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旧曾谙,能不忆“课改”?──《忆江南》教学反思

风景旧曾谙,能不忆“课改”?──《忆江南》教学反思

ID:35270207

大小:13.75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22

风景旧曾谙,能不忆“课改”?──《忆江南》教学反思 _第1页
风景旧曾谙,能不忆“课改”?──《忆江南》教学反思 _第2页
风景旧曾谙,能不忆“课改”?──《忆江南》教学反思 _第3页
资源描述:

《风景旧曾谙,能不忆“课改”?──《忆江南》教学反思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风景旧曾谙,能不忆“课改”?──《忆江南》教学反思教学十几年,教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词也有五六次了,真可谓风景旧曾谙。刚开学,学生的课本还没来,我就想先让学生学习自认为我比较熟悉的《忆江南》这首词,结果孩子们给了我一份不曾预约的精彩,让我感慨,让我欣喜,让我能不忆课改?【教学片断】(投影出示《忆江南》这首词,指导学生读通,读正确,读出感情。)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以前理解诗词意思的方法,来理解这首词的意思。生1:江南风景优美,都是我很熟悉的。太阳初升,把江中的浪花照得比火还要红,春天来了,碧绿的江水像蓝草一样绿。我怎能不思念江南呢?生2:江南山青水

2、秀,风景优美,都是我过去就很熟悉的。太阳出来,把江边的花朵照得比正在燃烧的火焰还要红,春天到了,绿绿的江水像蓝天一样。我怎能不怀念江南呢?面对出现的这两种理解,这是我未曾预设到的。也许以前学生手中有课本,根据课后注释没有出现过这种理解上的偏差。如果是以前,我会按参考书的解释一一给孩子们订正,但是这次我没有马上判断谁是谁非,受新课改理念的影响,我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教学资源。师:同学们的理解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暂且不评说这两种理解哪一种更合理,那么,江花到底是江中的浪花?,还是江边的花朵?;蓝到底是蓝天?,还是蓝草?我们把这个问题当作一个研究性课题,给你们一天的时间

3、去探究好吗?第二天的语文课上,孩子们都跃跃欲试,看来他们的收获真不少:生1:我在网上查到了这样一段话说明了江花指的是江水而不是江边的花朵。这段话是这样说的: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以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生2:我借了一本去年的课本,课本上的注释是:蓝:蓝草,一种植物,它的叶子可以用来制作青色的颜料,所以这里的蓝应该是蓝草。生3:白居易还有一首诗《暮江吟》,其中有这样一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从这句诗看,白居易善于写江水的

4、红,所以我认为这首词中的江花红胜火应该指的是江中的浪花。生4:我觉得这首词中的江水绿如蓝,这个蓝的意思是绿。如果把它说成颜色,显然又是不合理的,所以我认为蓝应该是一种绿颜色的事物,但是不一定就是蓝草这种植物。生5:我回家和爷爷探讨了这个问题,我们认为把蓝解释成蓝天是不合理的,因为诗人在这里皆在点明江水的绿,而蓝天代表的是蓝,所以我认为这里的蓝应该是一种能代表深绿色的物体,到底是不是蓝草,爷爷说只有问问白居易本人了。生6:我爸爸是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认为这里的江花应该是指江边的花朵。因为下一句写的是江水绿如蓝,如果这一句还是写江水,不就重复了吗?古诗很讲究对称,注意

5、不同事物的相映和相衬。生7:我从《小学生必背古诗》本上查到的是这样的注释:这首词抓住早晨红艳艳的鲜花及春天绿得发蓝的江水来概括江南地区的美丽风景,诱发读者对其它景色的想象,并道出了不忘江南的原因。句子浅白顺畅,概括力强。这段话把蓝说成了蓝色,也不无道理。生8:老师,对不起,我没有查到能解决这个问题的资料。但是我在网上搜索时发现了一篇写江南的很优美的文章,我想读给同学们听一听:我喜欢江南的山,我陶醉江南的雨,我享受江南的河湾;我愿意读柳永词中的江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我愿意和张致和一起享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r

6、squo;,我似乎更愿意和白居易一起在记忆深处留一个美好的回忆:一个宁宁静静,清清爽爽的江南;一个杨柳春风,杏花烟雨的江南;一个小桥流水,玉人吹箫的江南;一个诗一般灵秀,梦一般瑰丽的江南。生9:【我的反思】一样的内容,一样的孩子,一样的教师,为什么以前没出现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学习?这样的精彩?1、教辅资料课后用:如果说这次学生课前手中有课本,有其他工具书,我感觉不会出现这样的课堂现象,因为孩子和老师都相信课本,相信权威。所以给我们的启发是:一些教辅资料,我们应该用在出现问题时,需要探究时,用在课后。在课前查阅资料有时有必要,但是更多地会形成孩子们思维的惰性,在课

7、堂上就很难听到他们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更多的是复制拷贝课前看到的资料上的东西。2、允许差异,注重生成:本节课出现的问题,谁是谁非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探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查阅资料,求教爷爷,上网浏览,和爸爸一起分析研究等等,我相信每个孩子在这一过程中都会享受到语文学习的美好。如果我在课堂上和以前一样,以课本和参考书为准,一棍子把学生砸死,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学习过程。所以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每位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悟,允许差异,善于捕捉生成性的学习资源。3、课堂是问题生成器:如果把语文学习说成是一座冰山的话,我感觉课堂学习只是冰山一角。大量的语文

8、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获得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