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262055
大小:26.77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3-22
《《诗五首》有关资料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诗五首》有关资料【《饮酒》(其五)赏析(宋晓霞)】《饮酒》诗共二十首,原序说这些诗都是醉后所写,故总题为饮酒。这一首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返回自然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他把这一理想落实在人境,于朴素的田园生活中追求精神的自由完满,宅心玄虚却不轻忽人事,精神高迈而不废人生。车马喧意谓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这里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系自赋身处人境,不废衣食,犹能免于世俗的困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以君自指,自问自答,言语之间自豪而自足。尔,作如此、如是解,概指前面二句。心远谓心境高远,有此一心境遂能免于车马喧,其地得以自偏。陶渊明之居处,只是结一草庐,
2、然而在他的周围是蓬勃生发、活泼宽舒的大自然,俯仰之间,物我两忘,中情欣乐。而陶渊明所托,亦不专在其屋与其耕。耕种之余还读吾书,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又有素心人一同抗言谈在昔、登高赋新诗、言笑无厌时。这些人文生活,乃使人从其短暂的百年生活之外,接触到自有人文以来的千载人生。陶渊明身居田园,一面亲就自然,一面又能在人文陶冶中,成就了一种艺术化的人生,涵养了一个自由、高迈、充沛的心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采菊东篱下本是写实,陶家庭院东边有一道篱笆,篱下种着菊花。因为陶渊明爱菊、咏菊,寄托着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后人只要言菊花就会想起陶渊明。连带着东篱这个词
3、也有了一种象征的意义,象征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南山即庐山。庐山拥山川之灵异,历来为高士逸民栖居之地,陶渊明亦常往来之。又《归园田居》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都隐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陶渊明以其高洁之情怀、悠然之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契,陶然自乐。山气日夕佳紧承上句悠然见南山而来,是南山的暮景。傍晚,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陶诗的自然意趣常常寄托在对于飞鸟的吟咏之中。飞鸟翩然来归,既可以看作是陶渊明归返自然、躬耕自乐的艺术的化身,又是诗人感兴悟会的物态天趣。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宇宙万物莫不顺乎自然;人亦当返回自然
4、,摆脱礼教的各种约束和世俗的各种机巧与虚伪,回到质朴的状态,恢复人的自然本性。陶渊明从飞鸟悟出返朴归真的人生真谛,不胜欣慰。他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所谓真,即是人的自然本性。萧统《陶渊明传》言其任真自得,陶渊明在田园中保全了一份质性自然的真我,涵养了一种适性与自得的精神境界,真是他的人格力量,任真使他能够独立于虚伪、污浊的社会之外。他从大自然中领悟到的这一真意即是其人生理想。(选自《诗词曲联精鉴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版)【《行路难》(其一)赏析(吴企明)】《行路难》,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说: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rsqu
5、o;为首。南朝诗人鲍照就写过《拟行路难》十八首,其中有些诗是传世的佳篇。李白的这首旧题乐府诗,继承了鲍照的艺术传统,抒发自己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并吐露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全诗可分三层,每层四句。第一层,诗人面对金美酒、玉盘珍羞这样精美的食馔,却因心中充满着难以排解的烦恼,停杯投箸,无法下咽,他拔剑击柱(诸本均作四顾,一作击柱,误)心意茫然。停杯二句,自鲍照《拟行路难》(其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化出,却有青胜于蓝之妙。停杯投箸比对案更具形象性,心茫然比长叹息更能深沉地表现无所适从之感,与下文多岐路遥相呼应。第二层紧承上层诗意,对行路难作正面描写,写出四顾茫然的政治原因。前二句,用
6、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说明自己的仕进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明人朱谏说:黄河与太行,水陆之要冲,天下之达道也。将欲渡黄河与?则冰塞而不可渡;将欲登太行与?则雪满而不可登。(《李诗选注》卷二)确实,本诗以水陆之道途难行喻奸佞当道,世路艰难,寓意很清楚。后二句,用两则典故借着历史人物忽受重用的事实,表达了自己能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闲来句,用姜尚典,姜尚未遇周文王以前曾在渭水滨溪垂钓,事见《水经注》卷十七;忽复句,用伊尹典,据《宋书符瑞志上》载:伊尹未遇商汤以前曾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经过,后来被商汤重用。姜尚、伊尹巧遇明主,固然给诗人迷茫的心田注进希望之光,但当他的思路一回到现实人生中
7、来,又感到世道多艰,心绪茫然,因而连用四个三字句,反复咏叹行路难,节奏短促,声调低抑,唱出无穷忧虑和焦灼不安的心声,回应上文击柱心茫然的诗句。毕竟诗人对未来还存有一线希望,因此,最后二句笔锋一转,括宗的话,表述自己的信念和追求:终有一天能乘风破浪,冲开险阻,远渡沧海,实现自己宏大的理想。《唐宋诗醇》以为本诗尚未决志於去也,因而推断它作於被放之初,即是天宝三年初离长安之时。细绎全诗思路,这种说法是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