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解析Word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最后一卷语文试题

精校解析Word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最后一卷语文试题

ID:35192672

大小:259.33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3-21

精校解析Word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最后一卷语文试题_第1页
精校解析Word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最后一卷语文试题_第2页
精校解析Word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最后一卷语文试题_第3页
精校解析Word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最后一卷语文试题_第4页
精校解析Word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最后一卷语文试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精校解析Word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最后一卷语文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考生姓名座位号(在此卷上答题无效)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最后一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经》中“和”的审美意蕴和观念十分丰富,构成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一环。《诗经》

2、中直接出现“和”一词地方共12处,其内涵较为丰富,几乎涵盖了西周至春秋时期言“和”的几种主要涵义。但其“和”的意义不仅仅从在语词方面有体现,还蕴含在其整体艺术形象中的,表现在其所确立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方式上。徐复观先生说,中国文化“走的是人与自然过分亲和的方向”。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最早在《诗经》中得到最集中、最完整的体现。睹桃花灼灼,即感女之青春和美艳(《桃夭》);观梅花盛开而衰,即悲青春和爱情之流逝(《摽有梅》);见风雨鸡鸣,则有亲人之盼(《风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均成为诗人情感心灵的写照。《诗经》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意识已非常成熟,这正是《诗

3、》“和”之审美的重要意蕴所在,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理想和方式的形成,无疑也有重要意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怡的“物感”审美方式,早在《诗经》中就具备了基本的审美原型。言《诗经》之“和”,我们还必须看到,《诗经》中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和关系把握,实与它所表现的人伦亲情和关爱是深刻统一的。《诗经》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这不仅是一个人与自然的感情,心灵对应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那种本源于周代礼乐文化的对家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关爱,均在《诗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小雅常棣》是最早歌唱兄弟友爱的诗;《大雅灵台》则把君臣之乐渲染

4、得无比温馨和谐;而《王风葛藟》,表达一个孤儿孤苦无依,欲认他人做父母,皆得不到帮助、顾念和关怀,其语沉痛之至,又不忍卒读。显然,若没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是不能写出的。这种人伦亲情之“和”的表现,亦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晏婴、子产等人都曾言“和”,但均未进入人伦亲情这一领域。儒家从孔子起提倡“中和”,包含着对人伦亲情的重视。应该说,这种重视,与《诗经》有直接的关系,不然,孔子就不会把“中和”美的思想概括在对《关雎》的评价上,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不少人认为,是孔子等提出的“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若没有《诗经》这一

5、类作品的艺术实践和开掘,由孔子提出的儒家“中和”理论,就很可能还是一个较为空洞、抽象的理论原则,难以化成一种深醇、亲心相通的现实感受,也很难真正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的重要方式和原则。(毛宣国《<诗经>美学论》,有删改)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了解《诗经》“和”的意义,既要考虑语词涵义,又要考虑其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方式。B.《诗经》的审美意蕴主要体现在已非常成熟的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意识。C.刘勰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怡的“物感”审美方式,其基础是《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方式。D.《诗经》中包含深刻社会人伦内涵的根源是因

6、为其诗歌具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答案】A【解析】题干问的是“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以偏概全,文中说的是“《诗经》”中“和”的审美意蕴;C.无中生有。《诗经》中体现出来的审美方式并非基础。文章只说“早在《诗经》中就具备了基本的审美原型;D.强加因果。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语文第17页(共20页)语文第18页(共20页)A.文章从多个方面论证了《诗经》之“和”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意义。B.文

7、章通过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论证了《诗经》中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与人伦亲情是深刻统一的。C.文章写《小雅•常棣》《大雅•灵台》等篇目,为《诗经》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提供了例证。D.文章写晏婴、子产等人事例是为了论证孔子“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答案】D【解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