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247029
大小:9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22
《青少年健康成长典型案例调研报告双溪中心小学范爱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青少年健康成长调研报告——留守儿童问题咸安区双溪中心小学范爱红一、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在学习、品行、性格、心理健康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存在一定的问题。 1、学习问题。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多数留守儿童能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良好,遇到困难能虚心向老师和同伴求助,学习成绩优良。但部分留守儿童学习不刻苦,上进心不强,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成绩欠佳,出现了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当留守儿童学习方面出现困难时
2、,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这说明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与城市相比,监护人对孩子学习上的辅导相对少了很多。 2、性格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于孩子的性格形成,父母及家庭有着极大的影响。监护人平时对孩子在成长中的困惑解决方法不当,不及时,又存在年龄和文化的差异,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与孩子的父母不一样,“代沟”问题更加明显,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表现为两种性格趋向:一种为攻击性的性格趋向,出现了自控能力差、脾气暴躁、盲目、叛逆、自我中心、易受暗示等性格障碍;另一种
3、为畏缩型性格特征,内向、孤独、胆小、自卑、优柔寡断、害怕交往。 3、心理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大多数留守儿童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长期的家庭缺陷严重影响了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当留守儿童面对烦恼与冲突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会引起留守
4、儿童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缺乏自信、悲观消极、抑郁、恐惧等心理问题。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 4、品行问题。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心理,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一种物质补偿的方式,加大对孩子进行物质投资,这种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只局限于单纯的消费,这种消费极易形成儿童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缺少勤俭节约的精神。又由于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
5、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由于心理问题导致品行问题,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监护人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逃学、早恋、抽烟、喝酒、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远离父母的羽翼,留守儿童在缺失亲情的迷茫中彷徨前行,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表现出一系列比较严峻的问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留守儿童都是问题儿童,留守儿童身上所显现的问题并不都是因为父母监护缺失造成的。艰难而痛苦的留守同时也教会了孩子们独立生
6、活的能力,许多留守孩子表现出果断、坚韧、独立自主、乐于助人等优良品质,他们在同伴群体的帮助下快乐而健康的成长着,也有许多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二、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1、社会保障乏力。一方面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户籍内居民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另一方面学校或社区在实施留守儿童教育方案时,需要大量资金,在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许多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都只能停留在方案制定上。 2、父母关爱的缺失。父母
7、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然的、和谐的亲子氛围。父母的关爱和抚慰是儿童“爱与归属”的必要条件,亲子教育的缺失,导致儿童对父母的抚慰、关注与爱的渴求缺失,这样易引起孩子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同时,没有父母关爱的孩子在学习、生活、品行等方面缺乏帮助、引导和督促,也导致了一系列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 3、监护人能力有限。监护人特别是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他们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和教育问题,不能对孩子进行有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引导,严重影响留守孩子的受教育状
8、况。监护人大多局限于孩子吃饭穿衣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4、学校教育受到制约。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发展中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在学校生活中受到关爱和重视,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其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投入等多方面的制约,不能及时有针对性的开展学校教育活动。 三、对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