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762997
大小:64.63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10
《小练笔成就大文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练笔成就大文章——浅谈小练笔在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义乌市王宅小学王薇【内容摘要】有专家指出:“就文取材的‘小练笔’,是读写结合最有效的载体。阅读教学中的课内小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阅读课教学中的小练笔是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如果充分挖掘课文中可供练笔的训练点,可以培养学生习作兴趣,可以减缓教师作文教学的坡度。总之,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正确适宜地进行小练笔,定能服务于写作。让更多的孩子爱上写作,热衷于写作,提高写作水平。【关键词】小练笔阅读教学策略服务写作三年级是由写话到写作
2、的转换时期,孩子们也是初次接触到写作。很多孩子都怕写作文,不知道要写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写,无从下手。一听说要写作文了,有的就皱起眉头,有的则唉声叹气,一个个尽是苦不堪言的模样。孩子长时间不能从作文中产生满足与成就感,得到的尽是失败的消极体验。长此以往,这种体验会由于作文的失败而越发严重,以至于对写作能力丧失了信心,形成了严重的自卑感,一见作文就害怕,形成恶性循环。也就造成了学生面对作文“避而远之”的心理。“听”、“说”、“读”、“写”在语文教学中是密不可分的,而“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读似吸收万物之精华
3、,写如倾吐内心无限之感慨,读对于写而言是影响和制约,而写又反过来促进了读。就文取材的“小练笔”,是读写结合最有效的载体。小练笔,顾名思义就是篇幅短小,不必成篇。可以是几句话,可以是一个片段亦或是一篇短文。小练笔这种作文形式,不要求有严密的结构,完整的情节,重在抓住文中的一个片断、一种手法、一种现象、一点感受等写下来即可。这样,学生的写作热情得到激发,并且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让学生写之有物,又言之有味;既不费时,负担也不重,还便于老师的指导,能很好地服务于写作。眼下,读写结合已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
4、段,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因此,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小练笔”已跻身于阅读教学的课堂已成为必然,它打开了学生手脑并用,听说读写全面铺开的局面,在语文教学中铺开了一番新天地。然而,一新事物的出现总避免不了风靡的现象。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也不能幸免于难。在教学过程中也可看到强加硬塞的场面。“小练笔”走入了误区甚至导致教学失败的例子为数不少。因此,要淋漓尽致地发挥“小练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扎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能一拥而上,别想一步登天,要循序渐进。我认为就文取材的“小练笔”,要以文本为重要依托,在阅读教
5、学中善于挖掘和拓展文本资源,适时、适量地进行训练。既让学生喜欢这种形式,又能提高训练效率,让“小练笔”这种形式发挥最大的有效度。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小练笔”的一些策略。一、熠熠生辉的经典,仿之有效朱熹云:“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也曾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我们教科书中的文章大多是经过字斟句酌,百炼成钢的经典之作。这些文章或用词独到,或句式精美,或结构精巧,或布局典范,
6、或表现手法独特。在教学时,我们若能紧紧把握文本资源,抓住契合有效的时机,适时、适量地进行经典句、段、篇、立意等方面的模仿、迁移,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基本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之法。1、仿经典句式,学遣词造句众多优秀的经典之作,无不存在着诸多的经典句式。对于刚着手写作的中段学生而言,仿写这些经典句式无不是最好的选择。在学习第五册《秋天的雨》一文时,品读完“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伞,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两句话既展现了秋天美好的独特的景色,又展
7、示了作者的童味十足,并给人以韵律的美感。此时让学生就这一句式进行仿写,那是再恰当不过了。又如在学习《珍珠泉》一文时,我让学生体会珍珠泉的美,说说最喜欢文中描写的哪一处。很多同学都提到了珍珠泉冒出的泡泡。问其缘由都谈到了“一嘟噜一嘟噜”“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孩子们说了体会之后也感受到了拟人句的魅力,于是我抓准时机,就此做拟人句的小练笔,让孩子们用拟人句为身边的事物增添活力。经典句式的迁移练习不但可以实现对课文经典语句的有效吸收,还使学生在模仿中生成自己独特的
8、语言风格,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成功的喜悦,提升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2、在精美的语段中精巧构思在许多经典的文章中都会有一些耳熟能详的片段,脍炙人口。而它们之所以能如此深入人心也在于语句的精美,构思的巧妙。叶圣陶先生的《荷花》,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学习荷花形状时,出示“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