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095352
大小:4.13 MB
页数:101页
时间:2019-03-17
《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硕士学位论文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作者姓名邓嘉瑜学科专业高等教育学指导教师邬智所在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论文提交日期2016年6月StudyontheModeofInterdisciplinaryTalentTraininginAmericanResearchUniversitiesADissertationSubmittedfortheDegreeofMasterCandidate:DengJiayuSupervisor:WuZhiSouth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u,China分类号:G64学校
2、代号:10561学号:201320123947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作者姓名:邓嘉瑜指导教师姓名、职称:邬智研究员申请学位级别:教育学硕士学科专业名称:高等教育学研究方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论文提交日期:2016年6月13日论文答辩日期:2016年6月5日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学位授予日期:2016年月日答辩委员会成员:主席:陈伟委员:吴业春邬智黄建榕张乐平摘要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人类社会需要应对的问题也呈现出日益复杂的特征,传统学科纵深式的发展己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具备多学科知识与能力的
3、复合型人才正是当下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因此,跨学科重要性的提升,也推动着世界范围内跨学科人才培养走向成熟。研究型大学即是高等教育的主力军也是知识创造的主体,承担了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创造先进科研成果和提供社会服务的重担。为了回应新形势下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我国研究型大学也在积极进行跨学科教育改革,力争培养出具备综合创新能力的跨学科人才,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需要借鉴国外高校在这方面的成熟经验。本研究以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访问美国提供跨学科教育项目高校的官方网站,以及美国教育数
4、据中心等网站获取大量的研究信息,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对美国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组织架构等培养要素和典型案例进行了研究,力求全面透视美国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并总结模式的特征与使用范围,以期许为我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本研究的第一章对国外高校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现状梳理的基础上,以教育教学要素理论为指导,根据人才培养过程及主要特征,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归纳为三种,分别是:基于专业教育基础之上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课程的跨学科人才模式、基于项目的跨学科人才模式。本研究的第二、三、四章分别对三种主要
5、模式的概念、实现路径和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辅以代表性案例进行阐述,并在第五章对这三种模式的特征、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综合上述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现有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改进我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建议。关键字:美国;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IAbstractWiththechangeofthepoliticalandeconomicsituationoftheworldandhumansocietyneedtodealwiththeproblemisshowingincreasinglycomplexcharacters,th
6、edevelopmentoftraditionalacademicdepthtypehasbeenfarfrombeingabletomeetthenewrequirementsofsocialdevelopmentinthenewperiod,withmultidisciplinaryknowledgeandabilityofthecompoundtalentsiswhenineconomicconstructionandsocialdevelopmentofmuch-neededtalent.Therefore,thepromotionofinter
7、disciplinaryimportance,butalso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interdisciplinarytalentsintheworldtomature.Theresearchuniversityisthesubjectofhighereducationisthemainforceofknowledgecreation,taketocreateadvancedscientificresearchandprovidesocialservicesforthesocialtransmissionofhigh-quali
8、typersonnel,theburdenof.Inresponsetounde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