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选修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选修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ID:35026002

大小:6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3-16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选修世纪的战争与和平_第1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选修世纪的战争与和平_第2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选修世纪的战争与和平_第3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选修世纪的战争与和平_第4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选修世纪的战争与和平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选修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www.ks5u.com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2014·山西质量监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民二年(1913年)以来,梁公士诒虽非身当外交之冲,然实隐持外交大计。欧洲大战忽起,各国因地理与利害之关系,纷纷加入,或合纵、或连横。当民四年,各国驻华公使力劝我国最高当局参加世界大战,并以利害相诱挟。斯时情势混沌,孰得孰失,何去何从,极难分辨。且事关中华民族之兴衰,未易于孤注一掷,以贻民族无涯之戚。设中国永不参加,则战胜国所得胜利品,势不分予中国;设中国明予参加,则无船无械无饷,终至

2、参而不战,必受各国责难。于是梁公决定明守中立,暗事参加……——白焦《世界大战中之华工》引梁汝成语材料二 “一战”期间,十四万华工在中国政府和协约国政府的安排下,背井离乡,驰援欧洲战场。在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抵达欧洲后,华工立即被送往战况最为紧急的法、比前线,交由英法军队支配,另有约一万名法招华工被美军借用,并有少数华工被送到中东、北非和巴尔干半岛。在工作安排上,法招华工多被安排到后方军工企业或与国防有关的民营企业。但中国参战后,华工也经常被派往前线;而英招华工则几乎被全部投放

3、到前线。……但凡战争所需,(华工)几乎无处不在,无所不为。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无休止的苦工、恶劣的生活供应、疾病工伤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刻威胁和剥夺着这些中国青年的生命。……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华工一般都是多才多艺而且适应性强大”。在对所有外国劳工进行正式评估之后,英国陆军部队认为“华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大多数劳工都能熟练地工作或者说能很快掌握工作技能,而且他们一直都在铁路、兵工厂和坦克车间高效率地工作”。——摘编自张建国、张军勇《“一战”华工的足迹》(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梁士

4、诒在“参战”问题上主张中国“7/7明守中立,暗事参加”的理由。(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参战的有关史实。战后中国并未享受到战胜国的待遇说明了什么问题?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明守中立,暗事参加”的信息,从关键信息提取理由。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综合说明;第二小问,据弱国无外交来说明。答案 (1)“明守中立”的理由是中国当时缺乏参战的实力;“暗事参加”的理由是可以借参战的机会收回近代以来被列强夺取的领土和主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2)史实:中国政府以派遣劳工的方式参战:华工被安排在“一

5、战”主要战场的前、后方,从事最艰苦的工作;华工生活、工作环境恶劣,生命无保障;华工在战争中的优秀表现得到协约国的高度评价。问题:国家实力决定国际地位。2.(2014·河南郑州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70年前,军队中死于疾病的人数通常都要超过死于战斗的人数,比例约为5∶1。1918年,这个比例倒转过来了。……运输的改进使军队(至少在西欧)处于极端困难境地的时间不超过数周。这样就可以安排休息与体力恢复。最后,除了某些可怕的例外,入伍的公民把人道标准带进了军队生活,对战场上的平民百姓,对

6、敌人,都以人道主义相待。另一个结果,甚至在前线的士兵们的生活条件,也是他们的前辈无从嫉妒的。按顿吃饭,饭菜不错。多亏附属的军事服务部门的发展,许多士兵实际上生活得比在家里好。材料二 到了20世纪初,工人阶级对于军国主义化的国家主义的反响已经等同于对社会主义的反响,能把这两种思潮搅到一起的人便成为其中最成功的政治领导人。工人阶级冲破各国边境联合起来的呼吁,在1914年吹起的喇叭声中随风散开了。……之前,某些思想家曾以为20世纪的战争将是速战速决的。可是,1914年启端的战争,具有公众热诚、公众期望、公

7、众义愤的威力……欧洲各国人民全部武装起来,并已承受了可怕的牺牲,是不会只作出一点小调整以保持权力平衡就罢休的。……很快,两个海军大国英国与德国,抛弃了三百年来有关海战的种种限制,即:海上封锁须严格限于可用来从事战争的物资。……7/7交战双方的社会都经历着同样的变化,政府不得不接受工会作它的伙伴,并承认了工会的权利与它在社会上的地位。——以上材料均摘自[英]迈克尔·霍华德《欧洲历史上的战争》(1)依据材料一,概述民众对一战的态度,并分析其成因。(2)依据材料二,简析民众与一战的关系。解析 第(1)问,

8、第一小问,回答时要简明扼要,据材料一不难看出民众的态度;第二小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从“比例倒转”“运输的改进”“人道标准”“军事服务部门的发展”等信息中总结归纳,得出结论。第(2)问,需要多角度进行总结,结合材料二信息总结归纳。答案 (1)态度:不反感战争。成因:科技的进步(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运输的改进);人道主义的发展;军事服务的改进(前线生活条件的改善)。(2)关系:民众受蛊惑推动了一战的爆发;民众支持并广泛参与一战;民众促进一战持久进行;民众是一战的受害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