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097642
大小:2.23 MB
页数:34页
时间:2019-03-17
《试论高中美术鉴赏课对学生视觉素养的提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 ̄ ̄学校代码=1〇1巧F?E?n ̄I论文分类号=学号:2013411胃..: ̄t学习方式=非全日制I硕去考业学位4^文试论高中美术鉴赏课对学生视觉素养的提升Visualliteraccanbeimrovedbyartareciationyppplessonsinhihschoolsg专业学位类别:教育硕±—I'— ̄—>I:专业方向、领域:学科教学(美术),诗:申请人姓名:韩丽娇指导教师姓名:趋晓彦教授二0—六年六巧十六日
2、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肺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化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为获得内蒙古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本人保证所呈交的论文不侵犯国家机一密、商业秘密及其他合法权益。与我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氏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感谢。签名:辞呵碑曰期:如/占年备月知曰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内蒙古师范大学有关保磬、使用学
3、位论文的规定:内蒙古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口或机构位送论交文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飼和借阅,可化将学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1^乂采巧影印、缩印或担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一致。文档保的巧容和纸质论文的內容相签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化遵守此规定。、名:帮耐导师签笔:疋娜7呼平曰期:山?/|5^年^月曰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信息传播环境发生变化,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由阅读文字转变为观看图像,视
4、觉图像的直观性和易把握的特点使视觉图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视觉图像的海量性和复杂性,高中生心智发展不成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享受这些视觉图像带来的便捷时,也会被一些负面因素所影响,因此,对视觉图像选择性的观看、准确的理解和灵活的运用的能力正是我们需要培养的。在信息时代,视觉素养作为一种大众基本素养,成为专家学者们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高中生的视觉素养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提升学生的视觉素养能力将成为教育者的一个主要教学目标。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发现,专家学者们对视觉素养的界定各执己见,研究方向不同,侧重也不同,
5、关于视觉素养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笔者从美术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出视觉素养是一种通过学习能够获得的,用于准确的理解并恰当的表达视觉图像的审美能力的观点。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视知觉,还可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具有其它学科无法代替的作用。通过美术鉴赏课提升学生的视觉素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第一,美术鉴赏课中的美术作品为我们进行视觉素养学习提供了充足的素材,是我们学习、理解、品评美术作品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的重要媒介。第二,高中生的知识结构为视觉素养的提升打下了基础,而感性化的视觉审美经验和审美知识的缺失需要通
6、过美术鉴赏课的学习得到有效的弥补。在美术鉴赏课教学中,笔者提出了提升学生视觉素养的教学策略。首先,通过调动学生的视觉经验和进行多感官互动式教学,发展学生的视知觉和已有的审美经验,从而为提升视觉素养奠定基础;其次,传授学生多角度观看美术作品的方法,让学生养成“剥洋葱”式的深入欣赏美术作品的习惯;再次,引导学生学习和把握美术作品中深层次的内涵,使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能力有所提高;然后,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审美观点和个人见解,在对美术作品赏析的过程中树立审美自信心,从而更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好的辨别身边美的事物;最后,通过学生为主体、师生
7、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美术鉴赏理论与美术创作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和创作图像的能力,进而达到提升视觉图像表达能力的目的。关键词:高中生,美术鉴赏,美术作品,视觉素养,提升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Withthefastdevelopmentofinformationtechnologyandsociety,therearemanykindsofvisualpicturesaroundus.Sopeoplecangetinformationbypicturesinsteadofwords.Visualpicturesbr
8、inghighschoolstudentsmuchconvenience.However,manyofthemarebadlyeffectedbysomenegativepicturesfortheyareyoung.I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