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甘南地区的商品贸易研究

明清时期甘南地区的商品贸易研究

ID:35084516

大小:6.44 MB

页数:81页

时间:2019-03-17

上传者:U-24835
明清时期甘南地区的商品贸易研究_第1页
明清时期甘南地区的商品贸易研究_第2页
明清时期甘南地区的商品贸易研究_第3页
明清时期甘南地区的商品贸易研究_第4页
明清时期甘南地区的商品贸易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明清时期甘南地区的商品贸易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r,碱戊说'乃■人扭'与一VX:y一'''■■;'.:.、:J.'。'早六、心:、W1U、V。‘、.-‘’,’J‘-''‘.-^:方>心八、神‘.山川V‘.y’,vUDC姑.r,2013011301.巧..;.#t1.〇碱如:心满瑪4、解肆;,’‘|''|巧?::'v'".V.,^.y峰;妓说,巧迅;.;Vr奔’‘’1、、'I、‘:V的;嘉V然片皆个絶满帮’、..‘、’、.八-....片.巧'.:护叫鮮締'松.、’'、、‘.‘於.巧.朱抑,寺Y古\护..>j於Y八,可m^^一‘’-?端::,w却心、,)弘卢护^^^硕古学位论文1麵、’.’'.和、、、!'7’‘."^.^皆供.‘;:.,驴r,鄉‘、-''-乂、'’挪V-^醉皆.:二.:讀;毎/巧邊心片殺"’-^■..韓.明巧时期甘南地区的商品贸易研究/娘%茲霸勢;.、‘',?、心、’、:V.V.r.去-■:句-?v5皆從、/V'却|!^V..,、拽敎搞,―.'、‘、.^i山-..,;靖幹叛.,,、V端,心''::-.-功巧..■1:v.,巧\、V;生究.研姓名_?aM;’;終导隱)*名(麵ft;,教宝致笑蘇韻角''..-:.雄趨.、'、心罐、W:呼:如?,i;爲打护'。科专业代舊胃串请举位类别硕女举名称中国古史讓盞.研究方清史向名称明?。’,、.苗^.々、心20642065论文提变日期1年月论文答辩日期1年月学位授予单位青海07师范大学学位授予日期216年月d、等兴..,,,巧累審鸿衰:’拽:;也:势占定t巧劈和’蠻D‘打'...'扛.‘..^乂.;、.許答^:辩委员会主崔永.研究员,席紀I,逆搜覆八¥琴|刮^.-''’''*'.;—:气;';二f?VV抑;巧评阅人崔永红硏员,披究杜常敝_數??:知S;哀弯’為‘寺藻’'.'.、‘扣淺挺;v猶.V攀’...-井V:.人..:.C巧如嗦.嶺,鸦憐奉 明清时期甘南地区的商品贸易研究中文摘要甘南藏区,地处甘、青、川交界地带,连接藏区与内地,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军事意义显著。明清时期,为稳定边疆,中央王朝对甘南藏区采取扶持的政策,不仅开通茶马互市,沟通藏区与内地的经济交流,而且给予多种优厚政策。在良好的环境之中,甘南藏区的商品贸易逐步发展,以茶马贸易为起点,民间贸易逐渐兴盛,商品种类丰富,市场规模扩大,逐步成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和中转地,成为连接藏区与内地的桥梁。明清时期甘南藏区商品贸易发展以洮州城、拉卜楞寺院等市场为中心,以驿路和茶马商路为支撑,以洮商为主要载体,构成了一张辐射整个甘南藏区的商业网。商品贸易对甘南藏区社会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商贸活动有自身的模式、特点。寺院型市场为主要特色,在明清两代政府的扶持下,以政教合一制度逐步聚敛了大量的财富,以宗教的广泛影响力扩大市场规模,掌握藏区的经济命脉,在商品贸易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明清时期,甘南藏区商品贸易发展仍受到自然环境、人为因素、政治因素等的影响,商品贸易有兴盛,亦有衰败,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关键词:甘南藏区,商品贸易,市场I MerchandiseTradeResearchinGannanduringtheMingandQingdynastiesAbstractGannantibetanautonomousprefectureislocatedinGansu,QinghaiandSichuanborderregion,whichconnecttibetanareaswiththemainland.what’smore,ithasimportantmilitarypositionsinceancienttimes.DuringtheMingandQingdynasties,thecentraldynastysupportGannanTibetanareastostabilizethefrontier,notonlyopenedthetea-horsetrade,communicatingthetibetanareaeconomicexchangeswiththemainland,andgiveavarietyofpreferentialpolicies.Ingoodenvironment,commoditytradeinGannanTibetanareasgraduallydeveloped.Asastartingwiththetea-horsetrade,privatetradeisgrowingwithavarietyofproductandlargemarketscale,whichmakeGannangraduallybecomeimportantcommoditydistributionandtransitpointandbuildthebridgewhichconnectsTibetandmainland.GannanTibetanareas’commoditytradedevelopmentmainlyaroundwithTaozhoucityasthemaincarrierandLabrangMonasteryduringMingandQingdynasties,whichsupportedbypostroadandtea-horsetrade,formingabusinessnetworkofradiationthroughouttheGannanTibetanareas.TradeingoodsmadegreatcontributiontoGannanTibetansocialeconomyanditscommercialactivitieshaveitsownpatternsandcharacteristics.TempleeconomyasthemainfeaturesunderthesupportoftheMingandQingdynasties’governmentgraduallyamassedalargeamountofwealthonthetheocracysystem.Inthewidespreadinfluenceofreligiontheycanexpandthescaleofthemarket,grasptheTibetaneconomicartery,andplayanimportantroleincommoditytrade.GannanTibetanareas’commoditytradedevelopmentaffectedbythenaturalenvironment,humanactivitiesandpoliticalfactorsduringtheMingandQingdynasties.Commoditytradehasthriving,alsohasdownfall,whichhasitspositivesignificance,alsohaveanegativeimpact.Keyword:GannanTibetanareas,CommodityTrade,MarketII 目录绪论..............................................................1一、选题依据....................................................1二、学术研究成果评述............................................1三、研究思路与框架..............................................6第一章明清时期甘南地区商贸的背景概况..............................8第一节自然环境................................................8一、气候....................................................10二、地势、山脉及水域........................................10三、自然资源................................................13第二节人文环境...............................................14一、行政区划................................................15二、民族、人口及屯垦........................................16三、宗教....................................................21第三节区位优势...............................................23小结.........................................................24第二章商品贸易的分析.............................................25第一节产品与商品.............................................25一、农业产品................................................25二、畜牧业品................................................27三、手工业产品..............................................30四、产品的流通..............................................31第二节市场层级...............................................35一、中心市场................................................35二、中间市场................................................37三、基层市场................................................38第三节商路与商人..............................................42一、商路....................................................42二、商人群体................................................47小结.........................................................52第三章明清时期甘南藏区商品贸易的评价.............................53第一节明清时期甘南藏区商品贸易的兴盛.........................53一、茶马贸易................................................53III 二、农牧业..................................................54三、寺院型市场..............................................55第二节制约甘南藏区商品贸易发展的因素.........................56一、地理环境................................................57二、人为因素................................................58三、政治色彩................................................59小结.........................................................60余论.............................................................61附录.............................................................63参考文献........................................................67致谢.............................................................73个人简历........................................................75IV 绪论一、选题依据甘南地区,是一个以藏族为主要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区,地处中国西北地区,因地域的特殊性,农牧业一直是该地区主要的经济成分之一。从唐代起,茶马互市成为中原地区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要形式。到了明清时期,茶马贸易的形式逐渐发生变化,从明代的禁止私营,到清代演变成“边茶贸易”。在茶马贸易的发展过程中,洮商起到了重要作用,连接了藏区与内地,伸展到贸易的各个环节,深入到市场的方方面面。此外,藏传佛教寺院经济在甘南地区发展起来,以佛教信仰和寺院为基础发展了商品贸易并兴起市镇,例如拉卜楞寺院型贸易市场等,使得甘南这样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商品贸易发展逐步具有了自身的模式、特点,不仅有农牧产品的生产流通与茶马贸易相结合,还有本地商人群体的兴起对贸易市场的共同作用,例如洮州回商对甘南地区的茶马、药材等商品的垄断。在甘南地区的商品贸易研究中,茶马贸易、寺院经济、农牧经济、“歇家”以及西部大开发等是学术界研究的主要路径,以区域经济史的角度,集中于清末至近现代的这一时期,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伴随着国内外相关经济理论架构的不断发展,逐渐呈现出跨学科的研究态势,即综合运用历史学、经济学、历史地理等多学科,多维度地综合分析问题。对明清时期甘南地区的商品贸易发展分析实际上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于解释近现代甘南地区的商品贸易、市镇市场的发展等问题有着一定的帮助,并对于现在乃至将来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课题的目的在此,选题是笔者导师国家课题中的一部分。二、学术研究成果评述1、背景对甘南藏区比较详细的背景区域介绍的著作有甘南藏族自治州地方志编辑委①②员会《甘南州志》,甘南藏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甘南藏族自治州概况》,李③④⑤振翼《甘南简史》,丹曲《拉卜楞简史》以及谢建华《甘肃藏族史》,这几部属背景叙述,以对地方民族的介绍为主,包括自然人文环境、社会风俗习惯、经济活动以及社会组织等方面,是了解甘南藏区的基本资料,这类资料性著作不在①甘南藏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甘南州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②甘南藏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甘南藏族自治州概况》,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③李振翼:《甘南简史》,甘南文史资料第五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④丹曲:《拉卜楞简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⑤谢建华:《甘肃藏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1 少数,在此不作一一介绍。①②王志文《甘肃省西南部边区考察记》以及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均对甘南藏区社会、宗教、经济等方面记述颇为详细,以藏区为背景范围做出的调查分析,对甘南藏区经济的发展有着详细的文字记述,其中的经济考察分析有助于理解甘南地区的贸易发展。毛光远《清末至抗战时期甘南藏区集镇商贸变迁考③述》,这篇论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近代中国藏区社会经济变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文中有对甘南藏区拉卜楞市场、临潭(洮州)的羊毛等农牧产品以及棉布、纸张、粮食等在洋行和“歇家”的开拓下的发展,时间划定范围为清末至抗战时期,其中所讲述的市场交易有图表列举,这篇论文清楚明确的讲述了甘南藏区市场交易的发展,图表资料引自王志文《甘肃省西南部边区考察记》和丁明德《拉卜楞之商务》以及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丁明德④《拉卜楞之商务》有着详细的交易数字资料,也是现今诸多学者参考甘南藏区商品贸易的直观清晰的资料,其中关于清末的资料对笔者本篇论文有着一定的帮助。⑤另有张丁阳《拉卜楞设治记》,都有助于了解拉卜楞地区的社会环境、习俗、经济等。2、民族贸易官营茶马互市著作论文较多,直接写甘南地区的主要集中于洮州茶马司、回族商人对甘南茶叶贸易的控制等。魏明孔《西北民族贸易研究--以茶马互市为中⑥心》是一部基础讲述茶马互市的起源兴起发展经过的一部著作,全面、系统地勾勒了西北茶马互市的渊源、内容、流变及其社会影响等,其中第五、六章对明清时期西北地区茶马贸易、茶马司等做了详尽的介绍。王晓燕《官营茶马贸易研究》⑦,同样是一部关于官营茶马贸易的专著,对于茶马贸易的兴衰贯穿了从唐代至清代的整个过程,追溯唐代茶马贸易的渊源,茶马贸易在各朝代的发展以及茶马贸易体制变革论述,并对这当中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这两部著作均是以西北地区的官营茶马贸易为主要研究,对于了解甘南地区的茶马贸易有一定的帮助。另⑧有党诚恩、陈宝生《甘肃民族贸易史稿》等对甘南地区的民族贸易有提及。格桑⑨卓玛、陈改玲《明代甘南藏区贡赐贸易述论》,这篇论文以明代茶马贸易为背景,①王志文:《甘肃省西南部边区考察记》,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民俗文献·第135册,兰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②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民俗文献·第136册,兰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③毛光远:《清末至抗战时期甘南藏区集镇商贸变迁考述》,载《西藏研究》,2001年第10期④丁明德:《拉卜楞之商务》,摘自《西北民族史料文摘》(甘肃分册),甘肃省图书馆,1984年版,第547页⑤张丁阳:《拉卜楞设治记》,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史地文献·第99册,兰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⑥魏明孔:《西北民族贸易研究——以茶马互市为中心》,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年版⑦王晓燕:《官营茶马贸易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⑧党诚恩、陈宝生:《甘肃民族贸易史稿》,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⑨格桑卓玛、陈改玲:《明代甘南藏区贡赐贸易述论》,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2 论述了甘南藏区通过向京进贡,获得皇帝赏赐,在京采购等,通过贡赐产生的贸易在甘南藏区的发展,实属甘南藏区茶马贸易当中的另一大重要的贸易方式,文中对这种由贡赐产生的贸易对甘南藏区及西北地区的影响做出了分析。魏静《试①论清代甘肃的茶马之制和茶法变革》,这篇论文叙述甘肃茶马变革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以茶马贸易这一主要的贸易方式来讲述甘肃的茶马之路,对甘南地区有②提及。丁汝俊《明代洮州卫的茶马贸易》,这篇论文对明代时期洮州的茶马贸易有详细的梳理叙述,以明代设立的洮州茶马司为中心讲述洮州地区的茶马贸易。③司俊《明初洮州卫的茶马司》,这篇论文同样对洮州茶马贸易有论述。另有谢文④莉的硕士论文《甘南州回藏贸易中民族关系研究——以夏河县为例》,这篇论文以回藏民族贸易为基础,研究两个民族的关系,并以夏河县为例,夏河县是拉卜楞寺所在地,这一特殊的地方,民族贸易引出的关系问题,作为其商品贸易的一个影响因素,本篇论文有详细的研究论述。3、农牧经济对于像甘南这样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是其主要的经济成分之一。徐⑤旭《甘肃藏区畜牧社会的建设问题》,其中对甘南的畜牧业有着详细的考察记录,对甘南畜牧业的畜牧业技术、生产开发、成果等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对畜牧业发⑥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毛光远《抗战时期甘南藏区畜牧业开发议》,这篇论文的划定时间虽然是抗战时期,但文中同时也对清代甘南藏区的畜牧业有一些叙述,对于考察甘南藏区畜牧业的情况有一定的帮助。俞湘文《西北游牧藏⑦区之社会调查》,这本著作当中对甘南藏区的农牧业有着一些介绍和说明,道出了甘南藏区农牧业的特殊性,对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另有赵旭国的硕士⑧论文《明清时期甘南藏区农牧业开发研究》,这篇硕士论文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出发,较为全面的论述了甘南地区的农牧业的品种、技术、生产、流通、影响及其意义。4、市场、商路、商人市场需要商人来组成,商人需要商路来运送货物,外来的商人同样需要商路和市场,由此构成商品贸易的主要环节。市场理论主要通过施坚雅的三级市场理⑨论来构建,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这本论著系统全面说明了施①魏静:《试论清代甘肃的茶马之制和茶法变革》,载《兰州学刊》,2013年第9期②丁汝俊:《明代洮州卫的茶马贸易》,载《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③司俊:《明初洮州卫的茶马司》,载《甘肃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④谢文莉:《甘南州回藏贸易中民族关系研究——以夏河县为例》,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⑤徐旭:《甘肃藏区的畜牧社会建设问题》,摘自《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甘肃分册),甘肃省图书馆出版,1985年第490页⑥毛光远:《抗战时期甘南藏区畜牧业开发议》,载《西藏研究》,2008年第3期⑦俞湘文:《西北游牧藏区之社会调查》,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⑧赵旭国:《明清时期甘南藏区农牧业开发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⑨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3 坚雅市场理论,为中国农村市场搭建层级,以此深入细致的研究市场,市场理论的利用,对于丰富笔者本篇论文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导师董倩教授在其博士论①文《明清青海商品经济与市场体系研究》中详细系统的讲述明清时期青海的商品经济与市场体系,以历史进程为基点,讲述了多种经济形态下的分布格局、生产特征,并通过商人资本、商人群体、市场体系、商路分析等几大方面明确交代了明清时期的青海商品贸易,整篇论文内容从上到下一步一步思路清晰,阐述明确,并配有图表资料等,将商品贸易的几大方面相互串联,详细论述明清青海的商品经济,清晰的内容分类、理论利用以及实证资料等给予笔者极大的帮助。谭其骧②《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八册有明清两代具体的行政规划图以及商业交通路线③图,直观明确的了解明清各时期的商业交通路线等方面。杨正泰《明代驿站考》,这本著作系统讲述了明代交通道路上的驿站,以图文的清晰表述说明明代驿站的④分布,对于考察商业商路有着重要的帮助。刘秀生《清代国内商业交通考略》,这篇论文同样通过图文资料展示了清代国内的商业交通,其中有细致的西北商业交通路线。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甘肃省交通史志年鉴编写委员会《甘肃⑤省志·公路交通志》,第二篇有讲驿道,第八篇有讲明清交通碑刻,方志中的这些实证资料线索对于深入了解商路交通有着重要的作用。杨咏中,火荣贵《甘肃交⑥通史话》,这本著作当中的茶马互市、明代商路以及明清驿道等几大方面清晰明确地讲述了以贸易为基础的甘肃交通,有助于深入了解茶马贸易、商路以及市场。⑦吕强《清代甘肃商业市场发展及演变过程专题研究》,这篇硕士论文对甘肃全境市场的演变发展过程有着清晰的梳理,对于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商人商路市场的重大作用做了详细的论述。姜胜峰《清代甘肃交通碑刻的地理分布和史料价值》⑧,这篇硕士论文以碑刻资料为主,研究清代甘肃交通,实属非常有利的实证研究,对于研究甘南商路有着强有力的帮助。彭博《清代安多地区的经贸活动及市镇演⑨进》,这篇硕士论文通过对安多藏区的贸易活动和市镇演变来讲述贸易对市场的影响,甘南藏区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安多藏区,以藏区为基础,讲述了贸易和市镇⑩的相互联系。