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861927
大小:2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12
《一堂意外的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一堂意外的课在讲授《小石潭记》中“乃记之而去”的“记”的时候,因为参阅了许多资料,我把它讲解为“记录、写下”,结合文章意思翻译为“记下这里的景色便离开了”。这时,有学生举手发言一堂意外的课在讲授《小石潭记》中“乃记之而去”的“记”的时候,因为参阅了许多资料,我把它讲解为“记录、写下”,结合文章意思翻译为“记下这里的景色便离开了”。这时,有学生举手发言了,说我讲得不对,他的参考书上翻译的是“题字”。我看了他的《教材全解》,的确是这样翻译的,于是我表扬了他的细心,又问学生们:“你们认为哪一种解释更合理呢?
2、”大家众说纷纭,一时也难以绝断。我只有放下教学内容,与学生们一起探讨起这个问题来。我先提了一个问题,如果是翻译成“题字”,柳宗元用什么题的?有学生说,用刀刻在石壁上的。马上有学生反对,书上并没有说刻字,如果是刻字,应该有内容,像《核舟记》,什么“天启壬戌秋日”之类的话。又有学生发言,说柳宗元一介书生,刻字应该要费些时间,不可能像书上“乃记之而去”几个字带过。“那有没有可能刻在竹子上呢?”我问。大家一致反对,认为刻在竹子上不是柳宗元的作风,明明是来观赏风景的,怎么可能搞破坏。顺势,我问了一下,像他这样的
3、名人,不刻字留念一下,后人怎么知晓。像现在很多人去旅游胜地,总要刻“XX到此一游”让全世界知晓。学生们纷纷发言,反正他们去旅游不会丢这个脸。我接着讲:其实古人是比较爱留言的。像张继的《枫桥夜泊》,就是把诗写在旅店墙壁上的。更有崔颢写了《黄鹤楼》,李白为之搁笔,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题字的人那样多,只有精典的、书法佳的、大家公认的才能名垂青史,其余的都被历史的烟尘淹没了。学生们于是说柳宗元的字是用毛笔写的,应该是写在竹上的,大概也没有什么具体内容,有学生笑着说:“就是柳宗元到此一游。”我
4、也笑了,说,就算是到此一游,可能也是连字带号。大家更带劲了,有说“子厚到此一游”,有说“柳河东到此一游”,有说“柳柳州到此一游”的,正说得起劲,有学生又发问了:“他们出去游玩,还带笔啊?”我想了想,叫他们再读一遍文章,读的时候想一个问题,如果带笔,应该是由谁来带?课文读完,大家得出结论:带笔的就是崔氏二小生,曰恕已,曰奉壹,这二人明显是随从嘛。原文一个说“同游者”,另一个说是“隶而从者”。我没有发表看法。又问,既然是崔家的两个小子,为什么名字没有什么辈分呢?有生笑了:名字嘛,都是主人取的。像《红楼梦》
5、里,花家那个女孩宝玉取名为袭人,说“花气袭人知昼暖”。那书里许多名字都有寓意的。我问:那这两个人名有没有什么寓意呢?学生们目不转睛地看着我,我说:“我也不知道,不过大家可以把手机拿出来,百度一下。”很快,学生就发言了,说崔氏二小生不是随从。我让他念一念结果:崔恕己曾为朝廷四品官吏,因为参加王叔文集团政治活动同柳宗元一同被贬,牵连弟弟崔奉壹。二人被贬期间生活凄苦,但是自得其乐,颇有大师风范。可惜作品失传,不过苏轼曾称赞他们为“崔氏金笔先生”,可见他们的文化成就之高。 学生们还搜到,有人解释“同游者”
6、是同辈人,“隶而从者”是晚辈,崔氏二小生是柳宗元的外甥。“柳宗元是被贬到永州的,大小是个司马,出去游玩肯定有随从的。不过没有写进文章而已。你们再看看,文章中哪些语言透露了这点?”我慢慢地说。很快,有生说“伐竹取道”这句说明他们还有随从,用来开路的,也许就是当地人。“总之,柳宗元出去游玩工具是齐备的,连刀都有,何况笔呢?”我又说,“用现在的网络流行语,柳宗元他们一行人叫什么?”很多学生脱口而出:“驴友。”“是啊,柳宗元出去旅游连装备都带齐全了,所以能够全身而返,比起现在那些失踪的驴友,柳宗元可以说是经验
7、丰富,考虑周全。以后,你们出去游玩,一定要关注地质地貌,要保证自身安全,不要因为准备不充分而束手无策。”下课铃响了。我说:“这个字课本上没有明确解释,但通过大家的讨论,我认为解释为‘题字’是可以的。翻译,就是要文从字顺,只要讲得通,都是正确的。”反思:这堂课非常意外,打乱了我正常的教学设计。不过,我和学生们都收获颇丰,下课了还有学生在讨论柳宗元是否有随从等问题。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备课还非常不充分,许多地方没有考虑周全。比如柳宗元被贬的原因和经过没有探索,文章中出现的几个人没有了解。应该认真把《永州八记》
8、通读研究一遍,才能更好地理解柳宗元写此文的心理。虽然课上也许用不上,但备课就要备细,才能很好地处理突发状况。还是老话说得好,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学生有求异思维是相当好的,就要肯定这种怀疑态度。只有讨论,才能更加明白,记忆才会更加深刻。记得“青春语文”的领君人物、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君老师在上《变色龙》时,讲授对象是太行山深处的农村中学,在讨论奥楚蔑洛夫的形象时,学生们都说是“老奸巨猾”,王老师不赞同。她认为:“这个奥楚蔑洛夫,只能勉强说他有点儿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