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蒿里山——鬼城的由来

重建蒿里山——鬼城的由来

ID:34984296

大小:167.50 KB

页数:39页

时间:2019-03-15

重建蒿里山——鬼城的由来_第1页
重建蒿里山——鬼城的由来_第2页
重建蒿里山——鬼城的由来_第3页
重建蒿里山——鬼城的由来_第4页
重建蒿里山——鬼城的由来_第5页
资源描述:

《重建蒿里山——鬼城的由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重建蒿里山(上)            蒿里山景观:传说这里是人死后灵魂归宿的地方。蒿里山"鬼城"举世闻名,内涵丰富,冠绝宇内。景观在五岳之首的泰山南麓,要建世界最大的鬼神动态人文景观;按"古文献"之说人死后必来蒿里山报到,而人在生前到"蒿里山"走一遍,在庞大的阴曹地府里,仙道释儒,诸神众鬼盘踞各庙,等级森严,各司其职,并以苛刑峻法统治着幽灵的世界里,有幸饱览奇绝的景观,得到一份终生难忘的教育。          修建的全国最大的鬼神动态人文景观,占地近两平方公里。用机械、声、光、电等现代科技与传统雕塑艺术相结合,将"阴曹地府"

2、和鬼城的一些故事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游人面前,整个场景阴森、恐怖、惊险、刺激,参与性极强。          关于鬼神世界是否存在,我们用对立统一的理论解释:有阳就有阴。有人说孔子不信神,其论据是在《论语》中:未知生,焉知死。孔子是积极入世的人,争分夺秒地学习做人为官的知识,连学生睡午觉他都不让,斥为"朽木不可雕"。怎么能去研究对当官无用的神鬼呢?我们不是在写论文,我们要了解未知的世界同时劝人向善。          蒿里山,世界华人的魂魄所在。"魂归蒿里"即是。蒿里山即泰山前的山。          泰山主生死的观念由来久远。道教

3、认为:神是高级的鬼,鬼是低级的神,也就是神鬼。汉魏时期就早流传的"泰山主死",并把它附会于嵩里山。《汉书。武帝纪》:"太元初年,檀高里",颜师古注释:"死人之里谓之蒿里,字则高为蓬蒿之蒿,或者见泰山神灵之府,蒿里山又在其旁,即以高里为蒿里"。蒿里山就被公认为:"聚敛魂魄无贤愚"的鬼都了。          也就是说:不论愚人贤人;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死后的魂魄都被聚集到蒿里山。            最早掌管冥界事务的官员,就是《搜神记》中提到的泰山府君。据《神仙传》说是他是西王母小女儿,太真夫人的第三子,因"年少好游逸,委官

4、废事。有司奏劾,以不亲局察,降主事东岳,退真王之编,可鬼神,五百年一代其职"(《太平广记》卷第五十七)。就是说他好旅游,经常不干活,被人家弹劾,降到泰山管事,取消了高干待遇。是一个因不作为而降职的仙官。《真灵位业图》,《洞渊集》,《龙鱼图》,《广博物志》都说:"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          佛教传入中国后,其地狱观念与地狱之主阎罗王亦逐渐流行。至唐末。佛教中已有十殿阎罗之说,且皆由中国官员担任,这与本来十分盛行的泰山治鬼观念十分契合,遂合二为一,在泰山衍化为阴曹地府--蒿里山神祠和地

5、狱界河--奈河,再加上泰山入口处的丰都庙,构成泰山的冥府地狱系统。          "奈河"在泰山西麓的山河沿山势而下,从大众桥附近的大石峡起,经泰城西部向南,出城后汇入泮河,这一段称为奈河,清代顾炎武《山东考古录.辨奈河》记:"其水在蒿里山之左,有桥跨之,曰奈河桥,世传人死魂不得过,而曰奈河"。奈河一名的出现,与古代的泰山主人生死观念有关。《后汉书        乌桓传》:"如中国人死者,魂神归岱山也"。又《许曼传》:"自去少尝笃病,三年不愈,乃指泰山请命。"在东汉末年佛教传入后,其地狱观念就直接借用于泰山主生死观念。有的增

6、人在译经时就干脆把"地狱"译为"泰山"。例如三国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七:"闻泰山汤火之毒、酷裂之痛,饿鬼饥馑积本之劳,畜生屠剥割截之?quot;。此处的"泰山"就是"地狱"。《分别善恶所起经》:"四者死后,魂魄入泰山地狱中考治数千万毒,随所做受罪",更直接把泰山与地狱合二而一。《山东考古录。辩蒿里山》说"自晋陆机《泰山吟》始以梁父,蒿里并列,而后之言鬼者内之,遂令古昔帝王降禅之坛,一变而为阎王鬼伯之祠矣",顾氏指出泰山治鬼的这一流变是很正确的。          "奈河"二字是印度梵文"地狱"的译音。也就是说,"奈河"作为地

7、狱观念是受了印度佛教影响,但作为冥间之河,却属汉化佛教的创造。这一名称的最早出现,集中于唐代,敦煌文献书所存《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中,有描写目连阴间寻母,亲眼目睹地狱罪人在奈河上生离死别的骇人心魄场面。          行经数步,即至奈河之上,见无数罪人,脱衣挂在树上,大哭数声,欲过不过,回回惶惶,五五三三,抱头啼哭,目连问其事由之处:奈河之水西流急,碎石巉岩行路涩。衣裳脱挂树枝旁,被趋不交时向立。河畔问他点名字,胸前不觉沾衣湿。今日方知身死来,双双傍树长悲泣……        在大量的敦煌曲词、王梵志诗中,也多次写到过奈河

8、,唐张读《宣室志》卷四记载:董观的魂魄被亡僧灵习领入冥途,见到奈河的具体情景:          行十余里,至一水,广不数尺,流而西南。观问习,习曰:"此俗所谓奈河,其源出于地府"。观即视其水,皆血,而腥秽不可近,又见岸上有冠带襦数百,习曰:"此逝者之衣,由此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