敏文杰《临潭回族商业变迁研究》,这篇博士论文对洮州回族商业做了细致的研究分析,回族自明朝始就控制了洮州的茶马贸易,回族强大的经商①董倩:《明清青海商品经济与市场体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②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版③杨正泰:《明代驿站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④刘秀生:《清代国内商业交通考略》,载《中国社会经济史》,1998年第1期⑤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甘肃省交通史志年鉴编写委员会:《甘肃省志·公路交通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⑥杨咏中、火荣贵:《甘肃交通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⑦吕强:《清代甘肃商业市场发展及演变过程专题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⑧姜胜峰:《清代甘肃交通碑刻的地理分布和史料价值》,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⑨彭博:《清代安多地区的经贸活动及市镇演进》,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⑩敏文杰:《临潭回族商业变迁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4 能力,使其在与市场的互动上,常显现出动态明确的行为,这篇论文深入洮州的贸易市场,详细分析了洮州回族商业变迁的研究。周元刚《明代河洮岷地区交通①研究》,这篇硕士论文以交通程度论述河洮岷地区相互的联系,对这一重要的茶马贸易之路详细研究了其交通状况,从自然环境、茶马贸易及军事活动等方面论述河洮岷地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系统,并配有交通图做了详细说明。5、寺院经济甘南藏区的独特经济成分之一便是寺院经济,以拉卜楞寺院为主要的寺院经济,关于围绕拉卜楞寺院为中心的的商品贸易有诸多的论著。唐茑《拉卜楞番民②的经济生活》,这本论著以拉卜楞寺院藏传佛教寺院经济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拉卜楞市镇为基础,讲述了在寺院经济下,属民、子寺以及喇嘛等各个阶层民众的③经济形态、贸易形式特点等。结古乃·桑杰《甘肃藏区寺院经济探析》,这篇论文对寺院经济的发展有着详细的介绍,对甘南藏区寺院经济的来源等情况有着比④较细致的分析。东噶仓·才让加《拉卜楞寺院经济模式初探》,这篇论文同样以拉卜楞寺院为例,研究寺院经济模式,较为详细的叙述了寺院经济的成分、产生⑤发展、模式等。东噶仓·才让加《拉卜楞寺院经济的过去与现在》以及东噶仓·才⑥让加《拉卜楞寺院经济的运行及其思考--寺院经济研究》(载《西藏研究》,1991年第3期),同一位作者的这几篇论文均研究寺院经济的产生构成发展等方面,并对拉卜楞寺院经济的经济来源、消费以及影响有比较详细的论述。孟虎军、房继⑦荣《清末民国时期拉卜楞商业活动刍议》,这篇论文特别讲述的是清末民国时期拉卜楞的商业活动,对于寺院经济对该地区的贡献有一些说明介绍,对清末到民⑧国时期商品贸易的过渡时期有所论述。郎措《拉卜楞寺院及喇嘛经商状况探析》,这篇论文对寺院经商活动状况有着具体的论述,并对喇嘛商业活动之中的一些问题做了分析。总体而言,学术界对于甘南藏区有着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官营的茶马互市,或是拉卜楞以及洮州的市镇市场,有着较为详细的论述和分析,发表了不少的学术论著,尤其以清末至近现代时期的论著比较丰硕。但就目前所见到的关于明清时期的甘南藏区商品贸易的发展情况来看,多数论著涉及到甘南地区,①周元刚:《明代河洮岷地区交通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②唐茑:《拉卜楞番民的经济生活》,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民俗文献·第140册,兰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③结古乃·桑杰:《甘肃藏区寺院经济探析》,载《西藏研究》,1997年第2期④东噶仓·才让加:《拉卜楞寺院经济模式初探》,载《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7期⑤东噶仓·才让加:《拉卜楞寺院经济的过去与现在》,摘自陈中义、洲塔:《拉卜楞寺与黄氏家族》,甘肃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⑥东噶仓·才让加:《拉卜楞寺院经济的运行及其思考——寺院经济研究》,载《西藏研究》,1991年第3期⑦孟虎军、房继荣:《清末民国时期拉卜楞商业活动刍议》,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⑧郎措:《拉卜楞寺院及喇嘛经商状况探析》,载《甘肃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5 但并没有以甘南地区为中心的系统的论著出现。少数民族区域研究范畴本就比较宽,范围也广,但也因资料分散以及具体问题的考察分析还不是很细致,对于明清时期甘南藏区的商品贸易发展仍旧缺乏深入的探究。茶马贸易、“歇家”、寺院经济及农牧经济,这几大主要贸易,因资料分散、少数民族区域特点以及甘南藏区商品贸易发展的特殊性等原因,对此的研究,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本文旨在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努力把握选题的发展趋向与态势,在基层市镇市场方面运用施坚雅中心地理论以及其他历史学、经济学、地理学等方面的理论来补充完善,分析甘南藏区的商品交换贸易、寺院经济等,并通过甘南藏区自然人文环境的介绍,来探讨明清时期甘南藏区商品贸易的发展情况及其影响,通过研读诸多学者的各类论著,给笔者很大的帮助和启发,为研究明清甘南藏区商品贸易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三、研究思路与框架全文共分绪论、正文、余论三部分。在绪论中,主要介绍选题意义,进行学术史的回顾,并阐述本文的研究方法、篇章结构以及资料的来源。第一章:背景概况。主要介绍明清时期甘南地区的大致轮廓,以自然、人文环境为主。在本章,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明清时期甘南地区的背景分析,来作为了解甘南地区的前提,为明清时期甘南地区商品贸易的研究奠定基础。在明清时期,甘南地区自然环境的情况,包括地理位置、山河、地貌、气候以及资源等方面,该地区内部之间的互动,与内地或是国外地区的交流。人文环境的情况同样重要,它是这个地区习俗、文化、信仰等方面的总称,人文因素对整个地区社会产生的影响,民俗、信仰等对该地区的生态、经济发展同样会有影响,必然是有好有坏,要做具体的分析。第二章:商品贸易的分析。本章是全文的中心内容,包含的方面也比较广,从明清时期甘南地区商品形态状况的多样分析,结合民族地域特色性归纳总结该地区商品贸易交易的模式、特点等,同时对市场、商路、商人做全面的探究,在此通过施坚雅市场理论、中心地理论等来考察甘南地区市场、商路的形成和商人群体的构成,这几方面是研究商品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交换即产生交易,亦可称贸易,小量小范围到大量大范围,总体全面的把握,是对明清时期甘南地区商品贸易这一研究的正确交代。用地图或是图表资料等来丰富本章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重心之一。第三章:影响评价。本章着重于对全面考察之后的分析,明清时期甘南地区商品贸易的发展不可能顺风顺水,而且本文所定的时期跨越两个朝代,历经朝代更替的变化或多或少都会有影响,两个朝代的民族政策对甘南地区的商品贸易的6 影响有所不同,在发展演变过程及特点分析中阐述影响因素,突出本文重点,即商品贸易。本章在前两章内容的基础之上做客观的评价,商品贸易的发展过程有兴盛,亦有衰败,其对市场的影响,局限和不足均要做公正客观的分析,力求完成对处于中国古代社会晚期即明清两代统治下的甘南地区的商品贸易的研究,以及其对现今的借鉴和启示作用。7 第一章明清时期甘南地区商贸的背景概况研究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或社会等方面,要先从环境入手,了解这个地区的自然风貌、地理环境、社会习俗、民族与人口、区域环境等多方面,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又可称该地区的背景。了解认识这个地区的环境情况,以对该地区的具体研究方向打下基础。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势地貌、山河、气候以及动植物资源等方面,在以农业为主要国民经济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农业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甘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农业以及农产品的特殊性。人文环境是人类社会的多方面组成体,包括民族与人口、政治、经济、交通、商业市场、社会习俗等,甘南地区以藏族为主,其文化、社会习俗习惯、生产活动、商品市场的的情况都会与别的地区有所不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使甘南地区的商品贸易发展情况也必然有其特殊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甘南藏区,中国藏族聚居区之一的甘肃省大部分藏族分布所在地,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甘肃省西南部,地处甘、青、川交界地带。北邻甘肃省临夏州,南与四川省阿坝州相邻,西邻青海省河湟地区,东与甘肃省定西市、陇南市交界。全区总面积约为4.5万平方公里。明清时期,甘南藏区地理位置于兰州府西南,下辖玛曲、碌曲、卓尼、夏河、合作、迭部、舟曲八县市,明时期设有临洮府、洮州卫、岷州卫等,属陕西行都司管辖范围;清时期设有巩昌府、洮州厅等,属甘肃省管辖。明代洮州卫及清代洮州厅版图如下:8 ①图1-1明代陕西洮州卫版图②图1-2清代甘肃洮州厅版图①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版,第七册,《元·明时期》,第59-60页,由明代陕西版图裁剪放大而来②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版,第八册,《清时期》,第28-29页,由清代甘肃版图裁剪放大而来9 一、气候气温方面,甘南藏区境内年平均气温低于3℃,气温条件使得这里大部地区适宜畜牧业发展,典型的高原区气候即寒冷湿润的条件下适应自然的发展情况。甘南藏区农业发展仅在东部海拔较低的平缓地带进行,这里气温比平均气温高出1到3摄氏度,然而就甘南全境来看,大部地区的气温条件仍是长冬无夏,最冷时气温可低至-12℃以下,最热时气温也只在20℃左右,高原区主体部分大于10℃的积温持续期仅两个多月,且积温也多在500℃以下,这就使得甘南藏区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受到气温条件的限制。日照资源方面,甘南藏区日照资源比较充足,但受高海拔的影响,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不成正比,日照时数少但太阳辐射量大,平均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在25800MJ/m,东北部的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略低于其他区域。降水方面,甘南藏区境内各个区域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且全境降水量平均仅在四百到八百毫米之间,大部分地区为半湿润地区。以季节降雨量来看,春季到夏季降水逐渐增多,夏季为降水高峰期,秋季到冬季降水逐渐减少,冬季降水量最少。以蒸发雨量来看,地区性分布是东部蒸发量大于西部,季节性来看是春季到夏季蒸发量逐渐增多,夏季蒸发量最大,秋季到冬季蒸发量逐渐减少,冬季①蒸发量最少,且春季蒸发量大于秋季蒸发量,这主要是与各区域地形气候有关。二、地势、山脉及水域甘南藏区,这一地带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两大地形的交汇处,从西北方向到东南方向,海拔自高至低,甘南的地势地貌类型因此呈现多样化。北部是山川险峻、物产丰富的陇西地区,南部是一望无际的川西草原,西部是广袤无垠的平坦草原,东部为连绵起伏的丘陵山区,形成基本以山地和高原为主的山地型高原地貌,且是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因此甘南全境基本可分为高原区、峡谷区和丘陵区三大地貌区,这样独特的地势使得该地区农牧业分布状况有着特别之处。高原区,甘南州西部,包括玛曲县全境,碌曲县以及夏河县大部地区,其中玛曲高原海拔高达3500米以上,除山峰主体高耸之外,大部地表平坦开阔,起伏较小,山地与河谷交汇形成缓坡和滩地,是典型的山原地貌。甘南境内的洮河、大夏河、白龙江均发源于此,洮河、大夏河为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白龙江则属长江支流。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游地带正是流经青海省和甘肃省,黄河流经青海省贵德县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的美誉,甘南地区西靠青海省,黄河经青海流经洮州地区,因此该区水质优良、水源丰富、水流平缓,多数地表均有良好植①降水方面,详参李景铭:《甘南藏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10 被覆盖,以牧草和灌木丛为主,林木资源发达,土壤以亚高山草甸土和高山草甸①土为主,土质肥沃疏松,种种特点使得该区成为优质的天然牧场,玛曲县的乔科滩草原、碌曲县的尕海草原都是天然的牧场,因此西北部高原区主要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峡谷区,甘南州东南部,包括迭部、舟曲两地区,岷迭山系山峰海拔在3000米以上,地势险峻,山峰与谷底落差大,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白龙江流域自西北至东南流经此区,支流遇高山分支于南北,水势湍急,因高山峡谷地貌同样落差大,沟谷幽深。因而该区同高原区类似,有着丰富的林木资源和水资源。与高原区相比不同的是山体坡部多利用为草场,农业用地除谷间平缓地带农田外,草场也被大部开垦,该地区因此呈现农业和林业并存的情况,是甘南州主要的农林区。丘陵区,甘南州东北部、中东部,此区实际处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包括临潭(洮州)、卓尼、合作三地区和碌曲、夏河两地的部分区域。该区的主要特点是盆地、河谷以及滩地相错,同时山地陡峭、地势由东至西倾斜,此区地势普遍低于高原区和高山峡谷区,因此洮河、大夏河流经此区对山谷等地貌侵蚀作用明显,水资源丰沛。该区拥有峡谷区的特点,即高山地貌;拥有高原区的特点,即良好的植被覆盖,乔木森林、灌木丛和草场相交;拥有黄土高原的特点,即黄土地形。在这样的低海拔区,谷坡、阶地等平缓地带农田多,为甘南州全境农业发达之地,同时草原区使得畜牧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夏河县的二郎滩草原、卓尼县的尕梁草原均是该区主要的牧场,该区呈现农牧交错的状态。古洮州城就建于此地,东靠岷州,历史上洮岷之地就受中央政府的重视。明时期设置时间最长的茶马司之一洮州茶马司以及设置的洮州卫、岷州卫就说明了这点,洮州城的茶马贸易是兴旺发达的,由此带动了集镇贸易在此的兴盛,兼具有重要军事意义和经济意义的洮州城正是依靠该区良好地形建立的。根据地势情况,从西北至东南方向看,横贯甘南州境内的山脉有西倾山脉、积石山、岷山山脉。西倾山脉,可谓是连接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山脉,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属昆仑山系巴颜喀拉山支脉,又属秦岭山脉西延最西端,位于甘肃省东南,青海省东部,从地势来看,西北至东南方向倾斜,故称西倾山。位于洮州城“西南一百一十里,又名西漒山,番名叠桑巴山。洮水出其北,桓水出其南,下流为②白水江。禹贡‘西倾因桓是来’即此”。除黄河北岸较陡峻外,一般较低缓,山峰海拔多超过4000米。甘南州高原区的碌曲县、玛曲县境内就可看到西倾山,黄①李景铭:《甘南藏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②【清】张彦笃、包永昌:《洮州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抄本,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70年版,卷二,《舆地·山川》,第118页11 河流经西倾山,从北、南、东三个方向面半环绕玛曲县,“九曲黄河”的第一个弯曲处便是在玛曲县,黄河在藏语里称“玛曲”就得名于此。黄河自西北至东南方向流经甘南境内的地区有玛曲、碌曲、夏河、合作、卓尼、临潭(古洮州)。洮河,藏语里称“碌曲”,因流经碌曲县得名,与黄河一道流经西倾山,是黄河在甘南州西北部最大的支流之一,同样的自西北至东南方向流经甘南中部山地丘陵区。《洮州厅志》有记载:“洮水出洮州厅西南之西倾山,经厅南东流入岷州。又折而北,入临洮府西南境。盘束山中,千数百里,始经府城南,又西北入兰州境,合湟水①注于黄河⋯洮水东北流经吐谷浑中,又东北经狄道,又北至枹罕而入于河。”西倾山是甘南地区与北部临夏回族区及东部定西、天水(秦州)地区的分界标志,作为甘南州最主要的山脉,其延伸至甘南州夏河、碌曲、卓尼、临潭等大部县市②境内,并延伸至岷县(岷州)、迭部境内,即白龙江北岸的山系,总称为迭山。白龙江,意义即为白色水流,历史上有桓水、羌水、白水等名称,明《一统志》称其为白龙江。白龙江发源于甘肃省甘南州碌曲县与四川省若尔盖县交界的郎木寺,白龙江由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延伸进甘南州境内,流经甘南州迭部、舟曲两县,因此在藏语里称白龙江为“舟曲”。白龙江水流地势由西北至东南逐渐降低,北面以迭山为界与洮河分道,西南面与黄河支流黑河相邻,南面以岷山为界与岷江、涪江分道。西倾山为黄河支流洮河与长江支流白龙江分水岭。大夏河同样流经西倾山脉,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起源于夏河县西南方向处于甘、青两省交界的大不勒赫卡山,流经夏河县境内拉卜楞寺等地区继而向北流入临夏回族区。积石山,地处青海省东南部,属昆仑山中支分支支脉。黄河上游流经积石山绕山而行,藏语里又称阿尼玛卿山,“阿尼玛卿”藏语意为黄河之祖。主峰海拔超过六千米,东南横长十四千米,宽约四千米,终年积雪。积石山由红砂岩构成,红岩磷磷,蔚为壮观,主峰高耸,其余则多为丘陵地带。《尚书·禹贡》载:大禹“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史记·夏本纪》载:禹“道河积石,至于龙门,⋯⋯入于海”。积石山延伸至甘南州的玛曲县境内。岷山山脉,位于迭部和舟曲两县之间,属巴颜喀拉山余脉,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同西倾山一样,岷山山脉呈现西北至东南走向,峰峦重叠,河谷深切,是长江水系的岷江、涪江、白水河与黄河水系的黑水河的分水岭。岷江作为长江上游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岷山南麓松潘县郎架岭,而岷山的结构构造带给内部岷江水系的水域盆地呈现典型的青藏高原构造活动。甘南州境内的水域资源另有重要的湖泊水资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尕海湖。尕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部,位于碌曲县西南尕海乡,海拔超过三千四百米,①【清】张彦笃、包永昌:《洮州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抄本,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70年版,卷首《洮水图说》,第9页②《甘南藏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甘南藏族自治州概况》,甘肃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12 由众多支流河水流入汇积而成,是甘南州境内第一大淡水湖,同时也是重要的湿地资源,被誉为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围绕尕海湖周围的天然地势自然资源,这里也成为畜牧业重要的发展之地。骨麻海,高山之上的堰塞湖,藏语称“骨麻措”,位于迭部县桑坝乡境内。天池冶海,当地称为常爷池,藏语里称“阿妈周措”,是一处高峡平湖,位于临潭县冶力关乡与卓尼县原上冶勺哇旗的交界处,海拔超过两千五百米。大力加翠湖,藏语称“大日加雍措”,地处夏河县甘加乡的大力加山①上,海拔超过四千米,其共有五个大小不等的湖,均分布在高山草甸之间。三、自然资源甘南藏区土地面积约为4.5万平方公里,合计6750万亩。其中耕地103.24万亩,林地面积1326万亩,在林地面积当中森林面积占到林地面积的将近一半;草地面积4080万亩,当中超过九成的草地为天然草地,广阔的草地资源为甘南藏区的畜牧业的发展提供的良好的基础条件。甘南藏区按照地貌形态所分的三个区域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各不相同。西部高原区,海拔高,地形起伏较小,黄河、洮河、大夏河的上游流域区域,水流平缓,河谷开阔,平地草滩,牧草资源丰茂,是甘南藏区主要的畜牧业区。中部丘陵区,海拔较低,盆地、河谷以及滩地相错,拥有高原地区和峡谷地区的双重特点,即高山地貌,平缓地带有良好植被覆盖,谷坡、阶地等地平缓地带农田多,为甘南州全境农业发达之地,同时草原区使得畜牧业也有天然的发展条件,因靠近黄土高原而拥有黄土地形,是甘南藏区的农牧业交错区。东部峡谷区,主要是白龙江流域的迭部、舟曲两县,海拔高,地势险峻,山峰与谷底落差大,沟谷幽深,有着丰富的林木资源和水资源,谷间平缓地带为农田,但农田面积在三个区当中是最少的,林地资源使得这里成为甘南藏区重要的林业用地,高山峡谷区的主要特点是农业资源少、畜牧业资源和林地资源为主要自然资源。据记载,椿、榆、槐、橡、松、桐、楸、桑、柳、竹为甘南藏区主要林木资源。甘南藏区矿藏资源主要有金、银、铜、铁、锡等,明清时期在甘南藏区就已有开采,集中于岷州、巩昌府以及青海东南部区域。明代时,岷州就已有金矿,关于银矿,在清代时有记载,“岷州有两处银矿,一是在良恭镇,一是在宕昌驿木②征城下”。另岷州西固和闾井两地产铁,岷州马镇一地主产锡。巩昌府所属西和、漳县为井盐产区。丰富的矿藏资源是甘南藏区商品贸易经济的发展的物质基础。③甘南藏区动植物资源,由各地方志当中所得整理列表如下:①关于常爷池、骨麻海、大力加翠湖的自然信息,详参《甘南藏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甘南藏族自治州概况》,甘肃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5-6页②岷县志编纂委员会:《岷州志校注》,1988年版,卷二,《舆地·物产》,第79页③【康熙】《巩昌府志·物产》,转引自吕强:《清代甘肃商业市场发展及演变过程专题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13 表1-1清代巩昌府动植物资源表府名鸟类禽、兽类昆虫、鱼类其他分类鹰、鹞、鹦鹉、锦鸡、马鸡、葛鸡、鸭、鹅、彪、蜂、蜈蚣、蚯土属有白、青、黄鹂、鸳鸯、鹳、豹、虎、熊、狼、麋、獐、马、骡、蚓、蜗牛、鲤、红土、绒褐、毛巩昌府雕、燕、雀、鹌兔、驴、黄羊、牛、野猪、羊、驴、蚕、麝、鹿等褐、毛单、靴、鹑、斑鸠等麝等麻布等表1-2清代巩昌府植物物产表府名谷、菜属瓜、果属药属花、木、草属货类及其他分类大麦、小麦、大豆、小杏、桃、李、虎骨、熊胆、牛石榴花、李花、有金、铜、锡、豆、胡麻、青稞、燕麦、梨、核桃、楸、黄、麝香、空青、金莲花、山丹、绒褐、毛褐、荞麦、芥子、兵豆、苦棠梨、黑枣、渣丹石、石燕、茨梅、樱桃花、毛单、靴、纸、豆、回回豆、刀豆、蔓石枣、柿子、狗宝、鹿茸、蛇野丁香、蔷薇、盐、麻布等菁、芹菜、葱、韭、蒜、樱桃、石榴、锐、蜂房、鸡爪西番莲、水红橛、圆根菜、白菜、芥珊瑚果、榛香、黄精、大黄、花、锦带花、菜、苣菜、茼蒿菜、胡子、苹果等当归、白芨、羌棣棠花、米囊巩昌府豆、谷、芹等活、独活、茯苓、花、珍珠花、茯神、猪苓、何松、桧、柳、首乌、丹参、沙槐、桦、桑、参、贝母、石膏、青杨、红柳、凝水石、蓬砂、木竹、白杨、雄黄、甘松、芍柏等药、南星等甘南藏区物产资源除食用、制衣、入药等用于农牧民自身生活外,朝贡上京也是一方面,还有作为商品流通于市场上用于交换,如动物资源中数量最多且最珍贵的牛、羊、麋鹿、野马等,这些动物资源所生产的皮、毛、肉类等产品加工后流通于市场,成为流通的商品,这便构成了商品贸易发展的自然基础,促进了商品贸易以及市场的发展。第二节人文环境洮州因洮河得名,是中国古代社会洮河中上游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西控番戎,东蔽湟陇,南接生番,北抵石岭,是藏区与内地的交界地。洮州因重要的战略地位而备受各朝代政府重视,明时期设置洮州卫,清时期设置洮州厅,明清时期,洮州所管辖的地域范围,远不止今日的临潭县境,而是洮河中上游的大部地区,包括临潭县和近卓尼县、迭部县、碌曲县,以及合作市、夏河县、玛14 曲县、舟曲县部分地区,大体已经相当于现今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辖域。由此,对洮州地区的人文民族风俗等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明清时期甘南藏区的商品贸易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行政区划明时期,甘南藏区属陕西行都司管辖,设洮州卫。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征西将军沐英率明军平叛洮州十八族叛乱后,置西固城守御军民千户所(今舟曲县),设置河州、洮州、岷州、西宁四卫,留部驻守洮州。明永乐年间,永乐帝令李达将军,世袭洮州卫指挥使司,后迁至卫城,即今临潭县新城。明代时,洮州卫所辖区域已与现今甘南藏族自治州辖域大致相同。清时期,甘南藏区大部属于巩昌府管辖,夏河由循化厅管辖。版图范围与今有所不同。清代时,西宁府、循化厅、贵德厅属甘肃辖域,洮州厅、卓尼、迭部、碌曲等地属巩昌府辖域。①图1-3洮州汉境图①【清】张彦笃、包永昌:《洮州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抄本,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70年版,卷首,《图》,第39-40页。