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判决书引经据典思考

法院判决书引经据典思考

ID:34779401

大小:65.18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10

法院判决书引经据典思考_第1页
法院判决书引经据典思考_第2页
法院判决书引经据典思考_第3页
法院判决书引经据典思考_第4页
法院判决书引经据典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法院判决书引经据典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法院判决书引经据典思考【摘要】一份优秀的判决书能以其充分的判决理由及依据、缜密的逻辑思考极大的增强司法公信力,将我国司法判决适度融入中国伦理因素,或将对中国法治建设有所裨益。本文试图结合中国文化传统评析这一现象,并对我国法治建设提出几点思考。【关键词】判决书;法治;中国文化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民众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国人厌诉、惧诉的法律情结。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甚至于父母子女也时有因为房产、遗嘱等问题在法庭上一较高下,这与中国文化中亲邻睦友,父慈子孝的文化思想相去甚远。近来,东城法院和丰台法院的法官有感而发在案件判决书中引用了《孝经》、古诗

2、词等传统经典,在判决内容中增添了少许伦理和道德规劝之词。对两地法院这一做法,赞许有之,贬亦不乏,本文仅就此问题做以下探讨。1.判决书的“经典”情结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一大批古代经典之作代代相传,上至社会高层,下至黎民百姓,都深受影响,这些经典显示着中华文明独有的道德体系和伦理观念,经过历史长河的积淀和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为往圣继绝学”的努力,这就使得这些经典著作及其内含的思想精髓,即便遭受外来文化或是社会变动的重大影响,也仍然在中华大地上代代传承,深入人心。纵观中华法系历史,历代官吏判决案件,在判决书的判词中抒情说理,引经据典的做法俯拾皆是,如宋代吴革

3、一起房产纠纷案中写道:“楚人亡功,楚人得之,何忍迫之出外,而使一老二孤无所归呼!”清于成龙在冯婉姑之案判词开篇写道:“关雎有好求之什,周礼重嫁娶之义。”这显然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法律传统,西方国家判决强调有充分的法律依据,以道德代替法律判案不能接受,法官判决书中法律论证充分,逻辑严谨。英美法系国家法官虽然在遇到个案显示正义时可创造法律,但这也显然不同于古代我国裁判官无造法权却时而直接弃法依德的审判方式。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司法系统有了从新发展的契机,尤其是文革过后的改革开放之后,法律的重要性凸显,法院判案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判决书有了严格的规范形式,判决理由讲究充分

4、、清楚的阐明法律依据,道德评述不再是判决书的要求。我国法院现今判决书的体系、内容、语言已和古代判决书有了极大的不同,然而对社会产生效力的判决也必然受到社会中法律文化和观念的影响。“传统文化以刑为本的法律观、无讼思想、身份观念、登记思想和权利意识,哪一种不见于今天的社会?虽然,这些东西不符合历史进程,在现代社会中没有“合法”地位,但它的存在是真实的,不容否认的。”[1]法律继承性蕴含的文化必然触动着我们本土法官的神经,判决书中引入经典的现象可以说是势之必然,当然,若因此将判决书中引入传统经典的做法视为封建腐朽,一味弃之如敝履,也值得商榷。2.自由裁量权培根落马后写下的忏悔

5、之词:“一次不公正的审判比数次违法行为为祸更烈,因为,违法行为仅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却污染了水源”。法院是司法公正的源头,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在现代法治之下也就当然属于严加防范之列。但是,若严密的法网将法官的鼻孔限制的不能呼吸,那一份合乎情理的经审判法官缜密分析和思考的判决有何而来呢?法律也不可能将案件的审判理由也一字字的规定下来,判决文书的格式要有严格的要求,但是判决理由应当留给法官一定的发挥的空间。目前,我国司法独立倡导法院独立,因而在谈及自由裁量权的运用主体实际上的对象是指各级人民法院。但即便如此,各级法院在讨论案件时,还是要更多尊重主审法官的意见。法治的内涵要

6、求案件的判决理由当然要有充分的法律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要有坚实的法理基础。道德规劝以及“引经据典”所阐述的情理内容要不要写进判决这应是留给法官自我判断的空间,这不是要给法官留下一个恣意妄为的权力,而是给我们的法官留下一个经验判断的空间:“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法官们在长期积累的案件审理经验中,将中国传统“经典”中体现的文化精神,融入判决,融入法律逻辑推理之中,这是法官自由裁量权限内的考量。对法官在判决理由阐述上的自由过分干涉,有违司法公正,也难免让我们的判决过于僵硬。当然,道德判断不能取代法律判断,引经据典也是为了更好的增强判决的说服力,不是为了显示法官写

7、作能力的刻意“出彩”,法官在拟定的判决书要有充分的法律论证和逻辑判断,就我国目前的判决书来看,判决书中的法律理由部分尚且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法官在判案中“引经据典”要结合具体案件,适可而止,防止过犹不及,毕竟判决最终能否得到当事人的遵守更多凭借的是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伸张,而不仅仅是靠一纸判决的说服。3.法治之路法官判决“引经据典”是我国司法不断改革背景下的“个案”,我国曾是一个以儒家文化长时间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现在又以马克思主义为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而如今我们的法治建设又深受西方法治文明的影响,我国的司法改革在这种纷繁复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