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春:曲名同一音符异

王美春:曲名同一音符异

ID:34783000

大小:69.6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10

王美春:曲名同一音符异_第1页
王美春:曲名同一音符异_第2页
王美春:曲名同一音符异_第3页
资源描述:

《王美春:曲名同一音符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曲名同一音符异──李端《鸣筝》、柳中庸《听筝》与白居易《夜筝》比较谈王美春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李端《鸣筝》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柳中庸《听筝》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白居易《夜筝》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即今人所谓"古筝",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唐诗中有不少是写听筝的,李端的《鸣筝》(诗题一作《听筝》)、柳中庸的《听筝》与白居易的《夜筝》便是其中的佳构。这

2、三首诗,题材相同,但其内容与写法有别。李端的《鸣筝》,其着眼点不在描写弹者的技艺,也不在再现乐曲的旋律与效果,而是以摹写弹筝者的神态见其爱意。此诗虽仅四句二十字,却极其自然地将地点、人物、事件等交代了出来。地点,在"玉房前"。人物,当是一位妙龄女子及其意中人:前者是从"素手"二字获取的信息,《古诗十九首》之二(依《文选》排列次序,下同)有"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之十有"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皆用"素手"状写妙龄女子洁白的手;后者是以"周郎"借指。事件则是妙龄女子借弹筝向其意中人传情、探情。"周郎",即三国时吴将周瑜。史载,周瑜精通音乐,听人奏曲有误,

3、即便喝醉酒也分辨得出,必回头看一下,故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谣①。此诗中的"周郎"借指弹筝女的意中人。这里,诗人以弹筝女故意将曲子演奏有误之神态,写此女向其意中人巧妙传递心中的爱意,并试探意中人的心意,用事巧妙自然,不着痕迹,如同己出,别有一番韵致。与其说这是一首写"鸣筝"的音乐诗,还不如说是一首借"鸣筝"而抒写妙龄女爱情的情诗。其格调是轻快的,全无汉代侯瑾《筝赋》所说的筝声给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之感,这也是此诗与柳中庸的《听筝》不同之处。柳中庸的《听筝》,则从听筝者的角度着墨,重在抒写其听筝之感受。开篇两句,点题,总起。其中,"抽弦促柱"四

4、字,点出弹筝者特殊动作,弹者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全诗直接写弹筝者动作的仅此四字。"听秦筝"三字,点破题旨。"无限秦人悲怨声",紧承"听秦筝",概括地写听筝的感受,为全诗定下了"悲怨"的抒情基调。"无限"二字,极言"悲怨"之深。接下去数句,从不同的层面具体地写听筝的感受,紧扣"悲怨"下笔。"似逐"两句,写筝声似柳条拂着春风,依依惜别,杜鹃对着落花,啁啁啼血。这两句并非表现筝乐的内容,而是摹写筝乐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换言之,也就是抒写诗人听筝的感受。诗人借助了两个新颖贴切的比喻,一个着眼于以形喻筝声,另一个则兼以形喻筝声与以声(

5、杜鹃之啼声)喻筝声,将无形的筝声--"悲怨声"化为有形的可视之物,给人身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谁家"两句,进一步抒写听筝的感受。这里,连用两问,且寓答于问,以两个独特的情景写筝乐给人的艺术感受。一个情景是:漫漫长夜,有人在灯下独自对着身影发愁。此处,诗人并未点明是谁在灯下独自对着身影发愁,也未明言是为何而发愁,这就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你可以想象,是慈母在灯下为游子何日能归而独自对着身影发愁;也可以想象,是某个独身之人在刚送别远行的友人后在灯下为对方的安危而对影发愁;还可以想象,是乐手在灯下为知音难觅而对影发愁……而无论是谁在灯下对影发愁,也无论是为何

6、而发愁,此"愁"都显得真切动人,因为有"独夜"与"灯影"的映衬,如此着墨,也就使筝声给人的艺术感受加深了一层。另一个情景是:少妇独自在空楼对着一轮明月思念其远行的丈夫。空楼对月怀远,这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往往是少妇思念远行的丈夫(情人)的特定情境。三国魏时的诗人曹植《七哀诗》有"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客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之诗句,相传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也有"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之词句,便都是写少妇空楼对月怀远的。此诗中的"何处空楼思月明"也当不例外。以此情景写筝声给

7、人的艺术感受,也就使之较前又加深了一层。诗的最后两句,将诗人的离情别恨与"悲怨"的筝声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映衬,并著上"更入几重"四字,突出了其离情别恨,写足了诗人听筝的艺术感受。此诗写筝声,未用一个象声词,但借助于比喻、联想等法,具体描绘筝之"悲怨声"带给听筝者的种种形象,并层层推进,使听筝的艺术感受与诗人的离情别恨相互映衬,将筝乐化为具体可感之物,也将诗人的离情别恨抒写得淋漓尽致,堪称咏筝诗中的佳作。白居易的《夜筝》,既不同于李端的《鸣筝》,也有别于柳中庸的《听筝》。此诗虽说也抒写了听筝者的情感,但这并非李端《鸣筝》中那妙龄女子的爱情,而是"别有深情"(

8、内涵更为丰富,其情具有不确定性),在写法上也不像李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