15 二、民族、人口及屯垦洮岷地区,属于甘南藏区,从民族区域来看,属于中原内地汉族与西北少数民族的交界地带,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历史上洮岷地区就为兵家的必争之地这一点也正说明了洮岷地区重要的军事意义,中原王朝历来对此重视,将其作为稳定边疆的重要地区,“西番,即西羌,族种最多,自陕西历四川、云南西徼①外皆是。其散处河、湟、洮、岷间者,为中国患尤剧”(元朝时,汉族称藏族为吐蕃,到明代时,除称吐蕃外,又称西番),“洮岷为秦陇南藩篱,洮又岷之襟喉,②旧洮又洮之门户,悬绝域环诸藩,迫强氐”。因民族产生的不稳定性以及特殊且重要的地理位置,洮岷地区被赋予了极高的军事意义。在元之前,甘南地区就是羌族、土谷浑、吐蕃、蒙古族等民族先后的活动地,公元八世纪之后,吐蕃军队及部落的进驻,改变了甘南地区的民族分布,“自吐蕃本土的藏族先民和世居当地③的西羌部落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地缘联系为纽带的新的人们共同体”,进而形成甘南藏族土著部落,甘南藏族由此而来。自元代后,洮岷地区由吐蕃宣慰使司管④辖,番族部落数量众多,“洮岷番人三百八十余族”。历史时期,甘肃长期处于民族割据分裂的局面,甘南地区曾有过历经大规模移民情况。明朝经历战争而建立,那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土地荒芜,为了巩固边疆稳定,同时大力发展生产,明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军屯和民屯,并采取迁徙人口等措施,以对少数民族地区加强控制,汉族分散迁徙至西北地区各个地方。元朝被灭,残余势力北逃,蒙古族势力活动退出中原活动在西北地区,仍有卷土重来之意,《明史》中记载:“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⑤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事,边防甚重”。河西地区,北有蒙古族势力,南有吐蕃,西通西域,且自元统一西藏之后,蒙古族与河西、甘南的吐蕃已在政治、经济多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明朝时,甘肃属陕西布政使司管辖,而这样的复杂形势势必会威胁到陕西,这无疑是严重的军事威胁。为此,明太祖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恩威并重”的战略决策,对北边蒙古族势力采取军事为主安抚为辅的决策,对南边的番族(明时称吐蕃为“番”)采取招抚为主军事为辅的决策,从洪武二年开始,明军在甘肃地区不断破除蒙古族势力,洪武五年时,征西将军冯胜率领西路军已进驻河西地区,洪武七年,撒里维吾尔地方的宁王卜烟帖木儿遣使入贡,归顺明王朝,此后,西北地区各民族在明朝的军事和招抚之下,相继归附明朝。明朝进军至此,驱除元残余势力与蒙古族势力后,在甘肃各要害①【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三百三十,《西域二·西番诸卫》,第8539页②【清】张彦笃、包永昌:《洮州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抄本,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70年版,卷二,《舆地·形胜》,第111页③洲塔:《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20页④岷县志编纂委员会:《岷州志校注》,1988年版,卷六,《典礼·番贡》,第135页⑤【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九十一,《兵志三》,第2235页16 之地设立军事卫所,军屯和民屯政策开始在甘肃各少数民族区域实行,以维护边疆地区稳定,同时为解决军需粮食的供应问题,明太祖将应天府(今南京)和安徽凤阳、定远一带的大量汉族居民迁入洮岷一带戍边屯田,同时将部分囚犯发配至此。河州人相传为南京大柳树巷人,洮州人相传为绽丝巷(祝慈巷)人,俱谓①自明初迁去,西宁人云亦然。对洮州地区,明开国将领徐达、胡大海、常遇春等将领抽调部分兵士到洮州屯垦,从应天等地迁来的军户、民户再次安家定居,成为洮州地区汉族人口的主体部分。汉族人口,还有一部分从山西、河南、陕西等地迁徙而来,如舟曲的汉族人口由来,便是如此。洮岷地区,作为番汉交界之地,明政府对此非常重视,设置卫所,留驻军队,迁徙移民,以实现区域民族社会稳定,洮州卫、岷州卫由此而来。洮州卫建立之后,随明朝征西大将沐英而来的汉族人陈晖、金朝兴等六人担任了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军事移民由此开始,此后在洮州卫所担任指挥使、指挥佥使、正千户、副千户等职位的人皆是汉族,多数来自直隶、山东、陕西等地的汉族移民。在甘南藏区的移民中,军事移民占据很大一部分比例。留驻军队,开展移民,并根据少数民族区域特点实行“土流参治,以流治土”的政策方针,目的在于边疆稳定,长治久安。戍守和屯垦成为移民的主要形式,明初拥兵洮岷地区,虽然暂时控制了局面,但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从明朝初年开始,为了能够长治久安,防御蒙古,控驭西域,沟通乌斯藏,明政府在这一地区驻扎重兵,屯②田戍守,因此当军事活动结束后,在此建立卫所,并将大批军士留下来戍守。军事移民除军事官员移民,还有兵士移民,明政府鼓励将士携家眷移民驻守甘南藏③区,“军士应起解者,皆佥妻”,并有对携妻眷的将士一定的赏赐。明政府的优待政策引得大批军士携家眷在甘南地区安居繁衍,军心得以稳定,生产得以稳定④发展。永乐年后,余丁和家眷下屯愈来愈多,这是军户子孙日益繁衍的必然结果。汉族的大量移民,秦朝时便有,“自秦颁布‘屯留迁民’后,部分山西上党人即被发配到洮岷地区居住。随后,大批陕西、山西等地的‘汉人’因躲避秦廷暴⑤敛,也纷纷逃至洮岷地区定居下来”。明初大量迁徙汉人至洮岷地区,有军事移民,还有普通人民的移民,如前文所述明太祖将应天等地居民迁到洮岷一带屯田戍守的例子。清朝沿用明初实行的移民边疆政策,清末时,洮岷地区的汉族人口甚至超过了藏族人口数。明清两朝对洮岷地区的稳定经营,奠定了现今洮岷地区的民族居住格局。明清时期,甘南地区社会相对安定,农牧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①顾颉刚:《责善半月刊》,第一卷二十三期,转引自耿淑艳《甘肃洮州妇女服饰文化》,载《西藏民俗》,1997年第4期②宋丽丽:《明清时期甘肃洮岷地区汉族移民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③【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九十二,《兵志四》,第2258页④郭厚安,陈守中:《甘肃古代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92页⑤临潭县志编纂委员会:《临潭县志》,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139页17 展,商品市场也较为繁荣。明清时期,甘南地区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区,境内居住的民族以藏、汉、回族为主。回族在甘南地区的分布,主要以洮州地区为主。回族是元代时的一个新的民族,明代甘肃地区回族人口分布广泛,人口不断增加。明初征西大将沐英手下就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兵士,而甘南地区的回族人口最早也是由沐英西征时带去的回回兵部落在洮州的安居繁衍而来。明太祖为满足军士的宗教要求,行军战至洮州时兴建清真寺,明政府采取支持回族移民发展的政策,使得回族在甘南的洮①州等地长期安居繁衍。回民以生以息,户口之番亦臻极盛。明代卫所设置与人口数量问题,《明史》中对卫所及人口数规定如下:“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②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甘肃通志》中人口数记载:洮州卫户一千四百三十,口三千六百一十五......西固城军民千户所民户四百一十,口三千六③百一十五,军户一千一百一十,口三千六百一十五。这两段分别记载了明、清两代时期甘南地区的卫所以及人口数量,但有明显的出入,《甘肃通志》中记载的洮州卫人口远不达《明史》所规定的卫所人口数。而对洮州卫所辖民户这一项,由于缺乏史籍记载,无法知道确切的人口数。清代在甘南地区设置洮州厅,下辖洮州、碌曲、卓尼、迭部等地,归巩昌府管辖,夏河大部区域属循化厅管辖,拉卜楞寺亦属循化厅管辖,舟曲大部区域属阶州管辖,唯玛曲属青海省管辖。清代洮州厅的人口数量,康熙年间有记载:“原④额屯丁并节年招徕编审新增实在共丁一千五百八十丁”;乾隆年间有记载户口为⑤“实在丁一千四百七十五丁”;《甘肃新通志》记载宣统年间“洮州厅户七千三百四十三,口四万九千五百一十四”,且“西固州同户六千一百九十六,口二万五⑥千四百三十九”。夏河、玛曲两地人口数因“历代户口,史惟记郡,至厅州县地,⑦皆弗及焉”而难以知晓其具体人口数。在管理政策上,明政府继承了自唐宋以来中央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因俗而治的羁縻政策,以“土流参治、以流治土、以土治番”的方阵,册封土司僧纲,以辅助流官体制统治甘南藏区,土司制度自此有所发展,至清代时,土司制①【清】易孔昭等辑:《平定关陇纪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史地文献·第92册,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版,卷一,第303页②【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九十,《兵志二》,第2193页③【清】许容:《甘肃通志》,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2册,中华全国图书馆复制中心,卷二十五,《民族五·户口》,1994年版,第177页④【清】吴垚:《洮州卫志》,清康熙二十六年抄本,甘肃省图书馆复制自北京图书馆馆藏抄本,《户口》,第6页⑤【清】佚名:《洮州卫志》,清乾隆传抄本,甘肃省图书馆据西北民族学院图书馆复印,《贡赋》,第26页⑥【清】升允、长庚、安维峻:《甘肃新通志》,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24册,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版,卷十七,《建置志·贡赋下·附户口》,第23-24页⑦【清】张彦笃、包永昌:《洮州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抄本,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70年版,卷四,《赋役·户口》,第293页18 度更是强势,尽管清中期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但在西北地区,明清时期甘南地区土司制度强盛不衰,土司所占有土地也就构成了明清时期甘南地区土地所有制形式的重要形式之一。户世田是土司土地所有制的一种重要形式。户世田是朝廷册封给土司所有,明清时期,政府以赏赐土地的形式笼络各土司,这些赏赐给土司的土地形成土司的户世田,土司对户石田具有所有权,具体事务由旗长或各村小头儿管理,甘南①藏族的户世田主要分布在卓尼土司衙门周围十六掌尕。十六掌尕农户提供剩余劳动,土司提供籽种和肥料,每年轮流耕作一半,农户自带农具、口粮,完成从运肥、播种、锄草、收割、打碾以至入库等全部生产流程,是集体耕作的性质,生产的粮食除留次年的基本籽种外,其余全部上交土司仓库,由义仓贮存,防备荒年救灾和用作战争、祭祀、进贡以及土司的其它所需费用。租种“户世田”的农户只有劳作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且祖辈依附在这块土地上不能外迁。土司另拥有一部分自留地,时称“租粮田”,这部分土地同样租佃给十六掌尕中耕作“户②世田”的农户。③洮州杨土司世居卓尼,南至阶文,西至四川松潘界,土司中最强者,拥有土地数量最多,二十余代世袭,历时五百多年,是甘肃藏族土司中时间最长,管辖地域较广的土司,管辖范围包括现卓尼、迭部两县以及舟曲、洮州等地的部分区域。土司辖区内土地均归土司所有,民众租借均属于兵马田地,外来民众租种土地需申请,土司批准后发放执照给民众,租种土司土地的民众只享有使用权,所有权仍归土司所有。兵马田地就是土司土地所有制的另一种重要形式。租种土司土地的民众须对土司履行兵役,缴纳粮食贡物给土司,平日耕作放牧,战时出征为兵,寓兵于民,这种情况遍布土司辖区范围之内。农区每年缴纳粮食、油籽、禾草、猪、羊、野鸡;农林兼有区除缴纳粮食外,还要交木材、木炭、狼肚(羊④肚菌)、蕨菜等;牧区交牛、羊酥油、烤猪和少量官钱。土司辖区内兵农合一的组织,是土司土地所有制形式下一个明显且重要的特点。土司的经济来源全部出自其所有的土地、草场和农牧民提供的剩余价值。①十六掌尕是土司的嫡系部署,虽为村级组织,但不属任何旗下管理,直接隶属土司衙门。城区十二掌尕,郊外四掌尕。每个掌尕有小头人一人,由土司亲自指定。城区十二掌尕在政治上享有特权,遇要事可集中侯直接去衙门谒见土司,衙内其他人无权阻拦,时称“参马都司”②甘南藏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甘南藏族自治州志·农业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536页③【清】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卷五百一十七,《土司传》第14307页④甘南藏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甘南藏族自治州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535-536页19 ①图1-4杨土司所属总图明初,为稳定边疆,发展生产,在甘南地区驻扎军队,并鼓励军士携家眷在甘南安居繁衍,实行军事屯垦政策,明政府在甘南地区设置的州卫和西固城军民千户所成为了甘南地区军屯的组织机构。《明史》中关于军屯军士数量有规定如下:②“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自明太祖时就在洮州、岷州等卫所屯田,军屯政策一直延续。“洪武四年置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六年太祖诏洮州、岷州、临夏等卫屯田,岁谷种外,余田以十分之二上仓,给守城③军士策学”。明太祖为发展甘南地区经济生产,“诏陕西诸卫军士,留三分之一④守卫城池,余皆屯田给食,以省转输”。①【清】张彦笃、包永昌:《洮州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抄本,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70年版,卷首,《图》,第69-70页②【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七十七,《食货志》,第1884页③【清】张彦笃、包永昌:《洮州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抄本,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70年版,卷四,《赋役·田赋》,第282页④《明太祖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83年版,卷一百三十三,洪武十三年八月癸丑,第2118页20 明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生产生活经济恢复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明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生产活动给予优待,免除赋役,划分农田草场,发放籽种牛具等生产资料,安排房屋等优惠政策,回族民众安心于社会生产生活活动,并在明初实行的移民政策中,迁往西北地区屯田开荒,回族人民的屯田活动在明①代的陕西发挥了重要作用,“屯田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耕地面积显著增加,先进的农耕技术得以广泛传播,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河州、洮州、凉州等②地原为荒凉贫瘠的边地,这些地区经过回族屯田开发,变成了富庶之地”。清时期,回族的生产开发活动使得河湟地区、嘉峪关外、天山北部等陕甘地区域的荒田变成了良田。回族对西北农业开发贡献重大。大规模的移民增加了甘南地区农业劳动力,多民族的聚居使得民族文化产生相融,历代统治者对甘南地区的所做出的努力以及明清两朝在甘南地区积极支持的政策,拓展发展生产,对甘南地区传统农牧业以及商品市场等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三、宗教藏区盛行藏传佛教,经元代的大力支持和发展,在明清两朝期间,已成为甘青一代藏区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对藏传佛教的信仰已成为甘南地区人民的精神灵魂,但世俗的力量难以实现稳定的统治和发展,明朝就十分重视藏传佛教的力量以及对人民社会的深远影响,“制定了‘缘俗立教,加意诸羌’的民族宗教政策,充分利用宗教在藏区的特殊影响并通过对之加以控制,从而加大明中央王朝在该③地区的施政力度”。按藏族地区传统的划分来看,甘南藏区在传统上属于安多藏④区,东邻河州,南接岷州,西连青海河湟地区,处于藏传佛教与汉族儒士道教、伊斯兰教等文化的交汇地带,甘南地区汉族是第二大民族,回族入住甘南较晚,无论自然条件,或是社会因素,多民族的宗教文化信仰的交汇融合在甘南地区有明显的体现,甘南地区成为连接藏区和内地的桥梁。明朝在甘南地区设置了洮、岷、河等诸卫,洮州是甘南地区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明政府对甘南地区的管理继承了自唐宋以来中央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因俗而治的羁縻政策,册封土司僧纲,辅助以流官体制统治甘南藏区,以达到“流土参设、以流统土、以土治番”的目的。建立僧官体制,在中央设置僧录司、道录司来管理僧道机构,地方上为府、州、县三级僧司。甘青藏区“番僧纲司”不仅普遍建立,而且享有与内地截然不同的政策优待。首先是明王朝扶①明时期,设置陕西行都使司,甘肃归陕西管辖②马志荣:《论元明清时期回族对西北农业的开发》,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③邓前程、邹建达《“缘俗立教,加意诸羌”——明朝一项重要的治藏治策研究》,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④藏族地区按传统花粉有卫藏、康藏、安多三大区域。安多藏区包括今青海省大部地区(除玉树外)、四川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以及祁连山北麓的所有藏区21 持资助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立。洪武二十六年,即1393年瞿昙寺,宣德二年,即1427①年扩建岷州卫大崇教寺,成化九年,即1473年修葺并扩建河州卫弘化寺;明政府扶持藏传佛教,并在政治层面为藏传佛教寺院活动建立良好的政治环境,谕令人民尊重藏传佛教寺院及信教民众,“诸人不许扰害,听其自在修行,违者罪之”②,“尔河州、西宁镇守内外官员并诸色人等,各宜尊崇虔敬,不许私借观玩,轻③慢亵渎,致有损坏遗失。敢有不遵朕命,治之以法。尔等其慎之,毋忽”;明政府在经济方面同样大力支持藏传佛教寺院,给予寺院土地、财产等,以使寺院免除衣食之忧,僧众安心讲授佛法。《明英宗实录》中记载正统七年皇帝敕谕:“本寺田地、山场、园林、财产、孽畜之类,所在冠军人等不许侵占骚扰骚扰侮慢。若非本寺原有田地、山场等项,亦不许侵占扰害。军民敢有不遵命者,必论之以④法”。⑤清初为镇压反清力量稳定边疆而在甘青地区“划土分疆,一如明制”,基本沿用明朝军事卫所制度。待战事稳定,清政府于此开始管理西北边陲之地,裁撤军事卫所,实行府、州、县制,在甘南设置了洮州厅,下辖洮州、碌曲、迭部、卓尼等地,洮州厅归巩昌府管辖,夏河大部区域属循化厅管辖,舟曲大部区域属阶州管辖,唯玛曲在清初时属青海厄鲁特和前头旗、土南前旗的区域,在康熙年间灭准葛尔丹部后,青海厄鲁特蒙古归属清朝,清政府规划版图时将包括甘南地区在内的广大甘青地区纳入清朝版图。清朝在管理甘南地区同样采取了“以夷制夷”的羁縻政策,推行土司制度,改甘肃为省,《清史稿》记载:清改甘肃为省,⑥各土司仍其旧,有捍卫之劳,无悖逆之事。针对甘南藏区的多民族成分,清政府为更好的掌控,利用宗教的特点,扶植宗教,承袭明代尊崇藏传佛教的政策,册封喇嘛,笼络宗教上层人士,利用宗教上层人士来统治人民,并在甘南藏区推进儒家文化来加强教育,以加强统治,另沿用明代僧官制度,在中央设置僧纲司,在州设置僧正司;在县设置僧会司。藏传佛教寺院在明政府支持下,在甘南地区享受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政权,占有相当数量的土地。“半农半牧区的寺院,则是土地、房屋、水磨、草山、牲畜兼而大批占有,自己不经营,亦租与当地农牧民耕耘或放牧,缴纳一定粮食和畜①邓前程、邹建达:《“缘俗立教,加意诸羌”——明朝一项重要的治藏治策研究》,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②《明太祖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83年版,卷二百二十五,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壬寅,第3301页③《明英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83年版,卷三百一十五,天顺四年五月辛丑,第6954页④《明英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83年版,卷九十五,正统七年八月辛亥,第1917页⑤【清】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卷五十四,《地理志》,第1892页⑥【清】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卷五百一十七,《土司传》,第14303页22 产品;处于纯牧区的寺院,也占有大量的草山和牲畜,租与牧民放牧,亦按各自①规定缴纳畜产品”。除藏传佛教之外,回族伊斯兰教也是甘南地区宗教的重要一支。回族自元代进入甘南以后,明太祖时为稳定回族安心生产,在甘南地区兴建清真寺,甘南地区的回族在明政府的支持下在甘南地区有着稳定的发展。伊斯兰教教堂占有相当数量的土地,这属于甘南地区宗教寺院土地所有制的一支重要占有形式。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创建于光绪十六年,即1890年的西道堂,它是属于伊斯兰教的一个独立教派。西道堂所占有土地,使其成为具有雄厚资产的农、商、林、牧、副及农②产品加工等各业统筹经济的经济实体。西道堂教众合伙经营,开发洮水上游草荒之地发展经济,以西道堂为主,过着集体生活。宗教文化的碰撞,加之明清两朝对甘南地区宗教的积极扶持的政策,藏传佛教成为甘南地区主要的宗教。回族穆斯林的伊斯兰教在甘南地区则与藏、汉民族的社会交汇少。宗教文化深入影响到人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宗教的民族性、③群众性特点表现突出,多元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成为甘南地区民族宗教文化的最重要的特点。第三节区位优势甘南藏区连接藏区与内地,历史上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具有极高的军事意义。明清两代朝廷对甘南藏区非常重视,先后设置洮州卫、洮州厅来管辖,对藏传佛教宗教采取扶持的政策,赋税、商品贸易等方面均有优惠,以茶马贸易提高藏区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来达到稳固人心,稳定边疆的目的。明清时期的甘南藏区地理优势在于藏区与内地连接的中间地,地处甘、青、川交界地带,军事意义极高,关系到国家政局的稳定,历代王朝对此都比较重视。民族方面,藏、汉、回、蒙等多民族在此聚居,其中又以藏族居多,曾有汉族人口数一度超过藏族人口数,但纵观整个明清时期,仍是藏族居多。回族入驻较晚一些,但人口数量增长较快,尤以商人居多,在甘南藏区逐步垄断茶叶、皮毛等商品贸易方面。宗教方面,以藏传佛教为主,在明清两代政府的支持下,藏传佛教寺院有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格鲁派寺院在清代逐步发展壮大,以拉卜楞寺为代表,以政教合一制度为主,拥有上百座属寺,财富极多,寺院型市场逐步成为甘南藏区贸易市场的一大主要方面。明清两代政府对甘南藏区有多种优惠,如土流参治制度管理,减免赋税,册封土司及活佛喇嘛等,对甘南藏区土司、僧侣等前来朝贡人员有丰厚赏赐,寺院有政治职能而要求属民缴税、承担差役等事务,①黎宗华、李延恺:《安多藏族史略》,青海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74页②赵旭国:《明清时期甘南藏区农牧业开发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③丁莉霞:《核心-边缘:甘南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23 对甘南藏区民间贸易等活动采取不干涉的政策,尽力维护地区安稳,往来密切。综上所述,均是甘南藏区所拥有的优势所在,这些优势为甘南藏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打下了坚固的基础,使得甘南藏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逐步成为安多藏区的核心地带。境内洮州、拉卜楞等地在商贸活动中的活跃表现就是实例,这得益于甘南藏区在地理、人文、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优势。明清时期甘南藏区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期,也是其经济发展的辉煌时期。小结甘南藏区成为沟通藏区与内地的桥梁,其地理位置拥有较高的军事意义,在军事的基础上,明清两代政府以宗教、经济等方面对甘南藏区实行扶持、优惠的政策管理,移民屯垦,土流参治的诸多政策维护甘南藏区局势稳定。甘南藏区藏传佛教得到明清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藏区寺院发展进入高峰期,同时由于格鲁派的强势发展,在清代,政教合一制度成为寺院的主体,加之中央王朝对其的优惠,寺院成为了藏区的象征。甘南藏区在诸多的优势之下,其商品贸易逐步发展起来,由茶马贸易的官营逐步向民间贸易转变,民间贸易的多种形式在甘南藏区展开,这成为甘南藏区经济发展的深厚基础。