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164251
大小:329.17 KB
页数:35页
时间:2019-03-20
《政治学出版精进研习会会议纪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政治學出版精進研習會會議紀錄場次一:台灣政治學者的國際出版現況會議時間:民國九十四年十月三十日(星期日)09:10~10:40會議地點:台灣大學社會科學暨法律學院國際會議廳主持人:林正義(中央研究院歐美所所長)報告人:黃紀(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與談人:牛銘實(美國杜克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王德育(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林澤民(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政治學系教授)林正義所長:各位政治學界的先進大家好,今天很高興可以參與由台大政治學系主辦的政治學出版精進研習會,這場次我們所邀請的學者都是在國內外具有
2、豐富出版經驗的學術先進,相信一定可以帶給大家許多珍貴的看法與見解。那我們就先請報告人黃紀教授發言。黃紀教授:今天很榮幸,來這裡報告台灣政治學者在國際期刊的出版現況。報告的內容大家可以參閱手邊的大綱,此份大綱首先說明資料收集的範圍與程序,然後再檢視過去幾年期刊投稿的趨勢,並也說明了關於國際期刊的intercept還有標準。另外,除了篇數以外,當然也要觀察國際期刊的聲望。而國內學者在投稿國際期刊的時候,增加見稿率也許並不是唯一的目標,但卻是一個值得努力我們的方向,這部分我也會加以說明。這篇報告因為準備時間較
3、短的緣故,無法涵蓋大範圍或上百位學者而是以國科會提供的二十五位學者,再加上個人主觀上印象上認為值得補充進去的幾位,所以總共包括有三十七位學者,當中一定難免有遺珠之憾,對此我要深深致歉。而這三十七位學者中,其中又有五位在搜尋論文時沒有達到納入統計的標準,故本篇報告採用的其實只有三十二人。我在論文搜尋的範圍係從一九八八年到二○○五年六月,總共七年半的時間,收集了一百二十四篇期刊論文,這一百二十四篇都是出現在SSCI的期刊上面的文章。請見講義第二頁。在收集論文時因為要有一致的標準,所以都是以學者取得博士學位,
4、然後在台灣擔任專任教職時發表的文章為準。故其在國外任教時的發表並未列入,這是在計算論文數目時的一些考慮因素。目前資料的收集有三個來源:一是國科會提供的各學者著作目錄;二是各學者服務單位網頁上提供的個人著作資料;三則是SSCI的資料庫。這三個來源之中的資料要是有不符合的,都會追溯到原始的紙本與電子版。這些學者目前的任職分佈狀況已列於講義上,請自行參閱。另外,大家可以看到講義第三頁的表二,此處列有從一九八八年開始的SSCI論文。如果想用這些指標來顯示期刊的品質,則這些指標也許還不夠全面,不過,因為目前並沒有
5、其他標準能衡量國際期刊的品質,所以我在這裡還是把這些指標列出來作為參考。現在,各位可以看看講義的表二PS90還有PS03,因為這兩者的計算方式是與SSCI是相同的。這裡也列入衡量標準,對了解期刊的排名會更有幫助。為了讓大家能更容易了解表二的趨勢,請見圖一,就是把表二第二欄所顯示的每一年的篇數,把其收錄的數目計算起來。大致來看,投稿的趨勢是增加的。其中有兩個高峰,是一九九六年與二○○四年,這兩個特別的高峰很值得注意。看完篇數,回到講義的第八頁與第九頁。我們再探討過去幾年,國內學者期刊論文發表的分佈狀況。請
6、看到第八頁表三之一,各位可以發現,發表的期刊是高度集中。其中《問題與研究》(IssuesandStudy)在這幾年間,此三位學者就發表六十六篇以上,佔全部的53.23%,倘再加上AsiaSurvey就有八十篇,佔六成四的比例。有七成的論文集中在前三本期刊,就期刊的分佈而言,這是極高度集中的狀況。接下來,表四之一與四之二解釋這些發表出來的文章是由單一作者還是共同寫作。在全部一百二十四篇中,有四分之三由單一作者發表。然後,我也針對intercept的部分作整理。除了篇數之外,當然,我們也要看看期刊在學界中受
7、注意的程度,因為論文發表在期刊的目的就是希望世界能更了解台灣政治學界的動態。再來,我也針對期刊在學者心目中的排名作整合、排序。表二後面所看到的結果,顯現出不太一樣的走勢。為何會有這些差異?等會兒可好好討論。如果用這些資料做了一些分析,就是各位手上第十一頁上的這個表。這個表把資料分成兩個不同層級,我們可以發現,在SSCI上發表的文章,有將近一半是共同發表的。這裡可以做個小結,國內政治學期刊發表有三個明顯的趨勢:第一是發表的人非常的集中;其次,發表的期刊也非常的集中,集中於台灣民主化與兩岸關係相關問題;再者
8、,就impactvalue這一點,共同寫作扮演重要的角色。針對這三個趨勢,在這裡有幾點建議。做學術研究一定要長期的耕耘與投入,既然往國際期刊投稿是值得努力的方向,在這裡就要提出幾點策略。首先,就中期來看,可以嘗試以組成學術團隊的方式來投稿,不然一個人單打獨鬥,是比較吃力的,如果團隊裡面又有國外任教的學者的話,相信會更有幫助。就長期來看,當然是要培養國內年輕的學者投稿的意願與能力,因為向國際期刊投稿,的確是有先天的語言鴻溝要跨越。最後是議題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