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866902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12
《家长如何让孩子经历完整的生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页眉.家长如何让孩子经历完整的生活页脚..页眉.家长如何让孩子经历完整的生活页脚..页眉.家长如何让孩子经历完整的生活页脚..页眉.朋友李女士这两天有说不尽的烦恼,儿子小岷的期中考试又考砸了。说起来还是老毛病,出错的地方不是字母的顺序弄颠倒了,就是把题抄错了,更可气的是,有一道题的正确答案是36,小岷的答案上只有3,那个6楞是跑到了上一行。看着儿子漏洞百出的试卷,李女士哭笑不得。于是,李女士请我去她家坐坐,“会诊”儿子“粗心“的顽疾。 走入小岷的房间,只见床上乱堆着窝成团的校服,桌上摊满了书籍、作业本,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哑铃、几片草稿纸,简直没有落脚的空地儿。李女士一把抓
2、过床上的衣服塞进洗衣机,儿子在身后急喊,“妈,里面有件衣服是没穿过的。”李女士一脸的无奈,“你看,一天到晚跟在他屁股后面收拾,一眨眼又乱了,连自己干净的、脏的衣服都分不清楚,真是拿他没办法。” 我没说话,却对小岷“粗心”的病因一目了然:他的粗心其实就是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生活细节迁移的结果。家长一方面能够容忍孩子在生活中的散漫,甘愿做孩子的生活保姆,另一方面却希望他改掉粗心大意、丢三落四的毛病,这怎么可能呢? 同样的情形在许多家庭中比比皆是。家长送孩子去一周的“吃苦夏令营”,却天天用汽车送孩子上学;家长希望孩子有责任感,体贴父母,却对孩子出门时不懂得捎带一袋垃圾熟视无睹;家长
3、老是抱怨孩子的作文写得枯燥无味,却在周六、周日把孩子关在房间里“苦读”……孩子的许多坏习惯其实就是家长在有意无意之间营造的生态环境“教养”的结果,怨不得别人。 劳动,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擦桌子、倒垃圾、收拾房间,在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中,孩子变得四肢健康,手眼协调;在劳动中,孩子感受责任与独立,变得心智活泼,开朗自信。在劳动中,孩子感受帮助别人的愉快,变得有同情心,懂得感恩。“我能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并能帮助别人”,这样的种子一旦在孩子幼稚的心灵中扎根,将来必会开花结果。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所做的长达20年的
4、跟踪调查研究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爱干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此外,离异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正是因为如此,在国外,当一个孩子开始蹒跚学步,父母就开始了对孩子的劳动启蒙。 美国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采取种种方法,让孩子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比如让孩子自己动手装配自行车,修理小家电,做简易木工,粉刷房间,到外边参加义务劳动等。即使是富有的家庭,也十分注重对孩子动手能力的训练。不管家庭经济情况如何,孩子12岁以后就得给庭院除草、给别人
5、送报纸,以换取零花钱。“要花钱,自己挣”,一些孩子还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收割机,秋天帮人扫落叶,冬天帮人家铲积雪等等。甚至在一些中学,还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才能毕业。 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的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在日本大学生中,勤工俭学非常普遍,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做家庭教师,陪护老人等,挣自己的学费。 在英国,不仅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自立能力,法律也有这样的要求。法律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定的义务,比如替全家人擦
6、皮鞋等等。 但是,在我们国家,劳动被放置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你如果不好好学习,就去扫大街。”“家里什么活也不要你干,什么事也不要你操心,只要你把学习搞好。”根据一项调查,各国小学生在家里每日做家务的时间: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英国0.6小时,法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而中国仅为0.2小时! 教育观念的进步、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并不意味着要把教育与生活绝对割裂开来。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成长的过程就是生活的历程。如果我们把所有孩子该经历的生活、该承担的责任都剥夺掉,把孩子的交友、休闲、运动、责任都修剪掉,只是把孩子放在一个玻璃瓶中去圈养,孩子的生活中只有学
7、习与作业,我们怎么期望孩子成为一个心智健康活泼的人?自私、冷漠、狭隘,不懂得感恩,不知道体谅别人,不能够承担责任,更不会宽容。。。。。。当我们批评我们的孩子时候,也许要回到生活中去反省。 “妈妈,我要自己洗脸。”“妈妈,我要自己穿衣服。”每个孩子都曾经非常渴望自己做事,渴望自己控制自己。“不行,你洗不干净。”“不用,只要你好好学习,别的不用你管”,如果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剥夺了孩子的这些渴望,孩子就成了什么也不愿做,什么也不会做的“残疾人”。 对于以朝夕相处的家庭生活为媒介的家庭教育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