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281927
大小:3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23
《整合型学校道德教学改进方案第三年计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整合型學校道德教學改進方案第三年計畫道德教學行動研究小組會議(九)時間:2003/12/29(一),PM4:00~地點:教育學院406R(4F)與會教授或老師:李奉儒、洪志成、陳延興、張輝道紀錄人員:專案研究助理詹家惠(討論精華整理紀錄)◎奉儒教授今天主要聽聽兩位老師最後這幾次課程實施的情形與能提供給我們的心得,輝道先開始嗎?◎輝道老師由於上次跟老師們報告過,關於12月學校運動會恐將延宕原本設計的課程進度,果不其然,所以我事先就對原本的課程設計做了修改,使能在上週結束。所以在「我們都是一等人」的表演我改成以一組表演,引導全班對此組表演的討論與延伸。接下來一堂課,仍是「大提琴手」的欣賞與討論,
2、希望引導學生討論不同個體、角色都有其價值性,都值得尊重。而在這幾堂課的討論引導中,我也配合找到的這期天下雜誌這篇「六大品格教學指南」做參考,進行教學互動。最後進行「生命中的魔法石」,希望他們能找並肯定自己的優點。而在大提琴手影片欣賞討論後,進行「想要告訴您」學習單的敘寫,其中第一欄是要他們帶回家給其中一位家庭成員填寫,寫下此家庭成員對這位學生在家庭中的角色及重要性的觀感,以及失去這位學生時家庭成員的感受。而下面幾欄則反過來,由這位學生思考對他而言,最想寫最重要的這幾位家庭成員的重要性與感受,這部分是在課堂寫的。我發覺學生跟家人的互動滿有趣的,有些也很感人,例如一位媽媽寫道:「你是媽媽的心肝寶
3、貝,能紓解媽媽的心情,我不敢想像失去你會怎樣…」,不過有些學生沒有給家長寫,可以看出是自己寫的。經了解發現,好像是因為有些家長覺得煩不想寫。而有的學生寫的家庭成員竟然都是家中的小動物,貓狗、天筑鼠等,而有些學生與父母的關係似乎不是很親密,很多不同的親子狀況都可從中看出。在整個課程進行完隔週,進行後測,題目與前測相同,雖然我已改變標題為「生活態度問卷」,同學還是馬上就發現之前寫過了,會受到回憶之前所寫的東西的影響,這部分的問題還需要再思考怎樣克服,怎樣的後測較能有效測出學生改變,值得再探究。◎奉儒教授我看到「想要告訴您」學習單中,好多學生筆下的父母其重要性都是工具性的,爸爸的重要性是賺錢、倒垃
4、圾,媽媽是煮飯、整理家務;並且學生對小動物較能表達對他們的情感,對父母手足似乎較少,除學生受限於國文能力詞彙運用有限,這似乎也顯示情緒教育有其重要性了。另一方面我們看到,現在受西方文教影響父母跟子女的地位愈趨平等,而西方本來就沒有孝道的概念,我們課程的基本能力卻是參照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而拿掉公民教育的部分,這種未考慮我們自己文化脈絡的課程真的有其危機!◎輝道老師我自己看到學生反應的這種結果也很感驚訝,由於施測時我不想做任何引導,希望學生反映出最真實的想法,不過這樣的結果看來,我們在學生的情緒教育或親子關係的探討與研究也需要努力。另外,「想要告訴您」學習單與之前在做「動物學校」單元中有一題「
5、爸爸像…動物;媽媽像…動物」的結果類似:學生大多表示爸、媽像獅子、老虎等猛獸,因為很兇;只有一位寫「爸爸像無尾熊,因為喜歡抱我」。所以學生的反應或許也跟親子互動的模式、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有關。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因為我跟許多家長有一定程度的認識,發覺學生的反應也不盡然能完全呈現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孩子好像寫出來的是一些難忘的畫面或單一事件,不盡然代表其親子關係。◎奉儒教授有可能是孩子與成人對同樣事件的認知落差,小孩和大人的世界本來就是不同的高度,也有可能是父母在與家長或孩子的互動方式是不一樣的,對孩子可能是較權威的。這有如心理學的PAC理論。「生命中的魔法石」是學生的自評吧?!不錯耶,學生
6、看來都很有自信!◎志成教授「生活態度問卷」的後測部分是不是能夠告訴學生,我們希望看到的想法態度等的改變,請他們如實寫出是否有不同的想法,而非憑過去的記憶。◎輝道老師這部分其實我也是這樣做,因為既然學生發現了前後測題目一樣,我就告訴他們,希望同學經過學期課程,若有不同的想法表達更好。可是我發覺效果不大。之前我們討論過,透過錄影或訪談可能較能看出學生的改變,可是這學期時間上實在太趕沒辦法做到,希望以後我自己的教學或研究能有機會這樣做。◎奉儒教授我想學生的改變似乎難以立即或明顯,因此前後測結果相似,不一定是因為過往經驗的再現,也可能是學生改變有限的如實反應。◎輝道老師我還有個經驗之談的想法是,像這
7、樣的課程其實由科任老師憑幾堂課的推動是難以明確感受到學生改變,若能由級任導師,與學生每天相處的一點一滴經驗、身教與言教等,較能催化課堂教學的成果。而且有時,非正式的活動也能配合課程發揮它的效果。融入一些議題的科任的幾堂課的活動,活動後的餘波盪漾應該是在其他課或在學生作息活動中被充分討論與發酵的,但是非級任導師的我難以發揮。往往發現學生在課堂結束後,回到該導師班級或在其他課程中,所有價值觀又回復以往了…。所以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