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897536
大小:3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13
《新课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课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提高教学效率!下面我谈谈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准备策略:备课环节——科学合理、细致入微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我们花气力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2、。所以我认为要大力提倡和实施有效备课。设计一节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化学课,要有以下三点: (一)明确必修模块的功能,正确定位教学内容的深广度 在高中课程改革中,教师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新课程标准,尤其对于现行教材解读不准。要进行有效教学,化学教师在备课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课程意识,要站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系统的高度去审视必修课程模块。从课程设计来看,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因此必须强调其基础性;从必修模块自身的编排体系来看,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
3、理论知识为出发点,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而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因此,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 在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概念原理知识同以往的较大变化在于知识的深广度不同。由于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和选修构成,大部分课程内容必然设计为螺旋上升的两个阶段。同样,必修课程中物质性质知识的要求水平与传统的课程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化学教师在备课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学生在后续学习
4、中的必备基础、核心知识,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知识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即到位但不越位。切忌套用旧观念、旧习惯、旧模式进行“一步到位”式教学,以致于既增加学生负担,又浪费课时。 (二)关注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内容,分析学生学情 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影响他们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探明了这一点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因此,要提高必修模块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在
5、必须重视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知识,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所以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以及学习习惯。想方设法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与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如何。我校是一所普通农村中学,生源位于全区中等偏下。在进行必修1的教学前,我们先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发现相当多的学生初中化学基础非常薄弱,对诸如化学式、离子符号的正确书写,化合价的准确判断,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一些重要必备知识,掌握相当欠缺。显然这种学习现状,必然制约他们进一
6、步学习的热情与能力。所以在前两章的教学中,我对症下药地进行教学设计,穿插初高中知识衔接,对学生薄弱环节查遗补漏,打牢基础。事实表明,这种做法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必修模块的教材中,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类似的初、高中知识衔接,教师如果不了解这些衔接点,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的跳跃,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教师要熟悉初中新课程的知识体系,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不能随意的拓宽,要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知识。 (三)挖掘教材丰富的信息资源,深刻领会课程标准 为了改变“
7、脱离教材”和“淡化双基教学”的无效现象,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就做好准备,从细致入微的教学设计开始有效备课,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诚然,在新课程标准下,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教材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内容,是实行有效教学内容的核心和基础。教师只有深入的理解、研究和挖掘教材中所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好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让新教材真正成为有效的信息资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激励学生自我实现,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
8、素养。教师还要深刻领会、理解课程标准、课改精神,抓住核心内容进行整合教学,缓解教学时间压力。只有在这个前提下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很好的对课程内容、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并设计出相关的互动环节,使知识在课堂中有效生成、深化,让思维在教学中被激活、被丰富,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由于新课程在多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问题,这就需要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实践思考来解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