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很+np”结构认知研究与解读

现代汉语“很+np”结构认知研究与解读

ID:35057897

大小:16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17

现代汉语“很+np”结构认知研究与解读_第1页
现代汉语“很+np”结构认知研究与解读_第2页
现代汉语“很+np”结构认知研究与解读_第3页
现代汉语“很+np”结构认知研究与解读_第4页
现代汉语“很+np”结构认知研究与解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现代汉语“很+np”结构认知研究与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现代汉语“很+NP”结构的认知分析与解读-汉语言文学现代汉语“很+NP”结构的认知分析与解读李少敬摘 要:现代汉语中“很+NP”结构已挣脱旧的语法框架而大众化,也可通过转喻等认知手段表达某种主观性。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很+NP”结构不仅涉及转喻,还可通过隐喻来构建,其意义解读有很浓的主体性色彩,且主体性的发挥以具体语境和个体百科知识为条件。关键词:“很+NP”结构转喻隐喻主体性一、引言副词的功能是修饰形容词或动词,表示某种属性或行为达到一定程度。英语中副词有些不同,如表示“非常喜欢”不是“verylikesb/s

2、th”而是“likesb/sthverymuch”,还有“very/quitequickly”这样的程度副词修饰一般副词形式,但几乎无“副+名”结构。“副+名”结构是现代汉语中一类特殊的语言现象,其特殊性在于其违背传统语法中副词不修饰名词的规则。本文探讨的“很+NP”是“副+名”结构的一种,它不仅广泛出现在交际口语中,而且在文学、影视作品、报纸新闻中也屡见不鲜。它以简洁、生动、幽默、含蓄等独特的语用价值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如:(1)这个地方很郊区。(桂诗春,1995)(2)今秋流行很上海。(《人民日报》2003-01

3、-08)8/820世纪90年代,此语言现象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如桂诗春(1995)、施春宏(2001)、杨亦鸣、徐以中(2003)及邵敬敏和吴立红(2005)等都对此有过研究。综观前人研究可知,早期讨论侧重此结构的可接受性,主要集中在语法、语义及语用方面。黄洁(2009)以认知语言学的意义观、概念转喻和构式语法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剖析“副+名”结构。本文在此基础上,认为汉语中特有的“很+NP”不仅涉及转喻,还可通过隐喻来构建,其意义解读富有很浓的主体性色彩。二、隐喻、转喻认知模型及认知主体性据Lako

4、ff(1987)所述,隐喻和转喻模型是理想化模型中的两个重要类型。语言学界在两者区别上的观点是:隐喻是发生在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强调异域间的相似性(similarity);转喻是相接近或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中事物的替代关系,强调邻近性(contiguity)。不论隐喻、转喻的构建还是其解读过程,都离不开认知主体。认知主体的主体性(subjectivity),使得认知过程和结果具有差异和多样性(王文斌,2006)。“很+NP”结构中的名词是一个与名词相关的多个特征的集合,即名词激活了一个与之相关的框架(黄洁,2009)

5、。下文将以转喻和隐喻的认知模型来探讨“很+NP”的建构机制,并分析在解读时主体的作用。三、“很+NP”结构的认知阐释(一)认知转喻“很+NP”结构中的名词主要有:抽象名词、具体名词和专有名词,根据名词的特征,主要出现三个方面的转喻。1.范畴转喻属性(3)大学的那段日子我们过得很青春,每次想起都觉得甜蜜。8/8(4)一听说他的文章刊登在这种看来很文化的报刊上,那种得意劲仿佛要浸透整个小城。“青春”作为抽象名词,本指一个人的青年时期和年华,在例(3)中与“很”搭配,转喻富有年轻人的气息和朝气蓬勃的活力;“文化”一词意义

6、更抽象和宽泛,本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合,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在例(4)中转喻具有较高的品位、丰富的内涵以及名望高等特征。2.具体转喻抽象(5)长相很城市,内心很郊区,才是女人的核心竞争力。(新浪微博)(6)平时大大咧咧喜欢运动从未穿过裙子的她,今天却穿了很女人的裙子。“城市、郊区、女人”是具体名词,与程度副词“很”搭配,转喻抽象意义。“郊区、城市”,指具有城市、郊区地带的一般性质——城市一般都很发达,面貌比郊区和乡村时尚、大气。其表达意义不言而喻——指女人要长得漂亮,即使不漂

7、亮至少也应该会打扮,跟得上潮流。既不能像传统女性那样自始自终扮演保姆兼勤务员的角色,也不能像现代女性那样热衷于平等独立,永远为自我赢取足够的伸展空间。简单的“郊区、城市”二词,却表达了丰富的内涵。“很女人”则表达出女性温柔体贴、妩媚娇羞、线条优美、细声细气、充满女性魅力等品性。3.类别转喻个别(7)今秋流行很上海。(8)我的长相很中国,因为中国五千年的沧桑和苦难都写在我的脸上。(小品《小站故事》,2000)8/8句中“上海”和“中国”是专有名词。“上海”可使人想到许多事物,包括上海的气候、人口、语言、文化、历史传统

8、、现代时尚等。例(7)中的“上海”则转喻“上海特有的风尚”。“中国”是一个更大的政治实体,在句中转喻“中国人的特征及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二)认知隐喻“很+NP”结构通过隐喻机制的构建虽不如转喻丰富,却也不乏例证。如:(9)他很奶油,做起事来慢条斯理的,像个大姑娘。(10)我的脸最近很草莓,不仅斑斑点点,而且很敏感。“奶油、草莓”是具体名词,“奶油”有柔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