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775946
大小:63.6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10
《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1.该项目建立在社会认同基础概念研究,社会认同和归属感相关性的基础研究之下,探索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工的社会认知与归属感问题,积极关注城镇化和农民问题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影响2.社会认同和归属感为研究视角,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中农民工为研究被试,探索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与归属感问题,与更广泛的研究问题相结合,不断扩展,为国家的城镇化建设提供合理的建议。3、国内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及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分析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与
2、归属感问题及影响因素,为社会认同与归属感的研究提供新视角。社会认同的英文是socialidentity。Identity的原意是指身份,在汉语中,身份一词泛指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资历,溯其源,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省事篇》云:“吾自南及北,未尝一言与时人论身份也。”但在社会认同理论中,identity一词的意义却与此不同。Identity的动词为identi-fy;identify有两重意义。其首义为鉴别、辨认,也就是把某人或某物在众多人或物中辨认出来。社会认同论采纳了这个词义,把identi
3、ty定义为可以将个人与他人分辨开来的个人和社会特征社会认同理论由Tajfel于1986年提出,为解释群体行为提供了新的思路。它认为社会认同是一个人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影响到他们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在塔弗尔开启了社会认同研究新思维的三十多年来,先后在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得到充分重视和大量研究。它的提出促进了社会心理学在相关领域的发展,为群体心理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对社会认同理论的历史做一简单回顾,再对其研究成果和面临问题探索的基础上对它进行评价和展望归属感亦称隶属感是个体对自
4、己有所隶属的一种心理体验,强调个体的自我感知,是个体被接纳和认同而产生的感觉。归属感可以简单理解为归于或属于某种事物所产生的情感隶属于社会文化心理范畴不易感知却客观地存在并影响着人的行为表现。归属感是外界环境作用于人而产生的一种内部主观意识,这种作用结果又进一步影响着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归属感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有所阐述。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其中社交
5、需求又可称为归属与爱的需求。归属感不仅仅是个体身份的机械归属,而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当个体归属于某个群体后,参与群体活动过程产生的社交欲望和对爱的需求才是本质需要。社交欲望指个体以一定的身份参与群体活动,在活动中和其他成员保持联系,形成合作关系,自由平等对话并可以对群体中的事务发表自己的意见,推动群体进步,也能听取群体内部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获得自身的提高。社交需要同个体的生活经历性格所在区域,民族传统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有关系。爱的需要,指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期望在群体中获得友谊相互
6、信任、相互理解、相互给予的一种需求不是单纯的攫取利益而是能在获得帮助和关爱的同时也积极付出并且为付出而感到快乐的一种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第四层需要———尊重的需要和第五层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以归属感的需要为前提的。个体只有在具有归属感的前提下才会要求尊重和自我实现。个体首先有了自我归属才可能获得自我尊重,对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言行产生认同。有了群体归属感,获取他人的尊重才有意义,自我实现所获得的心理满足也更强烈在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形成了不同的归属感,包括国家归属感、城市归属感、
7、群体归属感。群体归属感又可细分为教育领域的学校归属感、班级归属感,组织行为学领域里的组织归属感,管理学领域的企业归属感,社会学领域的社区归属感、群类归属感、家庭归属感等。当前,归属感的缺失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国家而言,归属感的缺失造成爱国主义的沦丧;对城市而言,归属感缺失造成市民主人翁精神的衰退;对企业而言,归属感缺失造成员工消极工作,漠视群体利益人员流动频繁,不利企业发展。就个体而言则表现在:社会性交往较少,社交范围小,缺少朋友生活模式单一生活内容单调,个人爱好少;学习能力不强,不注重个
8、人发展;漠视群体观念,对社会问题不关心;时常感到孤独、无助,极易引发心理问题,产生抑郁情绪。这些个体如果得不到社会关心和帮助,长此以往极有可能因心理障碍而引发过激行为,对个体身心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影响社会。由于归属感的产生是人的先天需求和生活环境共同作用产生的是可以通过某些措施培养的,也可以在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下产生变化。所以,在了解了归属感的基础上找出针对性的方法制定可行的措施,培养、增强归属感将成为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要工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