24 第二章商品贸易的分析甘南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其畜产品和农产品的特殊性,农畜产品经过流通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藏传佛教寺院的地位,茶马贸易的发展,市镇经济在甘南地区也有所发展,古籍史料中关于上市交换商品的记载,也说明了这一点。甘南地区的农畜产品的种类,在市场流通的过程,以及市镇经济在此的发展,都是商品贸易发展的重点。施坚雅的市场层级理论给予了很好的借鉴,但关于如何划分,以及市镇市场之间的联系,同样是商品贸易发展的重点研究内容。商品贸易发展的研究,商路的状况决定了商品流通的情况,商人承担了商品流通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市场作为交换交易的重要场所,民众及商人都会在市场集结,市场的层级划分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成为商品,商路影响商品流通,商人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为中心,划分市场层级,理清市镇经济发展过程,就是商品贸易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第一节产品与商品甘南地区的农作物、畜牧产品是商品的一大主要来源,人们赶集上市,交换买卖,这时候,产品就已有商品的性质。甘南藏区因地域及气候等多因素情况,产品种类比中原地区种类少,且多以畜牧产品为主,商品种类状况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市场的规模及发展。一、农业产品康熙年本《洮州卫志》是关于甘南地区重要的文献资料,当中关于甘南地区①农作物的记载有麦、青稞、豆类、燕麦、葱、韭、白菜、木耳、蕨菜等。光绪本《洮州厅志》中记载甘南地区物产有青稞、小麦、大麦、荞、燕麦、扁豆、大豆、小豆和黄芽菜、芹菜、葱、包心菜、菜瓜、菠菜、芋等蔬菜以及鸡、鸭、马、驴、②牛、羊等畜产品。清朝建立之初,甘南大部藏区仍在青海和硕特蒙古统治之下,有记载“西海(蒙古)之牛羊驴马取之番,麦豆青稞取之于番,力役征调取之于番”,这已完全说明麦类、豆类以及青稞等谷物属于甘南藏区所产农作物。大麦,禾本谷类,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悠久,宋元时期安多藏区已有大量大麦③生产。荞麦,可磨成面粉食用。小麦,种植范围广泛,深受众人喜爱,是我国北方农业区重要的农作物。豆类,包括大豆、小豆、扁豆等,不仅人可食用,而且①【清】吴垚:《洮州卫志》,清康熙二十六年抄本,甘肃图书馆复制自北京图书馆馆藏抄本,《土产》,第14页②【清】张彦笃、包永昌:《洮州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抄本,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70年版,卷二,《舆地·物产》,第181-184页③杨惠玲:《宋元时期藏区经济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25 是牲畜较好的饲料,康熙本《洮州卫志》中就有洮州卫关于大豆、小豆种植的记载,光绪本《洮州厅志》同样有记载:“食上麦青稞为主,佐以豆荞燕麦早韭菜晚①菘之类”。燕麦,高寒地瘠之地产物,光绪本《洮州厅志》中同样有记载。其他②农作物谷类、蔬菜、水果等,《洮州厅志》当中亦有详细记载。粮食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是甘南地区商品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体现了国家对商业的重视,又表明了国家赋税体制改革带来商业改变的影响。明中期,“一条鞭法”的赋税改革制度实现货币征收,至清代“摊丁入亩”,货币化征税已经基本实现,而清代另要求缴纳银两,逐步实现白银货币化,这一改革,使得以粮缴税的小农不得不将粮食送至市场进行商品交换,以此来完成白银货币化。粮食改为折色后,漕米也很快改为折色,而原本靠国家运送的军粮军饷则改③为民间运送,一些商人正是靠着运售军粮发家的。同样因为赋税政策变化而成为商品的是棉花,自洪武年间起,除了皇室宫廷以及官僚服用高级棉布外,军队所需棉花、棉布数量亦急剧,总棉布数达一百几十万至二百万匹、棉花五十万至百万斤,这就揭示出了一个重要事实:王朝政府充当了一个特殊的、长期被忽略的棉花、棉布消费的“大主顾”,最初政府还是直接通过赋役途径摊派(包括本色、折纳),“促进”了棉花在全国的普遍种植,此时棉花、棉布大多数还保持着“事物征调”的古老形式,与市场经济没有发生多大的关联,变异先由“折变”开始,④实施了一条鞭法之后,农民的棉花、棉布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涌入市场。这说明,明清时期商品贸易的发展,一些商品并不是自然进入市场,而是在国家政策调控下所导致的,这些商品丰富了贸易市场,但同时也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农作物产量问题,文献中记载甚少,从明代的屯垦政策所征得粮食的数量的记载可做以了解。明时期有文献记载如下:“洮州卫额办民屯粮三千九百四十九石五斗四升,官军原额马步五千六百二十二员名,新旧召选舍人士兵民夫八百名;河州卫各处民运粮原额夏秋一万三千六百六十三石七斗五升,官军原额马步七千⑤七百员名,新旧召募壮丁二千二百九十二名”,根据《明太祖实录》中规定“陕西、临洮、岷州、宁夏、洮州、西宁、兰州、庄浪、河州、甘肃(治今甘肃张掖市)、山丹、永昌、凉州等卫军士屯田,每岁所收,谷种外余粮,请以十之二上仓,⑥以给士卒之城守者,上从之”,河州卫粮食产量是洮州卫粮食产量的三倍以上,①【清】张彦笃、包永昌:《洮州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抄本,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70年版,卷二,《舆地·风俗》,第173页②【清】张彦笃、包永昌:《洮州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抄本,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70年版,卷二,《舆地·物产》,第182-183页③《甘肃通志》编纂委员会:《甘肃通志·明清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92页④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183页⑤【明】张雨:《边政考》,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史地文献·第78册,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版,卷三,《洮岷河图·兵食》,第371-375页⑥《明太祖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83年版,卷二百一十六,洪武二十五年二月庚辰,第3184页26 士兵数量却不达洮州卫士兵数量的两倍,洮州卫的粮食产量远不足河州卫。①表2-1甘南藏区畜牧物产青稞小麦大麦燕麦大豆小豆扁豆胡麻油芥蔓菁荞麦谷之属麻子黄牙菜箭杆菜包心菜芹菜芫荽蒜葱萝卜圆根茄连蔬之属韭莴苣菜瓜刀豆芋苦豆蘑菰木耳延寿果菠菜猪尾菜柳花菜乌龙头狼肚果之属杏李梨毛桃楸子樱桃二、畜牧业品畜牧业在甘南地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甘南地区重要的社会经济生产部门,明清时期甘南地区畜牧经济的开发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形式,包括草原管理制度以及畜牧业生产资料占有制度,畜牧经济发展的表现结果是畜牧产品种类、数量的繁多以及先进技术的利用。明清时期,为稳定甘南地区,政府已做出扶持宗教、土司首领及给予政治经济特权等政策措施,拉拢部落首领及宗教领袖。草原,甘南地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资料,享有特权的部落或土司首领及宗教上层人士在草原管理制度方面形成了土司的“兵马田地”及佛教寺院的“格尔广吾”两种草原管理制度。土司的“兵马田地”前文已有论述交代,土司辖区内土地均归土司所有,民众租借均属于兵马田地,外来民众租种土地需申请土司批准发放执照,租种土司土地的民众只享有使用权,所有权仍归土司所有。租种土司土地的民众须对土司履行兵役,缴纳粮食贡物给土司,平日耕作放牧,战时出征为兵,寓兵于民,这种情况遍布土司辖区范围之内。佛教寺院的“格尔广吾”,在藏传佛教盛行的甘南地区,“格尔广吾”草原管理制度在甘南地区大部实行,具体是:若干牧户组成部落帐圈组织“秋德合”(放牧单位),若干个“秋德合”组成较大的部落组织“格尔广吾”和更大的部落组织“郭哇”,各个部落之间有明确的草场边界,但是牧民个人没有长期固定的草场和居住点,部落内各牧民家庭的草场分配,在“格尔广吾”和“秋德合”头人的主持下,每年均采用抓阄的方式决定,在本部落地界内,牧民以“秋德合”组织为单位,夏秋季统一定期搬迁、分区轮牧,冬春季分散放牧和居住,由于牧场和居住地变换不定,因而大部分牧民常年过着一年四季一顶帐篷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①具体物产名称引自【清】张彦笃、包永昌:《洮州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抄本,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70年版,卷二,《舆地·物产》,第181-183页27 ①活。“格尔广吾”草原管理制度在藏传佛教寺院辖区内普遍实行,而这样必然导致两方面消极影响。牧民没有固定草场,草场的建设和保护与持续利用的责任性不强;划分各草场牲畜多寡各异,牲畜无意越界的事情时有发生,导致草场纠纷,②不利于藏区各部落间的团结与合作。明王朝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与少数民族之间多是以茶易马,正是通过茶马贸易和贡赐贸易与甘南地区达成垄断的方式,进而从甘南地区获得战马。明时期,③有“设苑马寺于陕西、甘肃,统六监,监统四苑”的监苑,也在部分军事卫所中设置牧场以供养马匹。通过多种政策达成垄断,在甘南地区获取战马。畜牧业是甘南地区的重要社会经济生产部门,甘南自古产马,其畜牧养马的历史可追至三千多年前,那时在甘南地区的羌族就围水草居住,以畜牧业为主。吐谷浑政权时期,仍以畜牧为主业,曾迁入辽东鲜卑马与甘南地区土著马进行杂交。吐蕃灭吐谷浑政权后,马匹再次进行杂交改良。隋唐时期,马匹接受了国内蒙古马等以及国外波斯马、大宛马、乌孙马等优良品种的再一次杂交改良。宋时期及其以后,蒙古军数次南下,在河湟地区,蒙古马与此前在甘南地区基本定型的南番马数次杂交改良,基本形成现在的河曲马。河曲马,产自甘南地区的优良马种。河曲马,又称南番马、洮州马、吐谷浑④马、乔科马、索克藏马、辖麦马、唐昆马等。河曲马体制粗糙结实,毛色以黑、青、粟为主,体型结构匀称,头略长,头形以直头为主,耳长敏捷,鼻孔开放,唇厚灵活,下唇微垂,脚深广,鬐胛较低,背长腰短平直,四肢关节筋腱发育良⑤好。这种马最大的优点就是对海拔三千米以上严酷的自然条件有极好的适应能⑥力,抗寒、抗病、耐粗饲,是高原地区挽乘驮运兼用的优良马种。河曲马体格大,雄健威武,“洮州之马天下闻”的美称指的便是河曲马。丰富的草地资源,使得牛羊很早就成为甘南地区普遍养殖的动物,成为甘南藏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成分。牦牛,高寒草原特有的蓄种之一,体型大,毛长且密,多呈黑褐色,四肢短但粗健,甘南藏区畜牧养殖的牦牛是藏族人民驯化野牦牛而来。因牦牛对青藏高原寒冷气候以及极端严酷的环境情况适应能力极强,并耐于粗放管理,牦牛逐渐成为了甘南藏区重要的畜牧品。牦牛的乳、肉以及皮、毛用途广泛,制衣可耐寒,食用可强身,并且牦牛体型强健,是驮运乘骑的重要工具。黄牛,角短毛短,多呈黄褐色或者黑色,体态比牦牛小,是耕地、拉车的首①寺院“格尔广吾”草地制度详参高永久、邓艾:《藏族游牧民定居于新牧区建设》,载《民族研究》,2007年第5期②马江:《甘南藏区自治州畜牧志》,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84页③【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九十二,《兵志》,第2271页④玛曲县志编纂委员会:《玛曲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卷二十八,《河曲马志》,第963页⑤马江:《甘南藏区自治州畜牧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1-172页⑥《甘肃通史》编纂委员会:《甘肃通史·明清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87页28 选,肉可食用,皮可制革,用途广泛,但在甘南地区,黄牛数量少,多有是用于与牦①牛杂交。“黄牛养者甚少,专以牧者与牦牛牝者交配,为产生有优良性之犏牛也”。甘南藏区所蓄养的羊多是牧民长期选育而形成的原始品种藏羊,尾小毛密,对游牧的畜牧方式有良好的适应性,是牧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夏河县志》中有记载:“小尾藏羊,赋性灵活并能耐高寒,或以身体高达,肉质肥美著称,或②以毛质纤密,羔皮秀丽知名”。蕨麻猪,又称“虫草菌麻猪”、“藏豚”,因好采食蕨麻而得名,它是人类的狩猎活动中驯化野猪而得来的,在甘南藏区这样的高海拔寒冷气候的地区,由于植物生长周期短,饲料缺乏,只能是以放牧采食为主,又因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猪种不易交配等因素,繁育形成了适应高原寒冷气候和终年放牧的饲养环境的地③方品种。④其他的畜牧产品有鸡、鸭、鹅、骡、驴、犬、豕等。甘南藏区其中一项重要的畜产品便是羊毛,夏河等地多产羊毛。光绪年间,甘肃民族贸易的回升与外商在西北的羊毛贸易有密切关系,当时英国的毛纺织业缺乏原料,通过中国商人在甘肃开始收购羊毛等畜产品,拉卜楞市场成为当时甘⑤南藏区畜产品重要的的集散地之一。清代甘南藏区畜产品贸易的发达也正是在羊毛等畜产品建立在与外商的联络纸上而发展起来。关于甘南地区畜牧产品数量问题,明清时期的文献中缺乏记载,难以详实考证,但民国时期有记载:“拉卜楞寺有五千七百户牧民,所养之牲畜,计马三万五千七百匹,牛一万三千七百匹,绵羊一百六十万九千匹,山羊三万一千匹,驴二⑥千一百匹”。此数据可以作为参考。明清时期甘南藏区的畜牧品当中体现出了优良的畜牧技术,像河曲马、犏牛等都是杂交配种养育的优良成果。河曲马,体型大而强健,用作战马,用作交易商品。犏牛杂交优势显著,耕地、驮运能力强于黄牛、牦牛,体型强健,寿命长。畜牧兽医技术方面,唐时期,西藏《论马宝珠》和《医马经》等藏兽医著作已经⑦相继传到甘南,对甘南地区畜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外,牧民也积累传承了丰富的经验,传统繁育技术沿用至今。例如配种时把握母畜自然规律,选公马以体格高大、体型匀称为主,并另有蹄子、毛色等的要求。这些都充分说明了①【民国】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民俗文献·第136册,兰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71页②【民国】张其昀:《夏河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1年版,第55页③马江:《甘南藏区自治州畜牧志》,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193页④【清】张彦笃、包永昌:《洮州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抄本,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70年版,卷二,《舆地·物产》,第184页⑤《甘肃通史》编纂委员会:《甘肃通史·明清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99页⑥【民国】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民俗文献·第136册,兰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71-172页⑦马江:《甘南藏区自治州畜牧志》,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73页29 明清时期甘南地区畜牧技术的先进。①表2-2甘南藏区畜牧物产禽之属鸡野鸡马鸡鸭鹅兽之属马牛羊骡驴犬豕②表2-3其他类物产石之属寒水石洮砚石当参黄芪川芎大黄麻黄贝母知母甘草防风柴胡车前秦艽蒲公英益母草牛蒡子地骨皮荆芥木贼芍药羌活药之属独活丹皮茯苓白芨升麻茵陈天仙子黄岑金樱子冬花薄荷茜根续断前胡旋覆花贯众骨碎补乌药夏枯草紫草鹿茸牛黄麝香鹿角熊胆蛇蜕蜂房蜜腊牛乳酥油衣服之具麻布褐羊皮狐皮狼皮木之属松柏桫木杨柳小竹青㭎桦木榆三、手工业产品再加工方面,农产品的再加工以水磨、水碾这一种粮食加工业发展最为广泛。水磨不同于平置的磨盘,而是以水为动力达到上下旋转的磨,主要用来做以粮食加工产业,例如磨面粉等。明代甘肃水磨、水碾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渭河、泾③河、以及白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关于水磨的记载有:水磨,在固定之舟中。上架木棚,下设轮轴,轮在舟外,藉水利旋转。轴由舟之一面,通至彼面。舟中又④有一轮,随之而转,每日可出面粉二石,约千斤。水磨在甘南藏区广泛分布在洮河、大夏河以及白龙江流域,是明清时期农产品加工业的象征。砚,甘南藏区的特产,洮砚闻名天下,其产于洮州而得名,实际产自卓尼县⑤洮砚乡。明代甘肃砚产业中执牛耳者,非洮砚莫属。洮砚,全名叫洮河石砚,又称洮河绿石。洮砚在唐代时已出现,备受书法家喜爱。宋代诗人黄庭坚在《以团①具体物产名称引自【清】张彦笃、包永昌:《洮州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抄本,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70年版,卷二,《舆地·物产》,第183-184页②具体物产名称引自【清】张彦笃、包永昌:《洮州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抄本,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70年版,卷二,《舆地·物产》,第184-189页③《甘肃通史》编纂委员会:《甘肃通史·明清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28页④【民国】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民俗文献·第136册,兰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5页⑤《甘肃通史》编纂委员会:《甘肃通史·明清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31页30 茶洮州绿石砚赠无咎文替》一诗中这样描绘洮砚:赠君洮河绿石含风漪,能淬笔锋利如锥。明代文人曹昭在其《格古论要》中记述洮砚:尝闻洮河绿石,色绿如兰,其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石出陕西临洮府大河深水中,甚难得也。洮砚作为甘南藏区重要的特产之一,广受民众、部落首领、宗教人士以及中央王朝下至臣子上至皇帝等的喜爱,洮砚不仅上升为贡品,甚至洮州石料也上升成为加工业的重要原料,成为制造贡品的重要原料。甘南藏区的矿藏资源,前文已有所论述,临洮、岷州均有金、银矿藏资源,岷州并有铁矿资源,岷州的铁矿资源在明初就已开采。典型代表是现悬挂于岷县二郎山正气亭的铁钟,铸造于洪武十六年,铸造工艺精湛,造型古朴典雅,发音①洪亮,足以代表明初甘肃冶铁业的水平。明代时,盐业开采后行经巩昌、临洮及河州等地,盐在甘南藏区流通,并成为一种商品,这种日常必需品由政府掌控,官课盐引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财政收入,并逐步衍生出盐商这样一种商人角色。药材类,中药材当归在清末时成为岷州经济支柱,中药材大黄在夏河等地也②有生产,正如上表所列。拉卜楞市场是中药材的流通输出的中级市场。明清时期,甘南藏区手工业有一定的发展,其中以加工业为核心,但受地域发展条件限制以及政府政策的规划引导限制之下,手工作业发展仍从属于农牧业。面粉、牲畜皮、毛等均是加工业的典型代表。甘南藏区仍因缺少的资源以及发展条件等,需与甘肃省其他地区或是全国其他地区,以及商人之间进行小规模的手工业商品流通。手工业商品与市场联系较难,一方面,手工业在明清的甘南藏区发展仍受到军事需要的支配,民用较少,例如铁用来制作兵器,在巩昌府、岷州等地生产铁制兵器,用以军事需要,而民间对铁的利用则很少;另一方面,手工业受限于甘南藏区农牧业的发展,多数情况是在农牧产品的再加工,所以手工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四、产品的流通明清时期甘南藏区农牧业等产品的流通主要是通过与中央王朝的茶马贸易、贡赐贸易以及民间市场、寺集等贸易活动形式来完成的,官方的主要贸易形式则为茶马贸易、贡赐贸易。通过多种贸易渠道,甘南藏区的物产得以拥有商品属性,在市场上流通,进行交易。茶马贸易是自唐代起中央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贸易的主要形式,明清时期沿用此贸易活动,茶马贸易在甘南地区十分盛行,明清时期甘南藏区的茶马贸易已形成完备的体制。“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①《甘肃通史》编纂委员会:《甘肃通史·明清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36-137页②《甘肃通史》编纂委员会:《甘肃通史·明清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98页31 ①密”。明政府在甘南藏区设立了洮州卫茶马司,洮州城因此成为了茶马贸易的重要场所,并且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商品贸易场所,商品种类更广泛。明洪武二十六年颁布金牌信符制度成为明时期茶马贸易发展的转折点,在这之前,甘南藏区茶马贸易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大多番族部落对茶马贸易这一制度②处于观望状态。洪武十四年,洮州卫以盐易马一百三十五匹;洪武十五年,秦、③河、洮三州茶马司及庆远裕民司,市马五百八十五匹。明政府当时正处在需要兵马来稳固边疆局势的关键时期,急需大量战马,西北少数民族又多以畜牧业为主,马匹资源丰富,实行茶马贸易的目的就在于以茶获取大量战马,加强军力稳定边疆的同时发展经济贸易,而此时茶马贸易规模较小,远不能达到明政府的期望。在这样的情况下,洪武十六年将洮州卫茶马司划归河州茶马司,对河湟地区以及洮岷地带的茶马贸易实行统一管理,并在洪武二十六年颁布金牌信符制度,实行官办垄断,将茶马贸易牢牢掌控,“族颁一符,遇有使者征发,比对相合,始许承④命,否者,械至京师罪之”。严苛的要求,以及上至皇帝圣旨高度的控制,明政府依靠金牌信符制度推动茶马贸易在甘南地区的发展。金牌信符制度第一次征发⑤时,“获马万三千八百匹”。河湟、洮岷地区纳马匹数量之多,成为明朝得马的⑥重要基地。国家控制的不断加强,实际损害了平等交易,不平等性越来越明显,首先反映在马匹价格的差异上。据记载:(洪武)二十三年,定制茶马,上等马每匹一百⑦二十斤,中等马每匹七十斤,下等马每匹五十斤;洪武二十六年,运茶五十余万⑧斤,获马万三千八百匹。一算便可知,金牌信符制度实行之后,马匹价格每匹掉至平均三十六斤左右。永乐年间,有所增加,但仍低于金牌信符制度之前的马匹价格,这导致甘南藏区番民蒙受了巨大损失,加之明中后期,明政府政治上腐败,官吏的剥削敲诈,茶马贸易转向民间贸易,走私活动盛行,明朝的官办垄断茶马贸易最终结束。清代初期,沿袭明代茶马贸易制度,在洮岷等重要基地以茶易马,并只在集市进行,藏区民众被禁止进入内地进行贸易。随着朝廷对战马的需求减少,茶马贸易这项制度最终结束,马匹配合税法改革,以贡赋的形式征集,这也是与清王①【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八十,《食货志》,第1947页②《明太祖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83年版,卷一百四十,洪武十四年十一月戊寅,第2218页③《明太祖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83年版,卷一百五十,洪武十五年十一月辛丑,第2371页④《明太祖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83年版,卷二百二十五,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癸未,第3296页⑤【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八十,《食货志》,第1949页⑥丁汝俊:《明代洮州卫的茶马贸易》,载《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⑦【明】李东阳等:《大明会典》,卷一百五十三,《马政四》,第1418页⑧【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八十,《食货志》,第1949页32 朝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逐步实行的税制改革“一条鞭法”有关,实物交换最终演变成货币交换,茶马贸易也受到此影响,最终宣告结束。贡赐贸易是甘南藏区农牧品流通的另一大主要形式,简而言之,就是包括土司、僧侣、部落首领等在内的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朝贡,向中央王朝送上大量地方特产,并带回大量中原特产的贸易过程。这样一种形式,促使甘南地区诸多产品流通范围扩大,进而形成贸易。土司上京朝贡,并带回中原特产,其中也包括明政府的赏赐,而赏赐的优厚程度是由入朝人数、道路远近等多因素决定的,土司等是否按照明王朝的要求来做,就成为衡量忠顺的标准。中央王朝对各个土司有职责要求,“自都督府,都指挥使司,留守司,内外卫守御、屯田、群牧千户所,仪卫司,土司,诸番都司卫①所,各统其官军及其部落,以听征调、守卫、朝贡、保塞之令”。土司上京朝贡,并有价值相当的货物获取,还能得到来自明王朝更多丰厚的赏赐,这也是明时期,各个土司一直没有间断去京朝贡的原因。当然也包括明政府对土司的规定,土司袭职时必须亲自到京城受中央王朝批准册封,《明史》中对此有记载:“袭替必奉②朝命,虽在万里外,皆赴阙受职”。土司每次袭职都要前往京城,必携带大量藏区特产,中央王朝会对新任土司进行册封封赏,以示怀仁。