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957275
大小:3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3-15
《合肥经济圈背景下的区域整合和发展对策及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页眉合肥经济圈背景下的区域整合和发展对策研究引言:经济圈是指以大城市为中心,通过与周边的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一体化发展的区域经济现象。由于经济圈内的各市的城镇化水平、资源、产业、人才等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各不尽相同,盲目的发展会产生不必要的浪费。可以通过把这些优势结合起来,进行经济圈的整合发展,则可以提高经济圈的整体优势和经济运行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实现整个经济圈经济发展的整体推进。合肥经济圈位于安徽省中部,是安徽省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同时也属于长三角区域,是推动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因此合肥经济圈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安徽全省的发展乃至中部地区崛起实现。在建设合肥经济
2、圈的时候,我们要通过整合合肥经济圈内的发展资源,加强区域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避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实现经济圈内各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合肥经济圈整合与发展存在的基础条件合肥经济圈是以合肥市(包括县级巢湖市及庐江县、六安市的舒城县,下同)为中心辐射四周,现阶段包括六安市,淮南市、滁州市(由于滁州市2013年12月刚加入合肥经济圈下文谈论较少)和桐城市,它们相互之间紧密联系,具有地缘上的接近关系,深厚的人文历史渊源,产业上的互补和丰富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基础条件,这些都为合肥经济圈的建立和将来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可行性与现实性。1.独特的地理位置关系合肥经济圈位于安徽省中部,是沟通
3、东部和西部发展的桥梁,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关键。合肥经济圈内各城市在地理上基本同属一个自然地理板块,相互之间紧密联系,山水相接,为经济圈提供了天然的地缘优势。各个城市距离中心城市合肥约100公里范围内。圈内借助合肥通往外围的七条一级公路,包括合淮、合六、合芜、合安、合马、合铜等,打造出一个“米子形”的公路交通路网,圈内还包括合武、合蚌、合宁等高铁和合九、淮南等铁路以及现有的或在建的现代交通网路,使经济圈内的交通更加便捷完善。2.资源禀赋差异上的互补....页脚...页眉合肥经济圈内各城市在资源禀赋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科技教育资源等方面都有各自优势,相互之间可以形
4、成互补共进的关系。相比其他城市,作为省会的合肥市拥有政治、经济、文化、科教等优势资源,能为周边各市提供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六安背靠大别山,具有丰富的山林资源、矿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淮南是大型的能源基地,为合肥经济圈的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滁州市和桐城市也有相关资源的共享。通过整合现有的资源,实现各市之间互利共赢、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最终提高整体的竞争力。3.深厚的人文历史渊源合肥经济圈内各城市均处江淮之间,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相通性和相融性。从历史渊源来看,合肥、淮南及六安等也曾在历史上曾多次归属于同一个行政区域管辖。由于同属于一个文化板块,各市的人文相通、民风
5、相近,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交流历史悠久,如合肥、淮南在汉朝时期时同属古淮南国,吴楚文化、淮河文化源远流长。深厚的人文基础和渊源的历史文化传统十分有利于合肥经济圈的自然融合,为经济圈整合与发展提供便利。4.互补性的产业基础合肥经济圈内各城市产业发展具有自己独特的特色,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产业发展的梯度性比较明显,具有产业整合发展的坚实基础。合肥市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以及科研金融等基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已初具规模,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橡胶等资本密集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已成为该市的主导产业,现代
6、产业体系较为完整;而六安市目前已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过渡阶段,在重化工、旅游等产业上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和基础条件;淮南市是我国重要的资源性城市,是安徽重要的煤炭、电力、重化工生产基地,主导产业包括煤炭采掘、煤化工以及设备制造产业;滁州市是合肥经济圈向东发展对接长三角的前沿节点城市,还是国家家电设计与制造特色产业基地、中国家电及装备制造基地,现已初步形成了以新材料、高效节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行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桐城市则以机械制造、印刷包装、建筑材料、橡胶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为主导产业。通过相关产业的整合与发展,能够更好的节约和利用资源,加快各自的产业快速发展,从
7、而带动经济圈的快速发展。合肥经济圈经过整合与发展后的基本状况自合肥经济圈建设与发展以来,城市间的整合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相互之间在社会经济发展上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呈现出沿着一条区域整合和一体化的轨迹发展。经济中心地位明显....页脚...页眉近年来,合肥经济圈内各城市特别是合肥市的经济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根据原《合肥经济圈2011-2015年发展纲要》,到2015年,将形成以合肥为核心,六安、巢湖、淮南、桐城为副中心的合肥经济圈城市轮廓,圈内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将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