沪环境、N达安顶格大涨44%遭临停,亚星锚链、吴江银行、常熟银行、友阿股份、快意电梯、、天域生态等40股涨停,天山股份、江阴银行、北新路桥、川环科技、同兴达、南京港、连云港等27股跌停。二、消息面观察1、3月财新PMI微跌
3、至51.2二季度经济或显现出疲软迹象 财新公布数据显示,3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1.2,较2月回落0.5个百分点。这一趋势与官方制造业PMI相反。稍早公布的官方PMI数据显示,2017年3月,制造业PMI为51.8,较2月提高0.2个百分点。“统计局PMI和财新PMI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背离,这可能与二者的样本偏向有关。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二季度是否会有拐点的迹象。”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免责声明部分9/9财新智库莫尼塔宏观研究主管钟正生认为,制造业发展依然保持相对高速,但厂商补库存意愿似乎下降。3月中国经济继续向好,不过临近二季度窗口期,经济转弱迹象已经开始显现,后
4、期可能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稍早公布的中国3月官方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继续保持强劲扩张态势,分别创出近五年新高和近三年高位,超出市场预期,主要得益于供需两端同时扩张,企业生产活跃、市场需求回暖、成本压力有所缓解。不过,财新PMI与2月相比,增速轻微下降,整体仅算温和。对比,两个制造业PMI分项数据:财新中国制造业PMI中,主要分项指数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放缓;统计局制造业PMI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就业指数、采购量指数均出现上升,其中就业指数近年来首次告别收缩区间,落在荣枯分界线上。相同的是,两个制造业PMI中,产成品库存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均处于收缩区间,显示
5、企业补库存意愿有所下降,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均在高位回落。2、央行连续6日暂停公开市场操作本周净回笼2900亿 央行连续第六日暂停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因今日有300亿元逆回购到期,当日实现净回笼300亿元。本周累计净回笼2900亿元,上周净投放800亿元。中信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明明表示,后续流动性压力应关注季末的MPA考核,由于中小型银行广义信贷增速较高,部分中小银行或面临广义信贷增速超标的风险。国泰君安证券表示,目前,同业存单短期逆势扩张,加之央行在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基调,资金面的压力仍然较大,尤其是MPA考核时点来临,未来资金面不确定性也越来越大。国信证券认为,在
6、货币政策偏紧基调下,预计随着今年一季度末表外理财纳入MPA监管的新规实施,流动性监管指标更为严格,预计3月资金面仍将维持紧平衡局面。中金公司进一步指出,年初至今较多银行广义信贷扩张迅猛,在月底银行考核压力下,部分银行减少了对非银的融出,从而导致非银3月同业存单到期量近1.6万亿元,加上MPA和LCR考核,虽然市场早有预期,资金面紧张仍值得防范。3、国际组织称2月中国实现资本净流入英国《金融时报》网站3月31日报道,这种情绪最终影响到了国际投资者。上月,根据国际金融协会的数字,中国出现了资本净流入而不是净流出的情况,这是3年来的首次。这些数字表明,对中国持乐观态度的人取得了胜利。长
7、远来看,中国经济会增长;没有几个人否认这一点。不过报道称,近年来变得越来越紧迫的一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答。中国能避免许多国家在达到中国目前的经济水平时跌落的“中等收入陷阱”吗?它能避免过去以这种广度和速度发展的国家最终的结果吗?它能避免在某个时候出现“急停”或发生金融危机吗?报道认为,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许多国家都曾迅速地从欠发达国家或贫困国家转变为中等收入国家,但是最近30年来,只有两个人口超过2000万的国家实现了向“高收入”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免责声明部分9/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