明代甘南藏区著名的土司,卓尼杨土司、洮州昝土思、卓逊小杨土司,基本都按照明王朝规定进京朝贡,除杨土司八代土司杨国龙生活于明末乱世没有朝贡。正是依靠多次的朝贡,卓尼杨土司、洮州昝土思等不仅获得了丰收的赏赐,同时巩固了地方统治。据现今学者统计,甘南藏区境内势力较大的土司袭职时入朝纳贡的次数约在20至30③次,这还不包括一些小土司的朝贡。藏传佛教在甘南藏区的盛行,离不开明政府对藏传佛教的支持,明政府以宽容和扶持的政策法令保护宗教在甘南地区的活动,这样稳定的政治环境推动甘南藏区宗教活动的繁荣局面。明时期,甘南藏区受明政府所封授的宗教僧侣数目众④多,有垂巴寺僧纲、着洛寺僧纲、麻你寺僧纲、圆成寺僧正、阎家寺僧正等。受册封的宗教僧侣纷纷上京朝贡,同土司朝贡一样,带去大量甘南藏区特产,并带回大量中原特产,使得甘南藏区农牧业等产品在藏区与中原地带流通,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明时期甘南藏区番族部落,通过光绪本《洮州厅志》中的记载可见番族数目⑤众多。自洪武三年西番锁南普等入朝上贡马匹及方物起,番族首领入京朝贡人次①【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七十二,《职官志》,第1752-1753页②【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三百一十,《土司传》,第7982页③格桑卓玛、陈改玲:《明代甘南藏区贡赐贸易述论》,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④明政府所册封的宗教僧侣,详见【清】张彦笃、包永昌:《洮州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抄本,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70年版,卷十六,《番族·僧纲》,第895-913页⑤番族名称及数目,具体详见【清】张彦笃、包永昌:《洮州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抄本,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70年版,卷十六,《番族·番属》,第837-934页33 逐渐增多,番族首领入京朝贡的特点表现在不仅次数多,且人数众多。《明史》中①记载:洮、岷诸卫送各族番人赴京,多至四千二百余人。对于番族首领,明政府也有优厚的赏赐。番族首领入京朝贡人次的增多,正是甘南藏区农牧产品流通繁荣景象的表现,其商贸活动也尽显繁荣局面。据现今学者统计,终明之世,僧侣入朝终明之世一共是60余次,甘南藏区番族首领朝贡次数约63次。②表2-4明代僧侣及番族首领朝贡次数时期明代番族首领朝明代僧侣朝次数贡次数贡次数永乐(公元1402-1424年)75宣德(公元1425-1435年)826正统(公元1435-1449年)8天顺(公元1457-1464年)5成化(公元1464-1487年)1812弘治(公元1487-1505年)3正德(公元1505-1521年)4嘉靖(公元1521-1566年)1隆庆(公元1566-1572年)4万历(公元1572-1620年)16天启(公元1620-1627年)2甘南藏区在整个明代,土司、宗教僧侣、番族首领等入京朝贡,因明政府对马匹需求大,所以贡物多为马匹,《明史》中记载:山后归德诸州,西方诸部落,③无不以马售者。马匹成为重要的商品,成为中原王朝与甘南藏区的重要交换物,同时也是甘南地区民间市场的重要商品。关于贡马有如下记载:宣德元年,陕西④洮州卫着藏族故土官正千户些的子昝秀癿等贡马;宣德二年,陕西洮州卫著藏、⑤火把等族土官百户永鲁札、剌麻朵儿只星吉等来朝,贡马;宣德五年,陕西洮州①【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三百三十,《西域二·西番诸卫》,第8543页②僧侣及番族首领朝贡次数的统计详见格桑卓玛、陈改玲:《明代甘南藏区贡赐贸易述论》,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③【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八十,《食货志》,,第1947-1948页④第二代杨土司于宣德四年承袭土司职,但曾于宣德元年进京朝贡,记载详见《明宣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83年版,卷十五,宣德元年三月戊戌,第394页⑤《明宣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83年版,卷二十五,宣德二年二月壬戌,第650页34 ①卫故土官永鲁札子宗札,必尔即族故土官百户搠牙子禄牙等来朝,贡马。马匹和茶叶构成茶马贸易的主要商品,同时带动了中原内地与甘南藏区之间的贸易往来,商品贸易的发展,不再局限于马匹和茶叶,更有内地的丝绸、瓷器等商品进入甘南藏区,甘南藏区的其他商品,如洮砚、药材等,流入中原内地市场。甘南藏区的诸多产品,通过贸易在市场上流通,从而转化为商品。第二节市场层级在甘南藏区这样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市场的发展仍以其市场之间的互动,商品的流通状况决定,市场层级的分类仍可参照施坚雅市场理论。施坚雅的市场层级理论指出,发展固定成的一个集市,往往具有自己的周期,人们或十日或半月等一集。集市之上,除提供各种日常服务外,粮食、蔬菜、手工品、牲畜皮毛及肉蛋类等诸多商品在集市上用于买卖交换。一、中心市场甘南藏区的洮州地区是农业、牧业并存的产区,且地理位置独特而又重要,地处甘、青、川藏区交界地带,北邻甘肃省临夏州,南与四川省阿坝州相邻,西邻青海省河湟地区,东与甘肃省定西市、陇南市交界,因军事意义历来被中央王朝重视。为稳定社会,发展生产,中央王朝设置洮州卫,修建洮州卫城,洮州逐渐成为甘南藏区重要的人口聚居区,商品贸易逐渐兴盛,市场发展也十分活跃。明清时期洮州地区主要的商品贸易市场有集镇市场和茶马贸易市场两种。集镇市场是民间市场的主要形式,是民间商业发展的常态。集镇市场,就是集市贸易的场所,在地方志中又有集、镇、墟市、盈等名称。前文所列的产品大多进入了市场流通,民国时期文献也有关于贸易方面的记载,从中可以参考证明:“临潭旧城为本省西南部藏区农产集散之主要市场,有藏区及青海内地之土产和日用品、畜产品等物大都均在此区内集散,其中尤以野生皮、羊皮、羊毛、猪鬓、羊肠、蘑菇尤为重要,惟其贸易实力大多掺诸回民之手。岷县为洮河流域农产品之主要市场,凡蜂蜜、木材、胡油、猪油、牛羊油及各种药材均以此地为集散中心。夏河为本省藏区经济核心,其贸易地位不亚于临潭旧②城,惟集散农场以皮毛为主,不若临潭旧城之繁杂耳”。民间贸易市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规律,如日期与地点等。集期,与市场的周期性有关,施坚雅市场层级理论分析,市场的周期性与个体“商①《明宣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83年版,卷六十三,宣德五年二月丙子,第1476页②【民国】朱允明:《甘肃乡土志稿》,甘肃省图书馆馆藏手抄本,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30-32册,兰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农业贸易》,转引自吕强:《清代甘肃商业市场发展及演变过程专题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35 号”的流动性有关;交易活动的周期性把需求集中在某些日子,从而使这类企业得以用一种最为有效的方式把生产和销售结合起来;当市场是定期而不是逐日开市时,集镇就可以分布得更为密集,以使最大量的条件较差的村民能够在一段合①适的时间之内赶集。施坚雅的一系列分析反映了集镇贸易周期性的基本特征,即以周期性时间表运营。《洮州厅志》中记载:南门外营,在本城南门外,十日一集,谓之盈上;西河滩集,在旧城西门外,番汉贸易于此;三月会集、七月会集,二会集在本城南门外,为买骡马牲畜之所,演戏半月为期;六月寺集,为买骡马牛之所,十月寺亦然,此二集俱在卓尼,六月寺在六月初旬,十月寺在十月下旬,皆十日为期;按:洮州墟市或称为盈余,或名为集,而日中为市。著于经,墟则未见。虚谷墟子,《战国策》孟尝君谓“市朝则满,而夕则虚。”南越中野市曰虚。满即盈之意,虚即墟之名,所由昉也。盖洮州墟市十日一会,聚时少而散时多,②故又为之集云。《洮州厅志》中所反映出来的集镇贸易,或三日或十日或半月为期,反映出甘南藏区集镇贸易周期的基本状况,以州、县为依托,集镇基本分布在城镇周边,洮州城、卓尼等地均有定期集市市场。就甘南藏区整体而言,集镇贸易的周期、地点等还是比较稳定的。甘南藏区另外有因民族、节气等风俗影响下的较长时期集镇及当地独特的经济成分即寺院集镇,例如邻近洮州的岷州,它有荔川集、新寺集、城南集等市集。据文献记载:州货殖之利,惟林木为最广,远近商贾有入山购买,自洮、岷、临洮直达宝鸡、咸阳者;有自新寺收买转贩至临洮、宝鸡、咸阳者。境内集场不一,而南郊者为最,向以朔望为期,协镇吕公③天王令以逢一为期,至期民皆集货于此。洮州市场上交易的商品,有茶叶、布匹、铁器等从内地运来的商品,也有藏区的皮毛、牲畜等畜牧商品。洮州、岷州等地因物产丰富、生产水平条件发展而成为贸易重镇。茶马贸易,如前文所论述,简而言之,便是以茶易马,故称“茶易马法”。明政府出于国家战略安全的考虑,对战马的迫切需要,而直接掌控茶马贸易,最典型的变革就在于颁布金牌信符制度,以严刑峻法将茶马贸易牢牢掌控,但不可能真正禁止民间茶马贸易,尤其是金牌信符制度损害了藏区民众的利益,民间茶马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并逐步成为明中后期贸易往来的主流。明代收茶易马,虽以④供边军征战之用,实以系番夷归向之心。清代时,继承明代茶马互市,设置茶马司,由初期的官办掌控形式逐步转变,废除“行中马之制”,以税收替代,到清中后期,随着朝廷对马匹需求度的降低,民间市场交易盛行,茶马互市的政治性逐①【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2页②【清】张彦笃、包永昌:《洮州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抄本,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70年版,卷三,《建置·墟市》,第272-273页③岷县志编纂委员会:《岷州志校注》,1988年版,卷十一,《风俗·贸易》,第189-191页④《明世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83年版,卷一百八十八,嘉靖十五年六月乙未,第3966页36 渐减弱。洮州茶马司,是明清时期设置时间最长的茶马司之一,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十月设置,初时位于旧洮州堡,后搬至洮州卫卫城。在整个明清时期,洮州作为茶马互市主要市场之一,在甘南藏区逐步发展成为贸易重镇。在乾隆朝之后,允许商人自由贩茶贸易,朝廷只是征收赋税,茶叶的性质由此转变,不再是易马的交换品,而成为单纯的商品。茶马贸易发展沿丝绸之路进入新疆,远销国外,贸易点也因此更多的分布在交通要道上,洮州因地理位置的问题而于乾隆年间撤销,但洮州通过商路与兰州相连,并以此辐射周边区域,依靠已形成固定式的商贸市场,仍稳居整个甘南地区,甚至安多藏区的经济中心之地。总结如下,洮州城是整个甘南藏区的经济中心地,自唐始各朝廷在此地延续茶马贸易的发展,茶马贸易的发展及其演变为洮州商品贸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不论是民间贸易市场,又或是寺镇贸易市场的兴起,都离不开洮州城这个重要的中心地域。民间贸易市场以洮州城为居,形成了具有地方规律的交易日期、内容等,卓尼等没有固定集中贸易市场的地方,仍以洮州为主要经济中心地域,民众赶集上市,在洮州民间市场上进行交易。洮州城的贸易市场辐射范围涵盖几乎整个甘南藏区,而明清时期洮州卫或洮州厅,其所管辖的地域,已经大体相当于今天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辖域。洮州城诸多的优势,无论是其长久历史的茶马互市贸易市场,还是民间贸易市场,都以洮州城为中心。笔者依此,将洮州划为甘南藏区市场等级中的中心地。二、中间市场甘南藏区拉卜楞寺、黑错寺(黑错,今合作市),在以寺院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集镇贸易,是甘南藏区藏传佛教的影响下,人们对寺院的尊重和信任,由此所产生的市场,又称“围寺而商”,寺镇同样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集期等的规律性。寺镇贸易市场,又称寺院型市场,就是以寺院为中心,对宗教的尊重信奉下逐步形成的围绕寺院发展起来的贸易市场。明清时期,甘南藏区藏传佛教影响广泛,深入民间,明政府从初期就大力扶持藏传佛教寺院的发展,并与宗教寺院高层人士建立联系,推动了藏传佛教寺院在甘南藏区的广泛建立发展。以拉卜楞寺为例,格鲁派在于清代创立拉卜楞寺,在此之前,明代洮州地区的禅定寺以及其许多属寺,改宗为格鲁派,其他藏传佛教派别也于早之前传入甘南藏区,并建立有寺院组织,藏传佛教的传播影响更为广泛,不断深入民间,扩大至社会各个阶层。拉卜楞寺,作为格鲁派的后起之秀,政教合一制度逐步实施,从而逐步成为整个安多藏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强大宗教势力,成为了甘南藏区,甚至整个安多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之地。拉卜楞寺的诸多属民,以及信奉宗教的甘南藏区人民,开始围绕拉卜楞寺形成贸易市场。各处寺院建立起来以后,一部分老板37 姓为了供应活佛差役,也就离开了游牧的大队,来到寺旁定居下来,内地商人为①供给寺院用品,也同他们一起住下来。拉卜楞寺为人群的定居及商品贸易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本地的洮商,外来的内地商人等,依托寺院的强大影响力,围绕着寺院形成集会,加之民族宗教节日等的影响,拉卜楞寺逐渐发展起拉卜楞寺镇,带动了商业经济发展,同时为其寺院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彰显了寺院的强大势力及其影响力。寺镇市场是甘南藏区特有的贸易市场,是典型的地方特色。寺院通过属寺、属民将市场范围辐射出去,同时吸引像卓尼等没有集中贸易市场的区域人民来寺镇市场进行商品贸易。在拉卜楞寺院建立之后,以拉卜楞寺院为主的宗教寺院影响力之下,寺镇贸易市场逐渐兴起,依托藏传佛教宗教的影响,属民及商人等围绕寺院开展商品贸易。拉卜楞寺因活佛高僧、信徒等兴建以及宗教关系拉拢或是武力征讨等多方式而拥有了众多的属寺,将甘南藏区格鲁派寺院连为一体,并通过与部落制度的结合,形成密切稳定的政教共同体。这所有的一切,使得以拉卜楞寺为首的寺镇贸易市场辐射广大甘南地区,并形成向上连接洮州,向下连接像卓尼等地处于藏传佛教边缘地带的其他区域,以藏传佛教的影响力,以此形成向上向下的中间地带。民众或商人往来寺镇,买卖交易商品,商品向上流通于中心地洮州,同时也会为更低等级的小的市场提供向下流通的商品,商人会根据既定形成的日期规律等,往来于各个市场之间,各个市场也会依据既定形成的商品交易规律等,提供向上向下的商品流通。寺镇正是依此重要的调节流通的功能,辐射广大甘南地区,笔者依此,将拉卜楞寺及其属寺等形成的市场划为甘南地区商品贸易市场的中间市场。三、基层市场明清时期,甘南藏区规模小的市场多位于宗教文化辐射影响的边缘地带,卓尼就是其中之一。卓尼位于甘南藏区东部,地势较缓,相对于高海拔的洮州、拉卜楞等地而言,呈现农牧交错的现象,甘南藏区的农业发展也以卓尼等地为主,但位于藏传佛教的边缘地带,又受汉文化影响,使得卓尼等地缺乏以宗教寺院为主要依托的商贸市场,从而难以发展出发达的商贸型城镇,虽然卓尼禅定寺在明清时期依托汉藏的茶马贸易有一定程度的商品贸易发展,但以土司为主要力量的卓尼等地,宗教组织仍依赖于地方世俗权力,没有突破低水平的农业发展,尽管依靠茶马贸易使得商品交易有所发展,但规模较小,大的发展仍然需要依托其他区域,这也就是卓尼等地的经济中心远在洮州、拉卜楞等地的原因。有记载:“卓尼藏人住区,虽有三万多方公里的面积,境内并没有一处集中贸易的商品市场,①于式玉:《于式玉藏区考察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4页38 ①他们的经济重心,却远在洮州旧城、拉卜楞和松潘”。卓尼等处于藏传佛教边缘地带的区域,其中包括一些高海拔人口较少的区域,这些区域,受土司管辖掌控,虽然其寺院经济构成与核心区域洮州地区多数的寺院经济较为一致,但受限制在于土地等的生产资料归土司所有。在这些区域当中,宗教组织对世俗权利高度依附,不像拉卜楞母寺与子寺之间的关系紧密,经济往来也不如拉卜楞母寺与子寺之间的来往密切,这就导致卓尼土司管辖下的洮河沿岸和所在部落等的关系是松散的状态,而其管辖的迭部等农牧交错区受拉卜楞寺镇及洮州商品贸易市场的辐射,则有所不同。由此,相比洮州、拉卜楞寺等中心、中间地带而言,卓尼等地可以说是偏僻或偏远地带,一方面,它没有形成集中贸易的商品市场,即使依托茶马贸易有一些商品交换的发展,但仍然不如洮州或拉卜楞寺等地域的商品贸易发展繁盛;另一方面,卓尼等地尽管有一些小规模的市场,但受限于藏传佛教边缘地带,以及土司等的传统,导致弊大于利,宗教经济使财富分离,不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从而阻碍商品贸易市场的发展。商品贸易规模偏小,无法与洮州、拉卜楞等地相比,商品流通仅限于自给不足才去市场的小范围之内。这些区域的经济中心,只能是依托远在洮州、拉卜楞等地的大型稳定集中的商品贸易市场。笔者依此,将卓尼等区域划为基层市场。德国地理学家瓦尔特·克里斯泰勒于1933年提出关于城市区位的理论,认为城镇与城镇以及在城镇与周围地区之间互相依赖、互相服务,有着密切的联系,且他们之间的关系有规律可循,一定量的生产地必将产生一系列适度规模的城镇,这些城镇是周围农业地区的中心地,提供他们所需的物资和服务,同时也是城镇与外部联系的地方性的商品集散地。施坚雅关于市场及中心地理论来源于克里斯泰勒的城市区位理论学说,明确指出,中心市场通常在流通网络中处于战略性地位,有重要的批发职能,它的设施,一方面是为了接受输入商品并将其分散到它的下属区域去,另一方面是为了收集地方产品并将其输往其他中心市场或更高一级的都市中心;中间市场在商品和劳务向上下两方的垂直流动中都处于中间地位;基层市场为这个市场下属区域内生产的商品提供了交易场所,但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向上流动进入市场体系中较高范围的起点,也是供农民消费的输入品向下流动的终点,②即设有基层市场的居民点。施坚雅在市场及中心地理论基础和在中国四川实地考察的基础之上,以区域为单位,提出“核心-边缘”说,并分中国为九大区域。第一,包括黄河下游、淮河、渭河水系以及大量流经华北平原的小河流的华北区域;第二,长江上游区域①明驼:《卓尼之过去与未来》,载《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甘肃分册),甘肃省图书馆出版,1985年版,第304页②【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8页39 (与四川盆地大小相当);第三,包括长江四条主要支流,即汉水、赣江、沅江及其盆地与长江走廊的长江中游区域;第四,包括江南地区、钱塘江盆地和其他几条注入杭州湾河流的长江下游区域;第五,包括武夷山发源而汇入大海的数条河流及其盆地的东南沿海区域;第六,西北区域,大部分为黄土高原,甘肃走廊中的绿洲区域为一部分;第七,云贵区域,范围难确定;第八,东、北、西几个方向的河流汇集而成的盆地构成的岭南区域;第九,满洲区域。综上所述,甘南藏区属于施坚雅划分中国九大区域当中的西北区域,依据甘南藏区市场形态分布状况,结合克里斯塔勒以及施坚雅的理论学说,笔者就此将甘南藏区市场层级划分为三级。以悠久历史的茶马贸易和民间贸易市场兴盛发展的洮州为甘南藏区贸易市场中心市场,以拉卜楞寺为主的格鲁派寺院发展的商贸市场为甘南藏区的中间市场,以没有形成集中贸易市场的卓尼等偏远农牧区域的小规模交易市场为甘南藏区的基层市场。这一切的划分,以笔者对甘南藏区贸易市场发展的情况而定。图2-1甘南地区各市场关系图40 图2-2甘南地区市场理论图图2-3甘南地区市场图进一步图解化41 甘南地区的特殊情况,导致其市场分布规律性不强。卓尼离洮州近,但仍然为基层市场,因为洮州的行政及商业性影响,卓尼尽管有禅定寺,但寺院商贸规模远不及拉卜楞寺,更不及洮州自古就有的战略地位所形成的庞大商贸市场,从而成为洮州市场辐射圈的边缘地带。甘南地区市场另一个重要特点在于,洮州、拉卜楞寺这样的大型商贸市场,并不在市场辐射圈的中心,而是因其强大的政治色彩影响下,形成不规则的市场辐射圈,玛曲、迭部及舟曲三地不仅是拉卜楞市场辐射圈的边缘地带,同时是洮州市场辐射圈的边缘地带,这三个地方都通过市场间的道路与拉卜楞、洮州有商贸往来。若是将甘南地区同周边地区联系起来,则可以看到,洮州东边与巩昌府、岷州两地市场有辐射交界,北边与兰州府有市场交界,拉卜楞西边与循化、西宁有市场交界,舟曲东边与阶州相对更近,其受阶州市场的影响大过洮州、拉卜楞市场对其的影响。综上所述,甘南地区市场辐射圈并不完全如施坚雅市场理论所讲,由中心辐射四周,而是自东北向西南以其绝佳的战略地位、强大的政治影响力辐射扩散。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甘南地区市场辐射、市场间相互联系仍满足施坚雅市场理论的要求,它通过中心地与边缘地带的联系,从中心市场到中间市场再到基层市场,将商贸市场辐射开来,由此形成大的市场图,将民众、商人的视线吸引至洮州、拉卜楞这样的大型市场上,并通过商路将甘南地区其他市场与中心市场洮州、中间市场拉卜楞等联络在一起。这也是整个明清时期乃至民国到当代,洮州、拉卜楞商贸市场极负盛名的原因所在。第三节商路与商人除市场之外,商路与商人是商品贸易中另外两个重要的因素。商品需要商人途径商路运送,,才能达到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商品流通状况的良好程度取决于商路及商人。在甘南藏区,少数民族商人以及驿站驿路是地方特色,承担起了主要的商品流通方式。一、商路甘南藏区连接内地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是洮州,洮州在明清时期所管辖范围即今甘南藏区大部,洮州在历史上就是甘南藏区的交通枢纽。研究甘南藏区的商路分布,就必须从洮州入手,商路包括洮州卫洮州驿这样的官方驿路,同样也包含茶马贸易所涉及路线,也有民众或商人开辟出来的道路。明代,洮州地区驿道主要有两条。第一条驿道是至巩昌府的驿道。由洮州卫洮州驿向东南经过西津驿到达岷州卫岷山驿,再向东北经过酒店子驿、三岔驿到42 ①达巩昌府通远驿;第二条是向南至四川的驿道。由洮州卫洮州驿向东南经过西津驿到达岷州卫岷山驿,再向东南经过宕昌驿、杀贼桥驿到达阶州,再继续向东南经临江关驿和文县进入四川。关于洮州卫洮州驿至巩昌府的驿路,就必须注重明洪武时期对洮州的军事行动。洪武十二年,洮州爆发十八族叛乱,太祖命曹国公李文忠往河州、岷州、洮②州、临洮、巩昌、梅川等处整治城池,督理军务边境事宜,并遣使敕曹国公李文③忠“尔即率师从洮州铁城之地取道而出”。取道,即修建驿道为军事行动和后勤保障运输任务的完成,由此确立了洮州、岷州向东北经酒店子驿道前往巩昌府通远驿的驿道。这条驿道,史书记载巩昌府西南至洮州卫路:通远驿,九十里至三岔驿,七十里至酒店子驿,八十里至岷州卫岷山驿,四十五里至西津驿,九十里④至洮州卫洮州驿。洮州驿,属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于隆庆四年被革除。洮州驿⑤被革除之后,此处再没有设置过驿站,有记载:“洮州曩来未设置驿站”。但不可否认的是,明初因军事活动开辟的这条要道成为明清时期官方茶马贸易和民间私营贸易由内地进入洮州地区的重要道路之一。由洮州向东南进入四川的驿道是陇蜀古道干线之一,这条道路由岷州沿迭藏河南行,至今岷县麻子川翻过分水岭进入白龙江支流即岷江上游,然后沿岷江谷地南行,在宕昌县两河口进入白龙江谷地,由此沿白龙江西行可至舟曲、迭部,⑥沿白龙江东南行,经武都、文县进入四川。历史上,这一道路区域的少数民族政权与青海吐谷浑政权联系密切,而白龙江及其支流在这过程中成为往来的重要的通道,并在茶马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洮州东南部与四川等地建立了连接,成为茶马贸易的重要通道。洮州向北前往河州府以土门关较为重要,由洮州卫城过旧洮堡、洮州边墙,向西至黑错,即今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由此出土门关,经韩家集,沿大夏河向东北方向行进可至河州南门。另有经白石山土房、大岭山、乌臧隘口、木栅壕到达河州之路。白石山土房,今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卡加道乡土房村,道路崎岖难行,但相对土门关而言路程较短。大岭山,《洮州厅志》中记载:“洮州大岭⑦山,在城北九十里”。《明实录》中也有关于此的记载:“洮州都指挥使李达上奏:洮州大岭山,路通河州,而去洮州城远,番寇往往潜伏其间,窥伺抢掠,请于大①杨正泰:《明代驿站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26页,笔者据此“巩昌府西南至洮州卫路”反推而得“洮州卫东北至巩昌府路”②《明太祖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83年版,第1974页③《明太祖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83年版,第1978页④参见杨正泰:《明代驿站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26页⑤【清】张彦笃、包永昌:《洮州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抄本,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70年版,卷三,《建置·驿递》,第248页⑥周元刚:《明代河洮岷地区交通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⑦【清】张彦笃、包永昌:《洮州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抄本,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70年版,卷二,《舆地·关隘》,第194页43 ①岭山北增设关堡,以旗军二十人守备”。此条线路具体不详,然大致应是由河州②南行,越太子山,经大岭山至洮州。乌臧隘口、木栅壕在《洮州厅志》中有记载③,此条路线以太子山为中间点,洮州至河州方向路线为由旧洮堡经乌臧隘口、木栅壕到达太子山,翻越太子山过沿山关口,进入河州南门。洮州与兰州府的连接,是沿狄道州向北通往兰州府,亦可经干道连接临洮,兰州府经由这些路到达陇西、阶州和文县,南至四川,这便是甘川驿道。甘南藏区通过洮州与兰州的相通,将商路接至丝绸之路上,与甘州、平凉、肃州等地取得商路联系,并与新疆及外国进行贸易往来。洮州与陕西商路的连接主要通道是泾州、秦州,泾水由东南方进入陕西关中,泾州成为甘陕商路上重要的商埠,甘南藏区通过泾州还与长江流域相连接。沪宁商品入甘,需经汉口,沿汉水经仙桃镇、沙洋至襄阳、小江口,再经紫荆关入陕,至龙驹寨,然后过蓝田至西安北行,经邠州,过长武入甘,经泾州、平凉到兰州,④与今之京广、陇海线路大相异趣。