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269407
大小:15.6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22
《议论文阅读之弄清论据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议论文阅读之弄清论据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有句英明论断:《资本论》不是别的,正是‘把堆积如山的实际材料总结为几点概括的,彼此紧相联系的思想。’他说的是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也是议论文中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技法指导】作为支撑与证明论点的材料,论据可分为两大类型:1.事实论据。包括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具体事件、经典故事和具体数据。2.道理论据。包括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公理、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等。而这两种论据经常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分析论据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真实性论据真实是议论
2、文的生命。因为议论文的观点是以论据为依据和支撑的。材料真实,令人可信,文章才有价值。所以,作为事实论据,必须确凿无误,不能道听途说,更不能添枝加叶,虚伪编造;作为道理论据,不能断章取义,不能歪曲原意。所以,所引述的史料不能稀里糊涂,不能把达尔文说成美国人,不能把汉代史学家司马迁说成唐朝人;引用数据不能粗枝大叶,不能把3.00变成300,不能把3克变成3吨;所引用的名人名言也不能似是而非、张冠李戴,不能把爱迪生说的话变成牛顿说的。凡此种种都会降低论点的可信度。二、典型性人们常说,一叶落而知秋,一燕来而春至。善言者总是根据题旨
3、和写作目的,精选那些最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恩格斯曾经指出,蒸汽机已经令人信服地证明,我们可以加进热而获得机械运动。十万部蒸汽机并不比一部蒸汽机能更多地证明这一点。可见论证有没有说服力,不完全在于论据的多少,而主要在于论据有没有代表性,是不是能够说明论点。三、针对性作为议论文的论据,第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一定要切实为证明中心论点服务达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有一篇以诚信为中心的文章,写了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没有气馁,毅然完成了《资本论》的写作张海迪,在全身高位截瘫的情况下,毅然自学,取得了法学硕士学位:这
4、两个例子如果用来证明友谊和逆境出人才很好,但用来论证诚信的话,实在是牵强附会,犯了材料与观点不相符的毛病,文不对题。此外,如果把一些与中心论点无关的内容作为进论据,无形中也会减低论据的说服力。四、简洁性作为论据,议论文也要叙述故事,但是和记叙文不同,议论文叙述故事是概括性的,一般没有细节,不用描写手法,只要能够证明论点即可,不必刻意追求故事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简洁明了才是衡量议论文论据语言的主要标准。论据常考题型有:文章运用了哪些论据,论据的作用是什么,围绕论点补充论据。【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中国语文
5、的美丽与挑战□钱虹中国语文的美丽,首先在于她的文字。汉字是世界上少有的形、音、义结合得十分完美的象形文字,令任何拼音文字黯然失色。例如雨字,英语rain,法文pluie,都无法在字面上使人产生形象的联想,但汉字的雨,正如诗人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所形容: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英语、法语所能满足?中国语文的美丽,其次在于她的语言。汉语是世界上少有的声、韵、调格外丰富的语种之一,不仅普通话里有四声之别,古诗词中有平仄之分,而且汉语特有的双声、叠韵、叠音等修辞手
6、法,在听觉上天生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令人不禁产生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感。由如此形象、动听的语言文字组成的中文能不美丽吗?作为一个堂堂中国人,能不以学好中文为自豪吗?但如今在青少年中间,美丽的中文正逐渐显出苍白和乏味。孩子们网上聊天时菜鸟(新手)恐龙(丑女)早已司空见惯,酱紫(这样子)bs(鄙视)之类生造词语比比皆是。报载郑州某中学一位语文老师曾对30篇《我爱我家》的学生作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不仅内容大同小异,而且所用词语不超过200个,成语、俗语难得一见,更不用说独抒性灵的个性化语言了。长此以往,中国语文丰富的表意功能与独特
7、的文采性灵必将丧失殆尽。中国语文是中华民族得以安身立命的文化和精神家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君不见,如今从英语幼稚园到英语强化班,哪个不是门庭若市;相反,非应试型的语文兴趣班却是门可罗雀。各行各业,晋升职称必考外语,为何就不能考考中文?难道真要到法国作家都德笔下用母语教学只剩最后一课的情景在中国重演,国人才会警觉与深思吗?同时,当前中文的欧化倾向及网络语言对中文的规范与纯洁的侵蚀,应引起语文教师、汉语专家和主流媒体的充分重视,至少在学生的作业及文字出版物和电子传媒中,有必要发起一场捍卫中文规范的啄木鸟行动。还应当检讨一下我
8、们的语文教学原则深、细、透的成败得失。有人算了一笔账:一个中学生中学6年的语文课,最多一学期学30篇课文,满打满算中学6年学360篇课文,以此作为范文,课堂上以平均7字/分钟的速度求深、细、透,教师咬文嚼字,繁琐解析;学生勾词画句,反复操练,只见小树,不见森林的结果使语文的整体美感与生动形象反而付之东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