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772825
大小:48.75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10
《文学书单:特殊年代走上文学之路的另类阅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文学书单:特殊年代走上文学之路的另类阅读搜狐文化讯(实习记者马捷)“偶然性——这就如同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随着光阴的流逝,我们最终还是了解了我们自己的命运”(摘自《英国旗》)近日,由《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我们的文学书单”邀请到了三位因“命运使然”而与文学结下深缘的学者——翻译家余泽民、《中国读书报》编辑康慨、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理事孙越,他们以不同身份在同一时间相聚北京大学医学部逸夫楼,展开了一场跨越政治、跨越专业、跨越文字的谈话。三位聚首畅谈幼时文学对他们的改变,共同追忆在“特殊”年代行走于“文学”之路的坎坷经历。此次活动吸引众多学生及文学爱好者亲临现场,与三位主讲嘉宾在文学领域间展开
2、对话。三位嘉宾更是通过连连妙语博得全场笑声不断,在欢声笑语中与大家罗列那些年他们的“文学书单”,解读阅读小说的奥秘。从左至右:康慨、孙越、余泽民余泽民寄语北医学子:不要光读医书身兼“作家、翻译家”双重身份的余泽民,早年求学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后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攻读硕士学位,从事艺术心理学研究。这两所看似与“文学”没有关联的院校却在早年带领他进入文学的殿堂。活动当天以校友身份出席的他,更是回忆了在北大医学部的点滴,流露出文学深层下更多的温情。余泽民称北大医学部的团委令他本“三点一线”的大学生活又多了“一点”,“因为团委不熄灯!”余泽民笑言正因为这个福利,才让他驻足团委从而有了
3、更多的阅读空间。回忆起那段北医时光,余泽民讲了他在团委曾与同学通宵聊《梵高转》的故事“一直聊到天亮,一出门就看见刚下的还没有被破坏的雪。”而这第一次在北医与同学聊文学的经历成为他回忆中的一生所藏,让他终身难忘。而后他进入中国音乐学院从事艺术心理学研究也与北医有着深刻的联系,“那时小学期,教授给了我两个题目,一个是司法鉴定,看犯罪,另一个是研究十四位性变态”笑称当时还没谈过对象的他“接触这个感觉很有意思”,话音一落引发了全场爆笑。“每一个性变态都有一个故事,稀奇古怪的,感觉天天在看小说。”正是这段小学期的经历,让他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报考了音乐学院,攻读艺术心理学硕士学位。余泽民在活
4、动中,还分享了一段他在中日友好医院实习的经历,“当时有一个病人去世,我被安排去与家属沟通,当时一夜未眠一直在想这么大的事怎么去和家属沟通。”初入社会,余泽民还满是稚气,“第二天一见家属,话未出自己先哭了,家属到安慰我说谢谢医生,我们知道你们尽力了”本一件充满悲伤的往事现如今回想起来却让余泽民笑言“那一次感觉自己不太适合干这行,感觉还是希望和文学接近。”余泽民认为大学是读书的时代,大学生应该利用更多的时间去阅读,余泽民担忧地说“现如今文学越来越小众”并寄语北医校友,不要只读医学方面的书籍。孙越:文学是一种宗教坐在嘉宾席中间的孙越,白衣皮鞋,这身“正经”的行头被主持人调侃“别看他现场穿衣服很
5、儒雅,其实当年在欧洲也卖过衣服,开过超市。”在“特殊年代”学习俄语的孙越,当年也有过一段坎坷的经历。“当初不慎被军校挑选,需要俄语作为武器,但特殊时期国家禁止俄语,那时完全不知道怎么学俄语,最后我们买通电教老师,偷听国际频道,才学习到真正俄语。”。当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孙越被分配到小兴安岭当侦察兵,而这段孤寂的生活让孙越了解并热爱上了俄国文学。“毕业时老师送了一本《俄国文学选读》,让我阅读并逐字翻译,之后我便在寂寞的山上读这一本书,一边阅读一边翻译,一读就是十年。”回忆起在小兴安岭的时光孙越很欣慰地说“那是唯一有意义的阅读。”十年一本书的阅读成果就是《俄国文学选读》的中译本——孙越把这本陪伴
6、了自己十年的俄罗斯文学读本翻译成中文,但翻译完成的时候,却遇到了出版问题。“一九八四年的俄国文学不受欢迎,出版社要求放弃,当时真的很残酷,一直从八四年拖到八六年,最后我、译者和校对者出钱把稿费买下,出版社才答应出版,这算是一段磨练的过程。”之后的孙越成为了旅俄作家,一路游走俄国、乌克兰,在当地做老师,讲俄国文学,“我要走书中的地方,与书中内容交流,贯通灵气,这一走便是十几年。”在孙越眼中,文学于他而言就是一种宗教,他说,虽然当下“没有阅读也可以活着,在现代买和卖成为世界的唯一,没有宗教没有阅读。”对俄国文学有着深度研究的孙越对俄国本土文学的前景并不乐观。孙越表示,“现代翻译作品要慎重选择
7、,五十年代的可以放心。”活动现场,孙越透露自己目前已经很少做翻译,主要将精力放在创作上,研究东北亚格局和中国领土问题。“现在的俄、乌问题也同样反映了美国、中国的发展问题,目前市场上关于普京的专记都是谎言,我现在开始写普京传,要从普京私生活开始写起。”康慨的另类阅读作为《中国读书报》编辑康慨,活动一开场主持人就开玩笑说他是三位嘉宾中唯一有稳定工作的人,而“昼伏夜出是他的作息”。谈到自己的“文学书单”,康慨则从自称的“孤独的童年”讲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