洮州通过黄河与京津等地连接,这一段主要是以黄河为承载,由洮州至兰州府再北行到达宁夏,运至包头,再东行至张家口,进入京津等地。洮州西至藏区,同去往河州一样,要行经洮州边墙。洮州边墙建于山谷之间,是甘南藏区与青海蒙藏等民族进行商品贸易的交界,洮州边墙以暗门相通,由山谷沿山坡延伸。边墙暗门,达加暗门,至今仍是民间交流的重要通道。史书记载:土司昝天赐,居城东南二十里资堡族,始祖南秀节,系洮州卫底古族西番头目,⑤于前明洪武十一年率领部落投曹国公,十二年督修洮州边壕城池。洮州边墙的修建,本是为军事目的而建,但沿边墙里及暗门通道处,人口逐步聚集,逐步有了居民定居点,土地开垦,农业发展。边墙外,则仍保持游牧,以牧业为主。以边墙暗门的通道为基础,经济交流逐步发展起来。旧洮堡距边墙不足二十里,自明代对甘南藏区管理控制以来,在洮州卫新城建立之前,这里一直是茶马贸易的场⑥所。《洮州厅志》对此有记载:西河滩集,在旧城西门外,番汉贸易于此。《洮州厅志》记载:自旧洮堡西出达加暗门,南行至峪古儿庄,由牙路寺渡洮河,进扯⑦巴沟,骑行二日(日可行百里),至乎儿干山,为川甘交界。由这一段史料记载①《明宣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83年版,卷七十,明宣德五年九月甲子,第1652-1653页②周元刚:《明代河洮岷地区交通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③【清】张彦笃、包永昌:《洮州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抄本,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70年版,卷二,《舆地·关隘》,第196-200页④《甘肃通史》编纂委员会:《甘肃通史·明清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01页⑤【清】张彦笃、包永昌:《洮州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抄本,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70年版,卷十六,《番族·番属》,第879页⑥【清】张彦笃、包永昌:《洮州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抄本,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70年版,卷三,《建置·墟市》,第272页⑦【清】张彦笃、包永昌:《洮州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抄本,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70年版,卷二,《舆地·山川》,第128页44 可以知道,洮州向西经旧洮堡,过达加暗门,再向西南进四川,这一段道路是洮州联络甘肃南部与四川西北部的重要交通要道。商品贸易的发展由此道路连接了洮州与甘肃南部、四川西北部,更进一步助推了商业的繁荣发展。综上所述,明清时期甘南藏区以洮州为主要商贸基地,对外联络以兰州、岷州、阶州、泾州、宁夏等地为中转与甘肃全境、全国其他地区甚至国外一些地区取得联系,建立商品贸易的四通八达的商路交通网,这为甘南藏区商品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明清时期,甘南藏区对外的商路不仅有国家行动下的驿路建设发展,还有逐步兴起的民间贸易开辟的道路,例如依靠达加暗门所发展的商贸,这一切都是甘南藏区商品贸易发展的重要基础。①图2-4明代陕西驿路分布图①杨正泰:《明代驿站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22页45 ①图2-5明代洮岷交通图②图2-6明代洮州与河州及其北部商路交通图①明代洮岷交通图引自周元刚:《明代河洮岷地区交通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②洮州与河州商路交通图引自周元刚:《明代河洮岷地区交通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46 ①图2-7清代甘肃茶马贸易商路图二、商人群体明清时期,政府对待商人的态度及政策由“重农抑商”向“重农重商”转变,纵观明代与清代,几乎都是初期“重农抑商”,但随着赋税改革迈向货币化,民间市场活跃度逐步提高,政府对待商人的政策逐步转变为“重农重商”,特别是清代,在基本完成了赋税货币化的基础上,清代统治者认识到商业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至乾隆、道光年间,商人地位大幅提升。谈及商业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就必须将商业与小农经济结合在一起。明清时期,商品贸易的逐步兴盛,来源于赋税制度的改革,人民需要将粮食、手工制品等拿去市场交换,以货币缴税,从此时开始极大的刺激了商品贸易的发展,商人在此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活动在青藏高原的最著名的甘南藏区商人,要当属洮商。洮商以其籍贯洮州而得名,依托洮州而发展起来的商帮,是指明代以来洮州地区各民族商人,这其中回族商人占洮商总人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因此,洮商亦指洮州回商。明清时期,洮商依托洮州地区的茶马贸易发展起来。明代时,中央政府为稳定边疆,发展生产,对洮州地区商贸发展给予支持。《洮州厅志》中有关于此的记载,即成祖赐都督李达敕:今天下太平,四海一家,各处商旅往来者,听从其便,①引自吕强:《清代甘肃商业市场发展及演变过程专题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47 ①今陇答卫,番人来洮买卖交易,亦听其便,彼此不许生事。中央政府给予的支持,使得洮州地区成为各族人民进行商品交易买卖的重要场所,洮商依此迅速发展起来。明代时,政府对马匹需求量大,开茶马互市为求战马,洮商就担任了中间角色,运茶贩马。在民间贸易逐步兴起之时,洮商参与其中,除了茶叶、马匹,洮州地区的特产,如洮砚、布匹、粮食等也逐步通过洮商进入藏区,进入内地。同时,洮商通过洮州地区这个重要的商品流通中转中心,将大量内地商品运入,如绸缎、瓷器等商品运销藏区各地,并将藏区各特产从洮州地区运往内地。自明孝宗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开放茶马互市市场,允许商人贩卖茶马,民间茶马贸易兴起,洮商从中获利,商贸活动繁荣。清代时,随着朝廷对马匹需求的降低,加之社会稳定,茶马互市失去原来强大的政治作用,转为民间自由贸易,给了民间贸易市场极大的自由,民间贸易市场更为发展和繁荣,茶叶、铁器、布匹等内地商品经洮州运往藏区,藏区的特产经洮州销往内地。随着“善商贾”的回族在洮州增多和聚居,洮州逐渐发展成为甘肃西南部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和汉藏贸易中②心之一。洮州地区商贸活动呈现繁荣局面,洮商活动更加频繁。在临潭旧城从师商贸活动的多数是本地的回族,拉卜楞地区的商户多是临夏回族,他们在此从事③商业活动。《洮州厅志》中记载:旧城堡为洮州旧地,较新城为繁富,其俗重商善贾,汉回杂处,番夷往来,五方人民贸易者络绎不绝,土著以回人为多,无人④不商,亦无人不农。洮商这一种农商并重的经济特点,为甘南藏区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明孝宗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开放茶马互市市场,以茶马司为控制,商人贩茶需缴税十分之四,商人运茶需“请引”,每商不得超过30“引”,每“引”不得超过100斤,而征税则以茶代之,交十分之四的茶叶以抵税,剩余可自由买卖。这里另外要提到一点,弘治三年,屯田戍边的汉回俊民屯户,效法南京百姓在军营赶集的做法,在洮州卫新城南门外开辟了“十日一大营,五日一小营”的赶集活动,交换农牧产品和生活用品,后来活动日益扩大,招来四方商旅前来洮⑤州贸易。这也是促使洮州城成为甘肃西南部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和汉藏贸易中心之一的重要一点原因所在。洮州卫新城“十日一大营,五日一小营”的贸易市场,连接农村与城市,即以洮州为中心,辐射广大甘南藏区,将没有集中的贸易市场或小规模的贸易市场与中心市场相连接,以实现商品的上下流通。这样的“营”的贸易市场是洮州卫①【清】张彦笃、包永昌:《洮州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抄本,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70年版,卷十五,《艺文·成祖赐都督李达敕》,第752页②敏文杰:《临潭回族的商业变迁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③甘南藏族自治州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甘南藏族自治州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990页④【清】张彦笃、包永昌:《洮州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抄本,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70年版,卷二,《舆地·风俗》,第176-177页⑤敏文杰:《临潭回族的商业变迁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48 中心地的重要市场之一,起到商品流通和中转的作用。洮州卫搬至新城之后,原旧城以原有洮州卫的影响力成为连同内地与藏区的物资集散地。《洮州厅志》中记载:其间积货通商可称繁富者,惟旧洮堡一处,其俗重商贾、善居积,洮地精华①聚于是焉。回族商人将洮州著名的特产,洮马、洮砚、名贵药材当归、大黄等以及皮毛运销内地,将内地的生活日用品、布匹等运至洮州。清政府时期,洮州新旧城出现了数十家个体商号,“义兴恭”、“天兴隆”、“万胜西”、“天顺城”、“德胜马”等,其中“万胜西”和“德胜马”为最早出现在洮州的商号,且这其中大多为回族商人所开,这也充分彰显了回族商人在甘南藏区市场上的活跃。这些商号连接甘南藏区与内地的商品贸易联系,进行粮食、牲畜、皮毛、瓷器、铁器、铜器等的交易,为甘南藏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根据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的统计,洮州厅年征收税银为84140两,由此可推知当时洮商的活跃②以及商贸的繁荣程度。对于洮州地区的回族而言,同当地藏族一样,畜牧业同样也是洮州地区回族经济的支柱产业,尤以牲畜和皮毛的贩卖为主。在农闲时,洮州回商会到周边藏区收购皮张、酥油以及牛马等,丰富了商品种类。在四川及青海的藏区都有洮州回商的触及,用羊毛等换取茶叶、布匹等日用品。洮州回商组成商帮,以牛马贩运为主,去往周边进行商品贸易,这样的商帮又称牛帮。牛帮少则四五十人,多则一两百人,全副武装或跟随较大的商队走在一起,以应对土匪的抢劫等。回商因在藏区活动,回商人人学藏语,以友好信任的态度与藏区民众进行商品贸易,赢得藏区民众信任,逐步成为藏区商品贸易的“中间人”,这也就是明清时期甘南藏区茶叶、药材等被回商垄断的原因所在。洮州回商与藏族牧民交易的商品主要有大米、白糖、布匹、铜器、棉布、藏靴、白银、珊瑚等,极大地丰富了商品种类。以茶马贸易为依托,洮州回商以此发展了其他商品的贸易流通,自明中叶起,洮州回商组织盐帮到青海省的茶卡盐湖驮运盐,一直到清朝、民国时期,以清朝时为洮商盐业的高峰发展期。然而明清时期对食盐是政府管控的,所以洮商的盐业发展属于私盐,因洮州地处偏远,政府干预较少,每年农闲时,洮州回商便组织商帮远赴茶卡盐湖运盐,每年冬夏各两次。盐帮以两到四名的领袖人物领队,以六到十人组成一个基层组织,每个基层组织产生一个小的领队人物,这六到十人每人均有马、枪、藏獒等装备。盐帮通常有二三十个基层组织组成,队伍庞大,商人们个个英勇威武。洮州回商组成的盐帮夏季与冬季的驮盐路线有所不同。夏季时沿旧城——斜藏①【清】张彦笃、包永昌:《洮州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抄本,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70年版,卷二,《舆地·都堡》,第169页②敏文杰:《临潭回族的商业变迁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49 沟——沙冒——多花儿——博拉扎沙——桑科——保安西面的梭纳哈差那哈——贵德浮桥——红柳沟——上塬台——青海湖——茶卡盐湖,返回时沿原路返回;冬季时沿旧城——沙冒——博拉寺院——阿木去乎寺院——达采寺院——科采寺院——胡儿地苍——漏苍——塔尔秀贡巴——尕加达苍——格尔玛阳群(由此处过黄河冰桥)——阿苏乎云——尕务路小寺院——青海湖——茶卡盐湖,返回时沿原路返回,①明显和夏天路线不同的是所经过的村庄和寺院较多。洮州回商在去往茶卡盐湖驮运盐前,诵念《古兰经》,祈求真主的帮助。驮运盐回来后再次诵念《古兰经》,感知真主的帮助。伊斯兰教的信念催生了吃苦耐劳的回族商人,他们以民族宗教为支撑,发展了商品贸易,直到现今,仍是活跃在世界上的一支优秀的商人群体。洮州回商在发展盐业上在农闲时以驮运盐将牲畜带出洮州地区,一方面以满足牲畜对草料的需求,同时使牛、马等牲畜在外就已体壮,能够很好的运盐。另一方面,给洮州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由于盐帮数量庞大,运回的盐数量庞大,不仅满足了洮州地区的盐需求,还贩运至舟曲、岷州、阶州、文县并远至陕西、四川等其他地区,以盐再换回其他地区的特产运至洮州地区或其他藏区,更加丰富了洮州市场的商品种类,促进了洮州市场的繁荣。《洮州歌》有云:黄叶菜,黄又黄,洮州地方天气凉,三月四月穿皮衣,六月不见庄稼黄,老百姓全靠做生意,耕田务农莫指望,一年到头走番地,十月、六月两会场;张三赶来一群马,李四赶来牛一帮,土拉保驶来十捆皮,麻沙目赶到五百羊,马又大来羊又肥,一天到②晚卖了个光。这则歌谣生动地反映出了洮州地区人民从商的情景,反映了洮州地区市场的繁荣程度。明清时期,甘南藏区的商业资本,大多便由洮州回商所控制,洮州回商拥有数十家较大的商号,资本上万元,就单从光绪年间的税银征收数量上即可看出,洮州回商的资本较之其他商帮资本多出许多。明清时期,山陕帮、京津帮、湘帮等均在甘肃省较大城市兰州、河州以及河陇地带活动,对于甘南藏区,在明代开茶马互市后,洮州地区的茶叶贸易就已经是回商的天下。内地的大商帮几乎没有在甘南藏区有资本控制,藏区的商品贸易以回商为“中间人”而建立,内地的大商帮运茶、布匹、绸缎、瓷器等进入甘南藏区,都要首先经过洮州回商,这就使得洮州回商掌控大量商业资本,在洮州城、拉卜楞寺以及广大牧区都有辐射,由此形成了甘南藏区大部所控在洮州回商之下。洮州回商的商业资本建立在他们吃苦耐劳的基础之上,伊斯兰教宗教信仰使得洮州回商开展商品贸易,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因而在甘南藏区的商品贸易中产生了重大影响。甘南藏区另一重要的商人群体来自寺院。以拉卜楞寺为例,政教合一制度使得拉卜楞寺拥有土地、房屋、属寺属民的税收等财富,同时有中央王朝及部落的①敏文杰:《临潭回族的商业变迁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②洮州歌之词详参于式玉:《于式玉藏区考察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43页50 赏赐,拉卜楞寺为谋求更多财富,拿出一部分资金投身商业领域,“寺商”的名号由此得来,他们往往有雄厚的资金支撑,因而成为甘南藏区最活跃最大的经济力量。拉卜楞寺设置专人经营商贸,他们往来于藏区与内地,甚至远赴国外进行商贸活动,寺院里各活佛及喇嘛等也从事商业。据记载:“寺院里的喇嘛们的经济活动,也非常厉害,凡佛爷和家里有钱的喇嘛们,网西藏佛地寺院去的时候,都带许多那边旺销的货物,回来时就带许多红花、氆氇和其他货物来,一路是番地,①无人过问”。拉卜楞寺市场商贸活动也因寺商的加入而尽显繁荣景象。寺商参与到商业贸易中,以其独有的政治影响力逐渐成为拉卜楞寺院市场的重要角色,推动了夏河地区的畜牧产品交易,以清末光绪时期至民国时期夏河地区羊毛交易量的程度即可清晰明了。寺商在拉卜楞寺市场掌握商品资源,控制交易买卖,这如同洮商的经商活动,在逐步壮大之后,为地区商业贸易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其商业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拉卜楞寺院市场贸易状况很大程度上由寺商“说了算”。僧人经商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且无论资金流量还是经济总量均具备一定②的规模,为沟通甘南藏区和内地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作用。在拉卜楞寺及僧人们投资商业的过程中,放高利贷逐渐成为了寺商另一个项目。雄厚的资金基础使拉卜楞寺院及从事商业的僧众们放贷款以获取收益。发放高利贷主要有两种形式,实物借贷以及货币借贷。实物借贷是指寺院向属民贷粮食,属民在下一个期限前还。货币借贷是指拉卜楞寺及僧众广泛吸引外商来拉卜楞寺市场经营商贸活动,并给他们以三分至五分的月息提供贷款,这些经济形式③④构成拉卜楞寺商业经营网络,使寺院收入源源不断。更有借贷章程的颁布,拉卜楞寺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垄断甘南藏区借贷业务的主体,借贷为拉卜楞寺带来了更多的财富。放高利贷的活动,吸引外商的前来,推动了拉卜楞寺市场商品贸易的发展。①徐旭:《甘肃藏区畜牧社会的建设问题》,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甘肃分册),甘肃省图书馆出版,1985年版,第490页②丁莉霞:《核心-边缘:甘南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③结古乃·桑杰:《甘肃藏区寺院经济探析》,载《西藏研究》,1997年第2期④藏历十四年绕迥水猪年(1863年),拉卜楞寺大囊向教区僧侣颁布借贷章程,具体章程详见张庆有:《藏族寺院经济运行的历史与现状——拉卜楞寺院经济调查》,载《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51 小结明清时期的甘南藏区以牧业为主,农业为辅,兼带一些加工业等,其市场发展在茶马贸易的基础之上逐渐产生民间市场贸易,中央王朝对甘南藏区藏传佛教的支持,宗教信仰在甘南藏区的深远影响,产生了围绕寺院而来的贸易市场,又称寺院型市场。这几个贸易市场为甘南藏区主要的贸易市场,市场上流通的茶叶、牲畜、皮毛以及铁器、瓷器等多数是经过本地商人之手,即洮商,又称洮州回商。洮商在藏区与内地之间建立联系,通过茶马贸易商路、驿路以及其他一些开辟出的道路往来于内地与藏区,甚至远赴国外进行商贸活动,俨然成为藏区与内地通商的“中间人”。甘南藏区农牧业、畜牧业及手工业等产品在市场上流通,成为商品,通过茶马贸易逐步发展起来贸易市场,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甘南藏区商贸市场,扩大了商品流通,加强了中原内地与甘南藏区的商贸往来。寺院型市场,甘南藏区商贸市场的特色产物,以政教合一制度,广收布施、收取属民农牧业赋税以及僧众喇嘛投身商业、放高利贷等活动,寺院成为控制甘南藏区经济命脉的主体,与洮州的政治、经济职能作用有所相同。寺院雄厚的经济基础,推动了甘南藏区商品贸易的发展,得以扩大商品种类及数量的规模,扩大影响力,增强吸引力。在明清两代朝廷对甘南藏区的管理中,甘南藏区的贸易市场情况相对比较自由,茶马贸易是官营,加强了藏区与内地商业贸易之间的沟通联系,逐步转为民间贸易之后,洮州以此成为甘南藏区最重要最核心的贸易市场所在地,甘南藏区的商品贸易由此带来大的经济效益。中央王朝对甘南藏区私营贸易几乎不过问,这也给了洮商自由的发展空间,就有了私盐等的商品产生。寺院以其巨大的影响力聚敛了巨大财富,在商业当中也分享了一杯羹。借助施坚雅市场层级理论,以此划分甘南藏区的市场层级,深入了解剖析甘南藏区贸易市场的情况。这一切构成甘南藏区商品贸易的主要部分,突显了明清时期甘南藏区的经济发展主体情况,即中央政府对甘南藏区的支持和优待,以及宗教的广泛影响力,洮商在藏区与内地之间的互动过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一切主导了甘南藏区贸易市场的发展情况。52 第三章明清时期甘南藏区商品贸易的评价明清时期,甘南藏区的商品贸易处于黄金时期,民间贸易的壮大,以及寺院型市场的广泛影响力,都给甘南藏区的商品贸易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甘南藏区的商品贸易发展从未有过像明清时期这么强盛。但商品贸易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遇到的问题,例如自然条件的恶劣,政治色彩的浓厚,受传统社会思想的束缚等,都是明清时期甘南藏区商品贸易发展的所处的困境。深入了解明清时期甘南藏区商品贸易发展的兴盛时期与困难时期,剖析这背后的影响因素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将有助于对现今甘南藏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第一节明清时期甘南藏区商品贸易的兴盛明清时期,甘南藏区商品主要有这么几种:在茶马贸易市场上的主体,即茶叶和马匹;在洮州这样的商贸型城镇市场及以拉卜楞寺为代表的寺院型市场的主体,除了茶叶和马匹,另有粮食、牲畜、皮毛,还有内地的布匹、绸缎、瓷器等。种类繁多的商品丰富了甘南藏区的贸易市场,同时也改变了甘南藏区人们的生活。商业一词在明清时期非常普遍,甘南藏区虽较内地而言偏僻一些,但商业仍然发展迅猛。商品贸易为明清时期的甘南藏区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了甘南藏区的经济发展。一、茶马贸易在甘南藏区众多的商品中,茶叶是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商品之一。随着历史的发展,朝代疆域逐渐扩大,对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变得原来越重要。自唐代开茶马互市沟通内地与藏区的经济交往以来,饮茶之风逐渐在甘南藏区盛行。甘南藏区等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多是海拔高、自然环境差、以游牧为主的生活条件,多以肉类为食,具有助消化、解油腻、驱寒提神等功能的茶叶在甘南藏区广受欢迎。正如史书记载: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给之,以其腥肉之食,①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赖于此。茶叶为甘南藏区所喜爱,中原王朝则对甘南藏区战马有巨大的需求,故茶马贸易成为甘南藏区与内地一种重要的经济交流方式,茶叶与马匹自然成为重要的商品。茶叶与马匹在甘南藏区的各个市场都存在,其流通范围甚广,茶叶成为甘南藏区民众的生活必需品,明王朝正是充分利用了“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①【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卷一百四十九,《王世家藏集》,卷之二,《蜀茶》,第1489页53 ①病”的特点,用茶叶换取战马,随着数量的急剧增长,市场规模逐渐扩大,茶叶与马匹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助推甘南藏区贸易市场的发展。茶叶与马匹这两种商品,广泛出现在甘南藏区的各个贸易市场,可谓是甘南藏区商品贸易的先驱者,以此不仅扩大了贸易市场范围,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商业在甘南藏区的发展,促进了甘南藏区的经济发展。洮州成为整个甘南藏区经济重心,成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成为西北重镇,与茶马贸易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分离。明清时期茶马互市沟通内地与藏区,马匹大量流入中原,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茶叶广泛在甘南藏区流通,成为生活必需品,逐步扩大了市场规模,改变了藏区群众的生活习惯,给甘南藏区带来的经济效益在于扩大了商品贸易的规模、促进了民间贸易市场的崛起、带动了商品贸易在甘南藏区的发展,可谓是甘南藏区贸易市场的领导者。在茶马贸易之后,寺院型市场等民间贸易市场逐步兴起,为甘南藏区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简而言之,茶马贸易推动了甘南藏区的商业发展,促进了商品贸易在甘南藏区的兴盛。二、农牧业甘南藏区以畜牧业为主,随着商品贸易的发展,畜牧产品在市场上逐渐流通起来,并占据了重要的一部分。牛羊马等牲畜以及皮毛成为重要的商品,无论在藏区,或是内地,甚至是国外,这些畜牧商品受到极大的欢迎,这是甘南藏区的重要商品,在甘南藏区各个市场均有流通,这有赖于自明代开始中央王朝对甘南藏区的重视。洮商将这些本地特产运至洮州、拉卜楞等地进行贸易,运至内地换回内地的粮食、瓷器、布匹、绸缎等商品,远销至国外,推动了国外纺织品业的发展。这足以说明,甘南藏区的畜牧产品在商品贸易中的作用。明代时,迁徙内地的汉族、回族等人民,采取积极的屯田政策,发展农业,屯田规模大,劳动力增加,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使得甘南藏区以游牧为主的生活习惯逐步发生转变。虽然甘南藏区的农业仅在地势平缓的河谷等地带有作业,所产粮食也常不够本地所用,但农产品也有部分进入市场,青稞、燕麦、豆类及加工面粉等也是商品中的一部分。农产品在商品贸易流通中所起作用虽小,但它构成了甘南藏区商品贸易中的农业类型商品,是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商人在市场上贩卖粮食给粮食不足的民众,民众购买粮食等生活必需品,这样的需求使粮食进入了商品贸易活动当中,促进商贸活动的繁荣。农牧产品流通于市场之间,是甘南藏区的特产,是基本的生活用品,也是市场上流通的主要商品,在甘南藏区贸易市场占有重要的一部分。畜牧业是甘南藏区重要的经济部门,其畜牧产品在市场上所发挥的作用不低于茶叶的作用。明清时期中原内地及国外所需求的牲畜、皮毛等大多来自包括甘南藏区在内的西北少①【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八十,《食货志》,第1947页54 数民族地区,这就是畜牧产品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简而言之,畜牧产品进入市场,构成了商品贸易中的基本生活类型商品,从而推动了甘南藏区商品贸易的发展,使商品贸易逐步进入兴盛时期。三、寺院型市场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在甘南藏区十分兴盛,明清两代政府对宗教采取支持的政策,使得藏传佛教寺院在甘南藏区迎来发展黄金期。