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楹联-我们选择这个课题原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页眉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 楹联历史悠久,深受人民喜爱。追根究源,是因为楹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绝”,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拼音文字无法比拟的、神奇而又有情趣的文学形式,也可以说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熔诗词、哲学、书法、政治、科技、思想、文化和社会民俗于一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这它不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有很深的哲学蕴含。有不少楹联哲理深刻,读了给人以理性启迪,使人顿悟,有许多富有哲理的楹联,充满了唯物辩证法的色彩,读之,用之,妙不可言。 我们完成这个课题的有利的条件: ①组员的积极努
2、力配合,通过不同的途径寻找丰富的资料;②老师的热心指导以及给予精神上的支持;③楹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 我们完成这个课题可能遇到的困难: ①我们初出茅庐,经验不足,怕难以与采访者友好沟通;②课内的学习任务过于繁重,时间难以做到合理安排;③同学间彼此还不太熟悉,还需要继续了解.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学习活动达到什么目的: 我们希望了解楹联,提高自身文学修养,培养我们对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加深对闽南文化的了解,做一名合格的泉州儿女;大家团结互助,扫平一切困难使研究充满乐趣,盖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做什么事,都有
3、一颗坚定不移的心.关于楹联 楹联是中国独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瑰宝。楹联作为一个独立文体,卓立在文学大家族之林,是极具生命力的。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楹联这一文学形式,经过一千多年,长盛不衰。楹联有三个发展高峰时期。北宋时期,宫廷楹联繁盛,官宦之家群起效仿,就连寻常百姓人家,每当春节期间,也都“....页脚.....页眉总把新桃换旧符”。及至有明一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亲颁《大明功令》,令百姓家家贴对联,楹联文化得到了空前的普及。至于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个帝王,都喜欢作对联,
4、影响了整个朝野。楹联之所用,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楹联和书法有机结合,使楹联发展达到极盛。楹联作品涉及的题材,内容十分广泛,其篇幅长短也很是自由。 总体上说来,楹联是篇幅最短的文学形式.因为它们像其他艺术作品一样,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社会历史面貌,表达出人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并给世人提供艺术美的享受;有些绝响千载的楹联佳品,已经成为国家的名贵文物和瑰宝,珍藏在我们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中。楹联对我们的用处yz20061091发表于2007-3-417:35:00 欣赏名联,创作楹联,不仅可以丰富知
5、识,陶冶情操,还可以使我们在欣赏和创作中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我们祖国悠远丰富的传统文化,从而提高我们的现实生活品味,丰富我们的文化修养,可以一代又一代地,永远不间断地去弘扬我们的文化修养,可以不间断地去弘扬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正是“家家和美享福寿,事事吉祥传子孙.阅读全文(24)
6、回复(0)
7、引用通告(0)
8、编估计碰到的困难yz20061091发表于2007-3-215:23:001.资料较难查.2.设有研究经验,少研究问题的方法~3.资料太杂太难选择4.在论文写作上,也少相应的技巧我们选择这个课
9、题的原因yz20061091发表于2007-3-215:20:001.有兴趣与爱好,并且对楹联的知识有一定掌握.2.贴近生活历史古迹较多,通过研究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化修养.3.资料较丰富,研究角度可多样化可行性强.....页脚.....页眉课题计划表(开题报告)yz20061091发表于2007-3-215:04:00我们的课题研究计划:1、从网络、书籍和名胜古迹等方面收集相关资料.2、将资料进行整理,然后筛选有用的信息.3、将筛选后的信息与组员进行讨论.4、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请老师指导.5、将研究成果向老
10、师汇报,请老师指点.6、及时上传研究资料。6、讨论并写好自我总结表和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总体规划 第一阶段:召开全体成员会议,对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有利和不利条件、研究的进程等进行研讨; 第二阶段:组员们对所需要的活动进行分析,初步确定分工; 第三阶段:组员按事前的分工情况,执行各自的任务; 第四阶段:对前面收集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准备结题报告; 第五阶段:收集素材,进行网页制作.课题研究总体进程1、2006.9.20召集组员开会,就所研究的课题进行讨论,并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组织分
11、工。2、2006.9.27就上次组员会制定的分工计划,组员分工进行资料查询。有的上图书馆查阅有关图书并进行摘录;有的上网查询相关网站,并就图片资料进行筛选整理。3、2006.10.13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进行讨论。各组员参观龙山寺,探访龙山寺楹联的情况。指导老师就此次活动进行相应的指导于和总结。....页脚.....页眉4、2006.11.2组员集合,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5、2006.11.27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