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练案[3]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选择题1.(2018·鲁皖名校联考)汉代皇帝有“六尚”,“尚”是掌管意,“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五尚都只管理皇帝私人的衣服饮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其职权地位本不高,后来才愈用愈大。这反映出汉代( A )A.承继秦制,“国”与“家”同构B.制度创新,奠定三省六部制根基C.皇权至上,缺乏有效制约体制D.风尚变迁,影响到后世皇家生活[解析] “尚书”本是掌管汉代皇帝文书的,后来职权越来越大,这与秦代九卿中少府等官职类似,既是皇帝私臣,又是国家官员,体现了家国同构,故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三省体制奠定了三省六部制
2、的基础,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尚书权力的扩大不仅仅是一种风尚,而是政治变革,故D项错误。2.(2018·皖南八校联考)唐初三省制下本无“中书门下”一职,“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两省先於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才在置政事堂后设立中书门下以职。由此可知,“中书门下”的出现( D )A.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 B.奠定了唐代多相制基础C.破坏了三省决策的机制D.调和了中枢机构的矛盾[解析] 材料反映的“中书门下”设立的原因是中书省与门下省争论不断,与皇权加强无关,故A项错误;中书门下长官都是宰相,唐代实行多相制,但与材料中设立中书门下的原因无关
3、,故B项错误;从材料“故两省先於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可知,唐朝还是实行中书决策、门下审议机制,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在政事堂设立中书门下,是为了避免中书门下的争论分歧过多影响决策,故D项正确。3.(2018·安阳)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这一演变反映了宋代( A )A.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B.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削弱C.官员增多,行政效率提升D.多相设置,皇权遭遇威胁[解析] 根据材料“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
4、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可知,在宋代随着完整的相权不断被分割,专制皇权自然是得到了不断的加强,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不难推断,这里提及的是专制主义而非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官员增多的必然后果之一就是行政效率的降低而非提升,故C项错误;多相设置,完整的相权被分割,自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而非削弱,故D项错误。44.(2018·佛山)《汉书·武帝纪》记载: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材料反映武帝时期( A )A.地方郡国对察举孝廉不积极B.孝廉之人往往受到国家重用C.贤能之士成为国家栋梁之才D.
6、7.2%24.5%46.1%——据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的主要原因是( C )A.社会环境动荡不安B.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C.制度的变革和创新D.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 材料体现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从曹魏到东晋不断下降,隋唐到宋逐渐增加,唐宋时期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故A项错误;材料中现象的变化与当时政治制度直接相关,且租佃关系在宋朝不断发展,故B项错误;曹魏到东晋实现九品中正制造成寒门子弟所占比例不断下降,隋唐至宋朝实行科举制并不断发展影响其比例不断上升,故C项正确;曹魏至宋社会主流思想为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6.(2018·太原)唐代谏官,多由
7、门下省长官选取有学问、有气节的人充任,他们随从在宰相身旁,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讲的话,多由谏官来讲。这反映出唐代谏官制度( C )A.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B.改变了三省的运行机制C.有助于决策层沟通和谐D.有效限制君主独断专行[解析] 4“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讲的话,多由谏官来讲”这样做就避免了皇帝和丞相之间矛盾冲突,有利于决策层的和谐,故C项正确;唐朝属于君主专制,不是民主政治,故A项错误;唐朝依然实行三省六部制,谏官不参与政务执行,故B项错误;古代政治特点是君主专制,不可能避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