寺院,不仅仅是宗教中心的象征,而且发挥了经济作用,即商人和民众围着寺院发展起贸易市场,又称寺集。寺院型市场上,牲畜、皮毛、瓷器、布匹等诸多种类商品在此流通,随着寺院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寺院的经济作用越发显著,如前文所讲述的拉卜楞寺,逐步掌握了藏区的经济命脉,在甘南藏区的商品贸易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而促进甘南藏区商品贸易的繁盛局面。以拉卜楞寺强大的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为基础,拉卜楞寺商贸市场逐渐成为甘南藏区重要的商品贸易基地,市场辐射区域延伸至碌曲、迭部等地。拉卜楞寺院市场中商品种类广泛,牲畜、皮毛、瓷器、茶叶、药材等,以寺商为主要商人群体,洮商也有加入,商贸活动繁盛,不仅是中原内地与甘南藏区商贸沟通的重要市场,而且深入藏区,连接西北地区,青海、西藏等地多有商人、民众来拉卜楞寺院市场进行商贸活动。有记载:“凡会期将届,商贩不速而来,所市上物①皆番地土产,皮张、茶糖、布匹尤为大宗”。宗教节日期间,蒙藏信徒“不远数百里移帐而来,载经来寺,亦至市肆贸易。房居的民众,亦自各处前来瞻礼,途②为之塞”。由此进一步扩大拉卜楞寺院市场的影响力。拉卜楞寺院雄厚的经济基础使得寺院市场中的商品交易规模逐渐庞大,促进拉卜楞寺院市场乃至整个甘南藏区商贸市场商贸活动的繁荣发展。拉卜楞寺的影响力使其成为整个甘南藏区,甚至整个安多藏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宗教节目就有正月法会、二月法会、七月法会、九月法会以及十月法会。宗教活动多,消耗花费大,所需的物资也多,主要是供给僧侣们饮食、钱币以及供佛的酥油。有记载;“喇嘛享食混油黄油之浓茶,奉肥之米饭,每日约③耗黄油五千斤,以百分之八十为烧灯敬神用”。由这段记载就可知道宗教活动的消费开支量的巨大程度。在拉卜楞寺院消费支出中,宗教活动的花费占较大一部分。从根本上来看,拉卜楞寺的消费促使拉卜楞寺院市场更加活跃,商品交易活动量因拉卜楞寺院的消费需求而不断增加,商业贸易尽显繁荣。①李安宅:《拉卜楞寺概况》,载《边政公论》,1941年第2期,转引自丁莉霞:《核心-边缘:甘南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②李安宅:《拉卜楞寺概况》,载《边政公论》,1941年第2期,转引自丁莉霞:《核心-边缘:甘南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③张元彬:《拉卜楞喇嘛之日常生活》,《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甘肃分册),兰州图书馆出版,1985年版,第424页55 除拉卜楞寺市场之外,黑错寺市场也是重要的寺院型市场,其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拥有数十家商铺,每月初八、十五、二十九日为定期集会市场,每逢集期、商人、群众纷纷来此进行商品贸易。据记载:“每逢墟期,周围几十里内的藏族群①众及河洮商客纷纷来此交易,交易的商品以粮食、土特产、日用品为大宗”。据记载:清末,有德、日、美等国在黑错开办洋行,主要收购皮张、羊毛、猪鬃、②肠衣及药材。此外,还有郎木寺市场及癿藏大寺市场。郎木寺其中大寺院格尔底寺(郎木寺由二寺合成,小寺院为赛赤寺)在清末时建立起商贸市场,进行以物换物,此时商品种类少,市场规模小,至民国时期才有较大规模的商品贸易市场的发展。癿藏大寺位于积石山县境,清代时,商品贸易景象繁荣,商客、人民络绎不绝。据记载:“癿藏大寺,规模宏敞,每逢四月八日,远番男妇朝谒,多带土产、牛马、③皮缨等物与州民互市”。宗教文化昌盛、宗教活动丰富,聚集了僧侣喇嘛,同样聚集了商人民众,商品贸易活动频繁。寺院这样一种重要的宗教地位,决定了其在商品贸易中的份量。商品种类丰富,牲畜、皮毛、茶叶、瓷器、布匹、铁器等;寺院型市场规模庞大,拉卜楞寺拥有上百座属寺,宗教活动以及集期内,大量僧侣、商人及民众都聚集于此,进行商品贸易活动,规模庞大,数量极多,为甘南藏区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推动商品贸易的发展,商品贸易依托寺院而更加兴盛。寺集这样一种依托寺院而发展起的特色商品贸易市场,逐步成为甘南藏区的经济核心,政教合一制度使得寺院聚集了大量财富,在商品贸易活动中占据重要的一部分,寺院资本成为了商品贸易环节的重心环节,促成以及实现市场的发展,掌控了甘南藏区的经济命脉,吸引商人、群众来寺集进行商贸活动,商贸活动频繁,商业发展尽显繁荣景象,为甘南藏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甘南藏区的商品贸易活动不是由行政中心洮州所独立承担,而是形成一张由各个聚点辐射的完全商业网,有利地促进商品贸易的和谐发展。第二节制约甘南藏区商品贸易发展的因素明清时期,甘南藏族商品贸易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商品贸易的发展为甘南藏区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无论是洮州,或是拉卜楞、卓尼等地,民间贸易市场的迅速发展,商品种类丰富、商贸活动频繁、洮商足迹远至国外,这些都足以说明明清时期甘南藏区的商品贸易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但这傲①夏河县志编纂委员会:《夏河县志》,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页②甘南藏族自治州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甘南藏族自治州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833页③【清】王全臣:《河州志》,卷四,《古迹·附寺院》,转引自马磊:《清代民国时期甘青藏区回商、市场与族际互动》,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56 人成绩的背后,也有着因自然条件、人为活动以及政治色彩浓厚等的制约因素,从而导致商业发展受到限制,出现一些问题。一、地理环境甘南藏区所处大部为高原地带,海拔平均在三千米左右,大部区域长冬无夏,高寒低温为甘南藏区气候的主要特征。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加之明清时期生产力低下,导致甘南藏区农业发展一直处于低谷,明清时期甘南藏区一年生产的粮食不足一年食用,虽然以畜牧业为支撑,但这导致不能够很好的满足人的基本生存。生活条件艰苦,人的寿命不长,地方偏僻且高海拔,导致明清时期甘南藏区人口数量较内地同面积大小区域的城镇人口数量要偏少。人口数量的偏少,生产力较低,这就导致商品贸易的发展受到限制,劳动力的不足,不能够满足商品贸易日益增长的需要,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明清时期自然灾害对甘南藏区农牧业造成严重危害。史书关于自然灾害的记载有旱灾、水灾、地震、冰雹等,这些自然灾害在明清时期的甘南藏区频频发生,对农牧业生产有严重的影响,劳动力、农作物、牲畜、草原等均受到损伤,这一类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给甘南藏区农牧业发展造成一定的伤害。①表3-1明清时期甘南地区地震灾害列表明成化十九年二月,西安、巩昌府、洮州卫、宁静州、岷州卫俱地震;(1483年)二月四月丙寅,洮州、岷州地震明成化二十三年(1485年)洮州地震,有声如雷明弘治元年洮州卫、庄浪等处地震(1488年)四月明弘治十二年洮州卫地震有声(1499年)九月丙申明正德二年洮州地震(1507年)十月壬午明正德六年成县、礼县、洮州卫俱地震(1511年)七月乙亥明嘉靖十九年洮州、甘肃俱震(1540年)四月庚午明嘉靖二十一年平阳、固原、宁夏、洮州同日地震(1542年)九月甲戌①地震灾害笔者仅列部分,详参临潭县志编纂委员会:《临潭县志》,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137页57 明万历三年岷州卫地震,连震百余次,洮州卫亦同时地震(1575年)十月乙卯明天启二年洮岷地震(1622年)二月庚午临潭、岷县八月二十五日之九月初七日先后两次6级地震,清道光十七年远近轻重不一。洮州厅被震村庄398户、摇塌房屋941间,(1837年)压死居民29人。九月二十四日、十月八日,地又震多次,附近受灾轻重不一清光绪五年洮州五月初十、十二日地大震(1879年)①还有其他诸如冰雹、暴雨、暴雪、旱灾等自然灾害,在此不再一一列举。甘南藏区的受灾程度反映了对抗恶劣自然环境的能力较差,明清时期,甘南藏区生产力还不够高,农业没有完全发展,畜牧业发展得不到安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一方面,农牧产品数量及质量得不到保证,商品贸易发展受到限制;另一方面,这使得甘南藏区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社会不能够发挥主动权。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品贸易规模的扩展。二、人为因素明清时期甘南藏区社会基本安定,但在明中后期以及清中后期,均遭受较大的起义冲击,给甘南藏区社会生产及人民生活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明初,为稳定边疆发展生产,明政府采取了各项政策措施保证甘南地区社会稳定,开通茶马互市、赋税优待等,在安定的社会环境中,甘南藏区商品贸易发展呈现繁荣局面。随着明中后期,明政府势力的日益衰落,政治腐败,官吏贪污剥削民众的现象愈发严重,甘南藏区遭到周边地区起义的冲击,危害了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根据《临潭县志》中的记载,正德、万历年间均有周边地区的起义,甘南藏②区遭受冲击,社会秩序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商品贸易发展受阻。清时期,一度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清后期,官吏的勒索压迫,以及回族内部教派间的争斗,清代甘肃回民起义不断。比较有影响的有五次,第一次是顺治年间以米刺印、丁国栋为首的河西起义;第二次是乾隆四十六年以苏四十三为首的循化起义;第三次是乾隆四十九年以田五为首的石峰堡起义;第四次①自然灾害问题,详参【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二十八至卷三十,《五行志》,第425-512页;【清】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卷四十至卷四十三,《灾异志》,第877页-974页;临潭县志编纂委员会:《临潭县志》,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七章“自然灾害”,第132-137页②甘南藏区遭受起义冲击的事件,详参临潭县志编纂委员会:《临潭县志》,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大事件》,第13-14页58 ①是同治年间遍及全省的回民大起义;第五次是管虚拟按键循化、河州一带起义。清代回民起义多次波及甘南藏区,破坏了甘南藏区的社会稳定。叛乱及起义是政府对待甘南藏区事宜处理上的不妥导致,朝代中后期,政治腐败、贪污剥削严重,地方战乱对甘南藏区商品贸易产生冲击,损失惨重,商品贸易被迫转变或减小规模,社会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另外一点,商人的活动同样使得甘南藏区商品贸易发展受限。洮商的垄断行为,一方面的确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另一方面使得外来商人难以进入,无法形成竞争力,商品贸易发展过于垄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负面影响,会使得社会经济不能够得到充分增长,始终局限在洮商的控制之下,人民没有决定权,洮商成为商品贸易的直接主导者,民众对商品的需求由洮商做主,实际主动权被套上掌控,不利于商品贸易的健康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更谈不上稳定前进。三、政治色彩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对甘南藏区给予支持,在经济方面给予各种优待,减免赋税等。甘南藏区民间贸易兴盛时,对此也不过多干涉,给予了良好的自由环境。这一切看似是中央王朝对甘南藏区的特殊照顾,但这特殊照顾的背后是以政治因素的渗入来加强对甘南藏区的统治,例如寺院的发展。明清两代政府对藏传佛教寺院给予大力扶持,建立了与寺院活佛喇嘛等高层人士的联系,政教合一制度给寺院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寺院的政治职能以剥削属民的经济利益来达到财富的聚敛,商人来寺集进行商品贸易要缴税,寺院成为土地、房屋、森立、草场、金银等财富的拥有者,成为甘南藏区经济核心的象征。茶马贸易更是具有浓厚的政治性。从这一切就可以看出,政治因素在其中占据了主导作用,不可否认的是,甘南藏区的经济确实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但这其中政治因素所带来的负面作用不可忽视。茶马贸易从一开始就是国家牢牢掌控,并禁止私营,尤以明代最为严重。明代官营茶马贸易,政治性作用大于经济性作用,明政府意在获取战马,以加强军事力量,而非主动为甘南藏区经济做贡献。一方面明政府利用茶叶获取战马,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政府的开支,正如前文叙述到的金牌信符制度实行之后,马皮价格大大低于以前;另一方面,茶马互市为明政府减轻了运输负担、缓解了财政压力,以茶叶作为粮饷,减轻政府在运输环节上的负担,减少了沿途居民的运送之苦,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但政府之间参与和控制,导致茶马贸易的实际经济效益并未能完全发挥,加之明中后期政治腐败,官吏贪污剥削现象普遍,给茶马贸易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这也直接促成民间贸易的发展,与官营茶马贸易对抗。不可否认的是茶马贸易确实给甘南藏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纵观整个明①赵旭国:《明清时期甘南藏区农牧业开发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59 代的茶马贸易发展历程来看,政治性色彩仍然浓厚,损害了藏区人民的利益,未能在甘南藏区的经济方面发挥全力。寺院以政教合一制度控制属寺属民,以部落头人等组织控制和管理,属民租种土地、放牧牛羊等均需要向寺院缴纳赋税,属民对寺院的劳动多是无偿性、强制性的,寺院俨然是一个政府组织。这样一种不合理的剥削行为,使得寺院属民并不能够很好从事自己本身的农牧业。寺院聚敛大量财富,发展商品贸易,但仍规定商人需缴税,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控制了市场,使得市场不能自由良性健康的发展。政治性色彩的浓厚,这是甘南藏区社会经济消极影响的主要方面。政治性,使得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受到控制,不能够良性自然的发展,更谈不及对未来社会经济的预示作用。以寺院为例,属民的劳动力、财富被剥削,导致生活贫困,但还得负担租种土地、放牧牛羊马等经济活动的赋税,对寺院的无偿性和强制性,使得属民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微乎其微。相反,寺院则拥有大量财富,用以发展商贸,给甘南藏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属民本该做到的贡献被寺院吸收,名誉则归寺院所有,一定程度上造成属民与寺院的矛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小结明清时期甘南藏区商品贸易发展总体呈现繁荣局面,但也受到自然环境、人为因素、政治色彩等的消极影响。受此影响,社会经济产生一些病态的现象,并未能发挥良好的效果。诸如政府的直接主导,政治性色彩深入甘南藏区,经济发展并没有拥有完全良好的环境,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在寺院、商人等组织手中,这无形间成为了一把双刃剑,社会经济发展利与弊均是其所为,对社会经济的正常健康发展,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总体上而言,以茶马贸易为基础,商品贸易得到十足的发展,商贸活动的频繁,经济增长势头良好。整个明清时期,甘南藏区在政府的支持政策下,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远的发展,社会经济呈现繁荣局面,但不能忽视甘南藏区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一定限制的原因及因素。60 余论明清时期甘南藏区的商品贸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由官营茶马贸易到民间自由贸易,另有甘南藏区独特的市场,即寺院型市场。明清两代政府对甘南藏区多采取扶持政策,并有多种优惠政策,甘南藏区商品贸易迎来发展的黄金期,不仅表现在商品种类丰富,而且市场规模扩大,与甘肃其他地区以及内地多地区之间都建立有联系。本地商人,即洮商,自明代起就控制了洮州地区的茶马贸易,并逐步有皮毛、药材等商品的垄断,内地商人在此经商需与洮商打交道,洮商的足迹遍及中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为世人所知。茶马贸易沟通了藏区与内地,茶文化在甘南藏区盛行,帮助藏区人民对抗严酷的自然环境,马匹流入中原内地,加强了军事力量。对于甘南藏区而言,茶马贸易是起点,甘南藏区的农牧业有了较好的发展。民间贸易逐渐兴盛,洮商逐渐崛起,甘南藏区的贸易市场上,有了更多的商品,来自内地的茶叶、布匹、绸缎、瓷器等,丰富了甘南藏区民众的生活。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商品种类更加丰富,在甘南藏区大小市场均有洮商的足迹,洮商作为中间人,源源不断把藏区的牲畜、皮毛等商品运至内地,换回内地的茶叶、瓷器、布匹等多种商品,商贸活动愈发频繁,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寺院型市场是甘南藏区的特色,依托寺院而发展起的商贸市场,寺院是甘南藏区的宗教代表,在政教合一的制度下,逐步聚敛了大量财富,成为甘南藏区商贸活动的中的重要成员,为甘南藏区的商品贸易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全面的梳理及分析,明清时期甘南藏区商品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改变了甘南藏区长期以畜牧业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改变了藏区人民群众的生活习惯,为甘南藏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为甘南藏区城镇建设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这辉煌的背后,是一些不容忽视的影响因子,对抗恶劣自然环境的能力较差、人为活动、以及政治色彩等方面,对甘南藏区商品贸易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这些消极影响当中,尤以政治色彩影响最大。纵观明清时期,甘南藏区商品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政治性色彩的渗入,出现了不合理的现象,限制了商品贸易更大的发展。例如茶马贸易中金牌信符制度损害了公平交易,损害了藏区人民的利益;寺院的政治作用,强制要求属民无偿性的劳动,对属民租种土地和放牧以及商人在市场上进行商贸活动等,均要求缴纳赋税,使得一些属民贫困不已,商业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不能够自由的发展,不能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这些问题必须得到重视,才能对近代以及当代甘南藏区的商品贸易发展有更61 全面充分的认识。国家在民族政策中如何平衡政治与经济,如何创造更好的环境以利于商业的发展,就要认识到历史上的甘南藏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怎样应对。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遭遇西方强国武装入侵,在不平等条约的制约下,甘南地区的商品贸易发展受到外来洋行及政策环境下的束缚,洋行强制性大量低价收购羊毛等畜牧产品,低买高卖,获利丰厚,而甘南地区人民终年辛苦,收入却不抵日常开支。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派军阀混战导致甘南地区交通受损,洋行逐步撤离,直至抗战全面爆发,洋行才完全撤离甘南地区。因为清末时的这些状况,迫于在生产力低下的环境当中生存,甘南地区人民生活贫困,也导致了种植贩卖鸦片这一“黑色贸易”的诞生,这是危害国家和社会的,甘南藏区的商品贸易出现了这样的消极影响,但在国家逐步发展强盛的过程中,甘南藏区剔除了短板,洮商也诚信经营,甘南藏区商品贸易得以逐步正常化。在这一特殊时期,国内商人在洋行逐步退出时,进入甘南地区,推动了甘南地区商品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夏河于1927年从西宁道循化县分离出来,并于次年升级为县,以拉卜楞寺为中心的贸易市场得以再度繁荣发展,尤以皮毛交易为主,洮州回商、临夏回商再度活跃,京、津、山、陕商人也在甘南地区活动,农产品、畜牧产品销往内地,茶叶、蔬菜、绸缎、铜器等生活必需品进入甘南地区。商会成立,资本丰厚,商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抗战爆发之后,夏河县作为其中一处办事处,承接苏联援华物资,并将甘南地区农牧产品销往苏联等地,以实体经济支持中国政府抗战。至1942年,由甘肃省西北贸易公司组建夏河办事处,购进甘南地区皮毛等商品,运销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抗战爆发后,甘南地区商业受环境影响,商业逐渐萧条,民间市场无法运转,政府垄断羊毛,多数与苏联等进行贸易,换取外汇,马匹等牲畜运往前线当作军用。在这一时期,洮州厅于1913年更名为临潭县,同时甘南藏区接收了一定数量的外来移民,为躲避战火,多数民众退至临潭旧城,使得临潭旧城成为了甘南藏区主要的贸易重镇,人口数量众多,生活必需品在临潭旧城商贸市场①上大量流通,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甘南地区商品贸易的再发展。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甘南藏区的商品贸易应当遵循国家政策,以利于社会发展为目标,结合寺院等特色,来进行正常的商贸活动,同时,国家也应该对甘南藏区给予扶持,创造良好的环境,注意政治和经济的平衡。在国家逐步发展前进的同时,甘南地区也应结合时事环境,推进商品贸易发展。以此,甘南藏区的社会经济将有更大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幸福。