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067374
大小:53.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3-17
《-的中国商人与政治:文献批评与理论构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精品文档Word可编辑值得收藏-------------------------------------------------的中国商人与政治:文献批评与理论构建1911-1927年的中国商人与政治:文献批评与理论构建本文是作者一项专题研究“1911―1927年的中国商人与政治”的导论部分。近世中国商人与政治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中国近代史学者所关注的问题,但是已有的研究或因史料前的理论预设,或因概念的模糊及方法论上的错误而存在不少的缺陷。为重新解释近世商人与政治间的关
2、系,作者提出了一个“产权与秩序”为理论架构,并以江浙地区为考察对象,对民初商人与政治关系作了一个新的考察。研究的最后结论是:在民初中国,商人对政治并无多少兴趣,他们对政治的关心是建立在产权是否受到波动的基础上。商人为了挽救秩序,保卫财产的自救举动不能被视为什么严格意义上的政治参与。民初中国商人与政治的关系实际上是一个有关产权与秩序的问题。21----------------------------------------------------精品文档值得收藏-------------------------------------------------
3、------------------------------------------------------精品文档Word可编辑值得收藏-------------------------------------------------的中国商人与政治:文献批评与理论构建1911-1927年的中国商人与政治:文献批评与理论构建本文是作者一项专题研究“1911―1927年的中国商人与政治”的导论部分。近世中国商人与政治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中国近代史学者所关注的问题,但是已有的研究或因史料前的理论预设,或因概念的模糊及方法论上的错误而存在不少的缺陷。为重新解释
4、近世商人与政治间的关系,作者提出了一个“产权与秩序”为理论架构,并以江浙地区为考察对象,对民初商人与政治关系作了一个新的考察。研究的最后结论是:在民初中国,商人对政治并无多少兴趣,他们对政治的关心是建立在产权是否受到波动的基础上。商人为了挽救秩序,保卫财产的自救举动不能被视为什么严格意义上的政治参与。民初中国商人与政治的关系实际上是一个有关产权与秩序的问题。21----------------------------------------------------精品文档值得收藏---------------------------------------
5、----------------------------------------------------------------精品文档Word可编辑值得收藏------------------------------------------------商人与政治的研究主题,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但长期以来,学者们的研究似乎都束缚于“资产阶级”的概念体系或者“现代化”的理论取径,而对中国近世的政治、社会变迁与商人的观念、行为间的互动关注不够。其实,讨论近世商人与政治的关系如不从商人本身的角度出发,并且与急剧的社会变革相联系,其视野上既有盲点,论述也必流于
6、牵强。对于商人而言,政治意识的抬升与降低以及政治参与的程度等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政治力的冲击如何影响到社会秩序的变动,以及他们自身的利益,而他们又该如何因应这些变量。本人研究的重心即在于透过商人自身的视线,去梳理商人与政治、社会三者间的互动史实,进而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与理论启示。在此研究中,以1911至1927年的江浙地区为考察对象,先看看晚清以来该区域内社会变迁的态势与商人的变化,再对近世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革命、战争、民族主义运动对社会的冲击及商人的反应做具体研究,然后分析政治力冲击下商人所出现的种种变化。一、文献批评1980年代前,“商人与政治”
7、的主题在中国大陆学界主要被置于“中国资产阶级”的框架中加以讨论:其一,着重分析政治运动的“阶级基础”。如立宪运动的阶级基础、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其二,将商人划为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认为阶级属性决定政治立场。其三,分析“中国资产阶级”的特点(如软弱性、妥协性、两面性)及其根源,如“封建脱胎”说、“工业弱小”说、“政治幼稚”说等等。(注:主要可参考复旦大学历史系编《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2月;《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研究续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7月。)21----------------------------------
8、------------------精品文档值得收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