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县四河乡周岔村民间文化调查报告

静宁县四河乡周岔村民间文化调查报告

ID:35239340

大小:56.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3-22

静宁县四河乡周岔村民间文化调查报告_第1页
静宁县四河乡周岔村民间文化调查报告_第2页
静宁县四河乡周岔村民间文化调查报告_第3页
静宁县四河乡周岔村民间文化调查报告_第4页
静宁县四河乡周岔村民间文化调查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静宁县四河乡周岔村民间文化调查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静宁县四河乡周岔村民间文化调查报告 3月7日至10日,本人以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平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和关陇民俗研究会理事长的名义,取得静宁县文化局的同意并受牛永琪局长的委托,对静宁县四河乡周岔村民间文化进行了全面调查。4天以来,在周岔村党支部书记周文勤、周岔村小学教师周永忠、庙管会负责人周建财等人的大力协助下,深入农户,走访文化大户3家,访问村民50多人,发掘民间文化内容、民俗事象70多种,发现民间艺人50多人,拍摄照片500多张。 周岔村民间文化现象突出,内容十分丰富,事象传承脉络清晰,保存完整,具有保护和发掘的一定价值。保护、开发、利用周岔村民间文化,发展静宁文化产业,申报非

2、物质文化遗产名目,都有具有特别的意义。静宁的传统文化事象像周岔村这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保存完整的村社,在平凉全市是很少有的。加之,红军长征路过周岔,红色革命遗迹尚存,红色故事在村民中广泛流传,这更给周岔村民间文化增添了色彩。因此,周岔村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就尤显得十分重要和及时。周岔村概况周岔村位于静宁县南部45公里,南接四河乡的古湾村;东连该乡的上寨村;北、西临该乡的郭岔村。周岔村民世代为农,现有农户130户人家,人口600多人。全村有耕地面积2580亩。是一个纯农业的山区地方。该村建有村小学校一所,在校学生80多名。医疗站一所。百货销售点2个。据考,周岔村有清代举人2人,秀才3人。194

3、9年以来,共有大中专学生86名,研究生3名。村中有古树5棵,都逾一百多年树龄。该村周姓人为主户,传说元代向西北移民时,周祖先从山西大槐树下迁到现在的仁大乡周家峡口,又由周家峡口迁移到这里。大约有300多年的时间。据说,300百多年前,这个村的人口也有现在的人口多,同治年间兵燹,村民在村子的两个深洞里躲避灾祸,一个洞子里的200多人被残害了,只留下另一个洞子里200多人。这是现在的所说的上庄里的人。下庄里有一个人,因为当时和邻居不和气,村子里人不要他在一起躲兵祸,这个人于是跑到上庄人的洞子里躲起来,结果活下来了。后来这个先人结婚生子,繁衍了如今这么多的周姓人口。现在上下庄周姓人分为两头份。即上

4、庄和下庄。民国18年灾荒,跌了年馑后,分了主案。上庄的主案1974年因“破四旧”葬入火海,下庄的主案至今还保存在周志杰家中。 周岔村历史悠,这次在村中发现的3处人类遗址证明,远在秦汉时期,周岔村的先民就开始在这里居住,并开始繁衍生息了。两千多年来,周岔村的先民们在这里创造了丰富的民间文化,其源远流长,保存完整,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特别是近现代的历史文物,诸如清代古堡、民居、作坊遗址、200多年前周祖的影碟(主案)、门尺、102年的舞台、藏于村民家中的清代、民国时期的书法、挽幛、牌匾和清磁器,以及近百本戏剧手抄本、和200多唢呐曲牌,足以证明周岔村传统文化的丰厚历史。据村人追述,13

5、0多年前,周岔村就有唱大戏(大社火)、耍灯火社火(小社火)的习俗。由于村人喜爱民间文艺,每逢过年,家家扎纸灯笼,人人学唱小曲,排练秦腔戏,吹唢呐,学演牛皮灯影、顶旱船、舞狮子、耍武术等。从正月初三送纸以后,整个村子里就开始热闹起来了,到了正月十五点了明灯,最后一场演出后,就在庙前面举行烧社火仪式。乡人称其为“卧将”。社火“卧将”后,说明一年的农事活动就要开始,村民们又要忙碌一年的生产活计了。 周岔村民间文化形式周岔村民间文化形式主要有以下内容:1、大社火。即唱秦腔。1949年前后,村子里有3、40人参加大社火的演出。健在的老艺人主要有周志杰(77岁)、周志清(70岁)、周仁忠(68岁)、周德

6、仓(60岁)、周杰仓(57岁)、等。在周志杰老艺人家里完整的保存着民国至上世纪60年代的手抄剧本近百本。剧目有《七人贤》《剪红灯》《竹子山》《武当山》《大香山》《双背鞭》《牧羊卷》《岳王卷》《宝莲灯》《二进宫》《祭灵》《长坂坡》《回荆州》《过沙江》《过玄关》《倒打毛炳》《鸡鸣山》《吉家山》《万寿山》;现代剧有《白毛女》《沙家浜》《三世仇》《红灯记》《智取威虎山》《血泪恨》等70多本。现在,村里还活跃着两班秦腔自乐班,吹风下雨或农闲时节,他们聚集在一起吹拉弹唱,吼一段秦腔,为村民们带来无尽的欢乐。2、地社火。即灯火社火。周岔村耍社火的历史可追溯到150多年前。据周岔老一代传说,由于他们的先人爱

7、“唱戏”,喜欢小曲小调,在祭祀的大王庙前筑了土台子,唱大戏、唱牛皮灯影,娱神娱人。那时,在村民中能演唱小曲小调的人就有3、40人。流传在周岔村的小曲小调有《进门曲》《十道黑》《十炷香》《摘棉花》《十采花》《赶嫁妆》《绣荷包》《十绣》《十对花》《十杯子酒》《放风筝》等百余首。每年春节,在老艺人的鼓动下,村民组织起来玩灯火社火。家家花灯高挂,灯火通明,悠扬的民间小曲从周岔的山窝里飞出来,传向远方。到了光绪年间,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