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961359
大小:972.3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15
《边缘独语张承志的寂寞与坚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文学评论137边缘独语:张承志的寂寞与坚守王百玲(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兰州730070)提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张承志在文坛似乎逐渐沉寂。事实上,张承志的作品尤其是散文,展示着他作为学者型作家的独特艺术魅力。他的自由精神、民族情怀、生态和谐意识以及诗人气质,都熔铸于其文化散文当中。这使得张承志虽然与大众文化疏离有别,但是,其清高坚守与精英化倾向也使得张承志在知识阶层得到了更多更深的认同与共鸣。关键词:张承志;文化散文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13)01-0137-0420世纪80年代的张承志在文坛享有很高的声誉,20世纪在散文中,张承
2、志一直拿鲁迅为精神偶像,从《荒芜英雄90年代后期以来,张承志似乎慢慢淡出了大众的视野。张承志路》《清洁的精神》到《鞍与笔》的散文集中,到处都是鲁迅的影的逐渐边缘化,并非仅仅因为消费文化和商品意识的冲击,从子。张承志有意识地追随鲁迅的文风,他的散文常常触及生命其早期创作就能找到与主流文学的差异。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本质,直面灵魂。他认为自己的文字就像刀子和子弹,面对的在分析其作品底蕴的基础上,探讨张承志独特的心路历程,以是整个需要反思和批判的历史与现实。在许多关于内蒙古草期找到他坚持创作的奥秘所在。原的回忆性散文中,他认同了鲁迅的野草意象,觉得自己和大一、知识分子的自由精神与批判立场草原上
3、的人们就是质朴的生命力顽强的野草。他放弃了悠游从文学史上看,张承志似乎不属于任何流派。在20世纪的学术殿堂,甘心一头扎入贫瘠的西海固,阔远的新疆腹地,让80年代文学流派纷繁热闹的境地里,他的小说有一点寻根意自己成为一介野草般苍凉的斗士。这种不合时宜也是背对现味,有一点哲理意识,但它们仍然是独特的,很难归类的。事实有社会体制的选择,在常人看来是怪异的,但也由此透露出张上,张承志早期的小说更像散文诗,字里行间都流淌着诗情。承志的独立与自由意识。在《北庄的雪景》《感激沙沟》《回民大概也因为张承志在从事历史考古专业工作时积淀了太多的的黄土高原》《离别西海固》中,我们看到了张承志的无悔与坚感慨与
4、触动,所以文学就成为其最好的抒情渠道。当张承志做韧,他似乎是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至少是能供他的身心栖关于民族史的研究时,他的足迹踏遍西北的辽阔大地,历史上息的实实在在的土地。少数民族的迁徙、战争、苦难等,给了他足够的心灵震撼与撞事实上,对于真正的知识分子来说,物质条件常常是次要击。也正因如此,张承志的小说很少匠人气,它们是率直的、淳的,最重要的是心灵与精神。为了寻找精神意义上的家园,他朴的,又是最真诚的。小说《黑骏马》如果是一首忧伤悲怆的蒙们宁可放弃优裕的生活环境,投身艰苦而孤独的探寻之路。张古长调,《绿夜》就是一首委婉悠长的小夜曲,而《北方的河》承志边走边看边思考,秉持着知识分子的
5、良知和对现实的热《大阪》等,则像是硬汉形象高仓健的写意画,与其说在寻找文情,发现并反思着历史与现实生活。在大量的北方地域文化散化之根,不如说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和生命之根。至于长篇文中,张承志都通过特殊的人物、景观和故事,展现着他的独立《金牧场》《心灵史》,除了强烈丰富的情感,更有着深广的文化与自由的思考。内涵和哲理意蕴。它们都没有定式,不过分讲究情节、结构,甚《高贵的精神》里,有着强烈的批判意识。他引用F.法农至连语言也或者是诗化的,或者是随笔化的。但那些作品都倾的话,说殖民地奴才喜欢偷窥主人的街区,他们的梦想就是拥泻着纯粹的青春气息,自由明朗,连隐含的忧伤也是有色彩的。有尽可能多的
6、物质。看看如今社会中的诸多不平与乖张之事,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张承志的散文创作远远超过不能不承认张承志的犀利与深刻。了小说,而且他明确表示,将不再写小说。他说,散文形式,也黑夜,在张承志的散文中具有象征意味。在《静夜功课》许要高出小说很多,就思想的传达而言。散文是无形式的文中,张承志独自徜徉于黑暗,追思缅怀鲁迅。作者的自我意识[1]学。的确,正因为散文的灵活和便捷,使张承志找到了更为与黑夜的感觉合而为一之后,便产生一种旷远和幽眇,这时的自由的文学体式,这样的抒写方式,与他独立敏感、善于思考的思维是敏捷的,体悟是深刻的。正由于这样的静夜反思,使得知识分子秉性刚好是合拍的。在20世
7、纪90年代前后的文坛,张承志常常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散文中展示出看重实践、关张承志的文化散文一度成为热门话题。无论是选材主题,还是注现实的现代知识分子风范。表达风格,张承志总显得特立独行。他作为知识分子的自由精张承志认为,学术本来应该是纯净而崇高的,但是,如今的神与批判立场也由此体现出来。所谓学术,沾染了太多世俗功利的灰尘。《为了暮年》中写到了138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自己最敬重的导师,成果卓著,但却宁愿言传身教看重实践而层民众的代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