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三年级下册 《古诗二首》优秀教案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 《古诗二首》优秀教案

ID:35265378

大小:15.69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22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 《古诗二首》优秀教案 _第1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 《古诗二首》优秀教案 _第2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 《古诗二首》优秀教案 _第3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 《古诗二首》优秀教案 _第4页
资源描述: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 《古诗二首》优秀教案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二首》优秀教案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登鹳雀楼》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教学目标1.会正确书写“壁、横、岭、侧、峰、庐、缘”7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4

2、.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两位诗人的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1.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课件:鹳雀楼)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2.你们真聪明!对,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二、自读课文。1.有些同学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鹳雀楼看到的美景了。那打开书,自己读读

3、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读课文)2.我看到大家都读得特别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赛读)3.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我们一起读读,注意大家的声音应该很和谐。(学生齐读课文)三、学生生字。1.大家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书读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习得怎样?2.(出示生字卡片)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同学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四、写字教学。1.同学们读得好,组词组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写

4、好呢?下面,我们一去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2.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五、(一)简介作者。(课件:王之涣生平)(课件:配图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二)理解词

5、句的意思。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2.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5.小组内互讲。(课件:古诗关键字下划线,点击后可看到相关注解,及配图。)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第三、四句:

6、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尽黄河流)2.课件(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3.学生边想象,边用语言描绘画面。4.小组内互相描绘。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

7、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四)指导朗读、背诵。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

8、,指名读,大家评)2.小结。3.背诵全诗。(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第二课时诵读《登鹳雀楼》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在学习了《登鹳雀楼》之后,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二、读题、解题。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