①清末民国时期,甘南地区商品贸易种类、数量等参考毛光远:《清末至抗战时期甘南藏区集镇商贸变迁考述》,载《西藏研究》,2011年第5期62 附录①附录一明代陕西版图图1明代陕西版图①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版,第七册,《元·明时期》,第59-60页,其中洮州卫版图由明代陕西版图裁剪放大而来63 ①附录二清代甘肃、巩昌府版图图2清代甘肃版图图3清代甘肃巩昌府版图①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版,第八册,《清时期》,第28-31页,其中巩昌府版图由《兰州府、平凉府附近》版图裁剪放大而来64 ①附录三洮州城历境并番属总图图4历境并番属总图①【清】张彦笃、包永昌:《洮州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抄本,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70年版,卷首,《图》,第37-38页65 附录四洮州地区从明至清的变化表1洮州历经明清两代的变化时期设置行政单位名称下辖区域区划玛曲、碌曲、卓尼、夏河、临潭、迭部、舟明洮州卫曲玛曲、碌曲、卓尼、临潭、合作、迭部、舟清洮州厅(属巩昌府)曲(夏河由循化厅管辖)66 参考文献一、历史文献:1、郭厚安:《明实录经济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2、[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3、[清]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4、[清]龙文彬:《明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5、[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6、[清]贺长龄:《清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7、《明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3年版8、[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北京:现代出版社,1986年版9、[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10、[明]李贤、彭时等:《大明一统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11、[清]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12、《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13、[清]官修:《大清一统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14、[民国]张其昀:《夏河县志》,北京: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1年版15、李永瑞:《夏河县志略》,甘南史料丛编·拉卜楞部分,合作:甘南州印刷厂印制,1992年版16、[明]张雨:《边政考》,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史地文献·第78册,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版17、[明]杨一清:《关中奏议》,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18、[明]吴祯、刘承学、朱琏:《河州志》,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第30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19、[清]王全臣:《河州志》,见: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第30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20、[清]查郎阿,沈清崖:《陕西通志》,雍正十三年序本,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1-5册,兰州:兰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21、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甘肃省交通史志年鉴编写委员会:《甘肃省志·公路交通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2、岷县志编纂委员会:《岷州志校注》,1988年版23、卓尼县志编纂委员会:《卓尼县志》,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24、临潭县志编纂委员会:《临潭县志》,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25、甘南藏族自治州地方志编辑委员会:《甘南藏族自治州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67 26、夏河县志编纂委员会:《夏河县志》,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27、玛曲县志编纂委员会:《玛曲县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28、《甘肃通史》编纂委员会:《甘肃通史·明清卷》,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29、[清]张彦笃、包永昌著,张俊立校注:《洮州厅志校注》,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版30、甘肃省图书馆书目参考部:《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甘肃分册)》,兰州:甘省图书馆出版,1985年版31、[清]升充、长庚、安维峻:《甘肃新通志》,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24册,兰州:兰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32、[清]易孔昭等辑:《平定关陇纪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史地文献·第92册,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版33、[清]许容:《甘肃通志》,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2册,中华全国图书馆复制中心,1994年版34、[民国]唐茑:《拉卜楞番民的经济生活》,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民俗文献·第140册,兰州:甘肃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35、[民国]王志文:《甘肃省西南部边区考察记》,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民俗文献·第135册,兰州:兰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36、[民国]张丁阳:《拉卜楞设治记》,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史地文献·第99册,兰州:兰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37、[民国]张文郁:《拉卜楞视察记》,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民俗文献·第124册,兰州:兰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38、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民俗文献·第136册,兰州:兰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39、[民国]刘郁芬:《甘肃通志稿》,民国初年影印本,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27-29册,兰州:兰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40、[民国]朱允明:《甘肃乡土志》,甘肃省图书馆馆藏手抄本,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30-32册,兰州:兰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41、陈家琎、顾祖成:《明实录藏族史料》,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42、张仲葛、朱先煌:《中国畜牧史料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43、阿莽班智达:《拉卜楞寺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44、丁明德:《拉卜楞之商务》,方志,1936(9):3、4;甘肃省图书馆书目参考部,见: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甘肃分册),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84:547页45、李式金:《拉卜楞之商业》,边政公论,1945(4):9-12;甘肃省图书馆书目参考部,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甘肃分册),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84:536页46、徐旭:《甘肃藏区畜牧社会的建设问题》,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甘肃分册),兰州:甘肃省图书馆出版,1985:490页68 47、张元彬:《拉卜楞寺喇嘛之日常生活》,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甘肃分册),兰州:甘肃省图书馆出版,1985:424页48、[清]吴垚:《洮州卫志》,清康熙二十六年抄本,甘肃省图书馆复制自北京图书馆馆藏抄本49、[清]佚名:《洮州卫志》,清乾隆传抄本,甘肃省图书馆据西北民族学院图书馆复印50、[清]张彦笃、包永昌:《洮州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抄本,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70年版51、[民国]张其昀:《甘肃省夏河县志稿》,夏河县档案馆馆藏油印本二、今人著作1、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2、郭厚安,陈守中:《甘肃古代史》,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4、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5、甘南藏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甘南藏族自治州概况》,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6、李振翼:《甘南简史》,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甘南州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甘南文史资料·第五辑,合作:甘南报社印刷,1986年版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南藏族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拉卜楞寺概况》,甘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合作:甘南报社印刷,1986年版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南藏族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甘南文史资料》,合作:甘南报社印刷厂,1986年版9、党诚恩、陈宝生:《甘肃民族贸易史稿》,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10、张波:《西北农牧史》,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11、中共甘肃省委统战部编:《甘肃宗教》,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12、于式玉:《于式玉藏区考察文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版13、林永匡、王熹:《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14、杨重琦:《兰州经济史》,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1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临潭县委员会文史科教委员会:《临潭文史资料》,岷县:甘肃省岷县印刷厂,1991年版16、黎宗华、李延恺:《安多藏族史略》,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17、王致中、魏丽英:《中国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年版18、丹曲:《拉卜楞简史》,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19、马江:《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牧志》,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20、杨正泰:《明代驿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21、洲塔:《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22、刘淼:《明代茶叶经济研究》,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69 23、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青海通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4、魏明孔:《西北开发决策思想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5、顾颉刚:《西北考察日记(西北记行丛萃)》,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26、魏明孔:《西北民族贸易研究——以茶马互市为中心》,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年版27、谢建华:《甘肃藏族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28、王晓燕:《官营茶马贸易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29、李景铭:《甘南藏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30、杨咏中、火荣贵:《甘肃交通史话》,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31、霍维洮、胡铁球:《近代西北少数民族社会变迁》,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32、洲塔、乔高才让:《甘肃藏族通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33、顾执中、陆诒:《到青海去》,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34、东噶仓·才让加:《拉卜楞寺院经济的过去与现在》,见:陈中义,洲塔:《拉卜楞寺与黄氏家族》,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5:97页35、[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36、[美]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三、论文(一)期刊论文1、陈圣哲:《拉卜楞经济概况》,载《甘肃贸易》,1943年第3、4期2、司俊:《明初洮州卫的茶马司》,载《甘肃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3、夏阳:《近代后期河曲藏区贸易综述》,载《开发研究》,1986年第3期4、王致中:《“歇家”考》,载《青海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5、丁汝俊:《明代洮州卫的茶马贸易》,载《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6、陈汛舟:《略论历史上川西北地区的藏汉贸易》,载《中国藏学》,1990年第3期7、康柳锁:《甘南藏区近代货币流通概述》,载《中国钱币》,1990年第1期8、东噶仓·才让加:《拉卜楞寺院经济的运行及其思考——寺院经济研究》,载《西藏研究》,1991年底3期9、王一清:《历史上甘南的民族贸易简述》,载《中国藏学》,1993年第3期10、东噶仓·才让加:《拉卜楞寺院经济模式初探》,载《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11、钞晓鸿:《明清时期的山西商人资本》,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1期70 12、张庆有:《试论拉卜楞地区各民族之源流》,载《甘肃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13、张庆有:《藏族寺院经济运行的历史与现状-拉卜楞寺院经济调查》,载《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14、结古乃·桑杰:《甘肃藏区寺院经济探析》,载《西藏研究》,1997年第2期15、许檀:《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16、耿淑艳《甘肃洮州妇女服饰文化》,载《西藏民俗》,1997年第4期17、刘秀生:《清代国内商业交通考略》,载《中国社会经济史》,1998年第1期18、郎措:《拉卜楞寺院及喇嘛经商状况探析》,载《甘肃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19、魏明孔:《历史上西部开发的高潮及经验教训》,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3期20、许檀:《明清时期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行程及意义》,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21、马志荣:《论元明清时期回族对西北农业的开发》,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22、李峰:《明清时期青海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商品货币经济新成分的产生和发展》,载《中国藏学》,2001年第1期23、毛光远:《清末至抗战时期甘南藏区集镇商贸变迁考述》,载《西藏研究》,2001年第10期24、王晓燕:《明代官营茶马贸易体制的衰落及其原因》,载《民族研究》,2001年第5期25、曹鲁超:《民国时期甘南藏区考察的研究》,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7期26、邓前程、邹建达《“缘俗立教,加意诸羌”——明朝一项重要的治藏治策研究》,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27、格桑卓玛、陈改玲:《明代甘南藏区贡赐贸易述论》,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28、胡铁球:《“歇家牙行”经营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载《历史研究》,2007年第3期29、胡铁球:《明及清初“歇家”参与赋役领域的原因和方式》,载《史林》,2007年第3期30、高永久、邓艾:《藏族游牧民定居于新牧区建设》,载《民族研究》,2007年第5期31、王晓燕:《论清代官营茶马贸易的延续及其废止》,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12期32、毛光远:《抗战时期甘南藏区畜牧业开发议》,载《西藏研究》,2008年第3期33、周伟洲:《清代甘青藏区建制及社会研究》,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7期34、胡铁球:《明清贸易中的“客店”、“歇家”、“牙家”等名异实同考》,载《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35、孟虎军、房继荣:《清末民国时期拉卜楞寺商业活动刍议》,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71 36、王晓燕:《历史上官营茶马贸易对汉藏关系的影响》,载《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第1期37、戴巍:《现代国家政权在甘南藏区合法性构建的开端——民国时期甘南拉卜楞藏区保甲推行及其绩效考察》,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38、张保见:《民国时期(1912-1949)川西北商业及城镇的发展与布局述论》,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39、毛光远:《清末至抗战时期甘南藏区集镇商贸变迁考述》,载《西藏研究》,2011年第5期40、毛光远:《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近代经济研究述论》,载《兰州商学院学报》,2012年第8期41、魏静:《试论清代甘肃的茶马之制和茶法变革》,载《兰州学刊》,2013年第9期42、张国潘:《明代甘肃的商路》,载《往事回眸》,2013年第6期43、郭志合:《藏区“围寺而商”类型城镇发展模式研究——以拉卜楞寺院、商业与城镇互动关系为例》,载《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二)学位论文1、董倩:《明清青海商品经济与市场体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2、杨惠玲:《宋元时期藏区经济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3、冀福俊:《清代山西商路交通及商业发展研究》,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宋丽丽:《明清时期甘肃洮岷地区汉族移民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杨聪聪:《<河州志>所见明代藏事辑考》,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6、敏文杰:《临潭回族的商业变迁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7、胡铁球:《明清歇家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8、姜胜峰:《清代甘肃交通碑刻的地理分布和史料价值》,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9、吕强:《清代甘肃商业市场发展及演变过程专题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10、赵旭国:《明清时期甘南藏区农牧业开发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11、丁莉霞:《核心-边缘:甘南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12、周元刚:《明代河洮岷地区交通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13、马磊:《清代民国时期甘青藏区回商、市场与族际互动》,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14、谢文莉:《甘南州回藏贸易中民族关系研究——以夏河县为例》,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72 致谢人常说,在一个阶段内你所学习的知识、经历的事情,并不会在短期能给人生带来实质性的帮助,而是当你逐步走向未来的时候,回头看那个阶段,才发现那些知识、事情早已融入你的生活,不知不觉帮助你做出正确的决定,客观地看待事物,而这本身就是有意义的。这句话用在我的研究生生活,再合适不过。从跨专业读历史学开始,我庆幸自己遇到了董老师。董老师学识广泛,从一开始就要求我们广泛阅读扎实基础,要把自己的认识放到整个历史环境中,以宏观角度把握大的方向,在细节问题上狠下功夫。这也使我看待事情与问题更加公正客观,更能把握好历史研究的“宏观”与“微观”。在董老师的学习要求和影响下,我认真阅读书籍,查找文献资料,时刻关注学术的核心和前沿,用自己的努力回报董老师的辛勤教导,不敢说自己现在有多大的能力,但至少可以更客观的看待事物,对历史学当中的问题研究能有更多不同角度的认识,能更对得起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研究生这三年,首先最感谢的人当属董老师。董老师治学认真严谨,对待我们和蔼可亲,有什么事情董老师总能给出好的建议,鼓励我们认真钻研,心态放好。我感谢董老师的读书会,在读书会上自由探讨,彼此交流所想所得,分享智慧,董老师在读书会上引导我们扩宽思维,指出我们的不足,也因此,在每一次读书会上,我总能有所收获,让我对待学术能有更多的认识,对待问题能有更好的看法。我决定跟随董老师做区域经济史方面,不仅仅是我自己喜欢,更重要的是董老师的教导,打开了我的思路,让我更有兴趣,也更愿意付出努力去做。正是如此,本文选题较早,搜集查阅文献资料等前期行动也较早进行,为这篇论文打好坚实的基础。回想着三年,董老师在我的学业上悉心指导,对我的生活也是关爱有加。我身体不好,有肠胃病在身,董老师时常关心问候,让我倍感温暖。在撰写论文期间,因为考试求职的事,压力大到睡眠不好,董老师无私的帮助和关爱,使我放好心态,从容应对。遇良师,人生大幸。董老师对待学术严谨的态度,对待生活淡泊宁静、从容不迫的心态,深深地影响着我,给我坚定的勇气和良好的心态对待今后的人生之路。董老师待我的恩情,我永记在心!在此,我同样还要感谢为我授过课的杜常顺老师、李健胜老师、魏道明老师、宋晓梅老师、夏丽梅老师、李少波老师、丁柏峰老师等,感谢各位老师的教导,扩宽我的思维和学术认识,为论文的思路及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自己学术水平不高,恐有负各位老师的的期望,留些许遗憾,但未来定会谨记各位老师的教导,不断努力。另外,我还要感谢我的同门师兄弟,已毕业的师兄孔伟、薛敏、孟甫,已毕73 业的师姐董琴、贡玮,还有同届的张涛和闫雅瑾,以及师弟王猛和师妹苏倩雯。在这三年中,他们都对我有所帮助,我感恩在心,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优秀品质,我将谨记在心,同时感谢他们丰富了我的学习和生活。同门之情,友谊长存!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舍友马超、杨立和王世威,与你们的相处,生活多了很多乐趣,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与你们一起度过的三年,是我人生宝贵的记忆。还有同届的诸多同学,感谢他们的帮助,感谢相互陪伴,在青海师范大学与你们一起度过,心怀感恩。由衷地感谢各位的厚爱,我将努力前行,不辜负各位的期盼,愿未来回首,我们能感恩回忆,感恩在青海师范大学一起度过的点点滴滴!田维佳2016年3月74 个人简历姓名田维佳出生年月1991.03.14性别男籍贯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2009.09-2013.07陕西省西安市外事学院学习经历2013.09-2016.07青海省西宁市青海师范大学攻读硕士《明代内阁的发展演变与皇权的关系》,《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期间发表《关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的思考》,《学理论》,2015年第4期(下)的论文7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