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050150
大小:5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3-17
《泛长三角产业转区域合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泛长三角产业转移与区域合作左学金发布时间:2010-08-09 摘要: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的条件下,我国承接的来自发国家的传统产业和加工制造业方面的产业转移较多。随着我国东部地区经过多年高速增长,它的先发及政策优势效应不断减弱,中西部地区不断显现出低成本与土地供给优势,促使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与长三角相邻的安徽因为交通便利优势,也成为产业转移的热门地区。我国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经验,促进沿海产业结构提升,同时在承接地注意建设“靠城(大中城市)、沿线(交通干线)、集聚(形成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 关键词:泛长三
2、角,产业转移,区域 20世纪后半期以来,贸易自由化和通信技术共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范围的分工,世界经济的发展逐渐表现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整合,尤其是运输技术、通讯技术、电子技术、材料、能源等方面不断发生的新发现和创造,促使发达国家的产业布局向全球层次发展。新的国际分工已成为世界经济运行的必须要素之一。新的国际劳动分工是战后50年代出现的新的劳动空间分工的国际表现形式,跨国公司成为主要载体、通信技术的资本迅速流动成为主要特征。新的国际劳动分工的空间表现,是传统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如纺织、服装、电子产品生产装配、重化工业生产制造等开始转向发达国
3、家边缘地区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扩散,并在80年代以后逐渐向东亚、东南亚及拉美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扩散。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中国承接的来自发达国家的传统产业和加工制造业方面的产业转移也越来越多。一个国家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决定了其技术进步路线和技术选择的基本特征。固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中国提供了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比较优势。除了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外,中国还拥有大量可供外资利用的廉价土地(与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有关)和巨大的市场,有利于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重要城市群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形成专业化的产业集群,并增加其产
4、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态势 7/7在新的国际生产劳动分工条件之下,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是最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地带,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成为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区域,也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与国民财富最为集中的地区。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国经济生产已经是世界经济生产的重要环节,我国珠三角和长三角是世界重要制造业基地。 随着东部地区经过多年高速增长,它的先发及政策优势效应减弱,特别是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发展受到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约束,发展瓶颈约束逐渐变刚性,
5、传统的粗放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如何节能减排,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已经成为珠三角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难题。在这种状况,由于东部地区与国际市场与资源联系较为紧密,全球金融危机加大东部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压力,其首先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金融危机在经济外向度较高的地区负面作用较为明显。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上半年经济增长和工业增加值增速更为缓慢。 随着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与商务成本不断上升,东部地区的产业从本世纪开始向中部地区转移。从“十五”计划以来,随着西部大
6、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的相继实施,以及沿海各项要素成本的全面上涨,东部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已逐步放慢,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增速则在逐步加快。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化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全球金融危机加速了我国的国内产业梯度转移的步伐,促进了中西部地区新一轮的工业化与城市化高潮。从2008年四大地区的投资增长状况我们可以看出这一趋势已经开始出现,东北与中部地区以35.4%和33.%,居于四大地区的前二位。 整体而言,我国的产业转移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不同地区在产业链或价值链分工中的功能来看,它可以粗略发划分为以上六个阶段,如表1。7/7
7、 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以及国内产业转移的浪潮之下,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经济外向型特征明显的东部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比较大,经济呈现下降趋势。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趋缓。外向度高的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北京等城市经济增长速度都排名居后;特别是面向美欧市场、出口依存度高的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区,其经济增速滑落非常明显。由此,在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之下,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呈现东低西高、南慢北快的局面,我国经济重心向北向中移动的倾向较为明显。2008年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经济政策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发展速
8、度趋于缩小。从2006年开始,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增长高地出现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