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761770
大小:52.71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10
《家庭教育是孩子12岁之前的事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家庭教育是孩子12岁之前的事情智力在早教阶段已经铸就,品行在幼教阶段扎下跟,习惯在学龄期养成。人生发展的三大行为——智力、品性、习惯,足以成就一生的。这样孩子从12岁到20岁期间,磨练、求知、社会化那是他们可以应对了的事情。 7岁前的智力发展 虽然这个阶段是人生的起步,却是一生的基础。但正如古语说的,此时打下什么基础就代表今后的成就,正如3岁看大,7岁看老,到12岁基本是敲定将来了。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孩子3岁和7岁的时候,是成长发育的两个重要关节点。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人生的头三年胜过以
2、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3岁直到死亡的总和。”0~2岁:脑细胞快速增殖期,刚出生的孩子脑重量为成人的25%。2~4岁:脑重量达到成人的80%。4~7岁:脑重量达到成人的90%。 由以上发展阶段可以看出,聪明孩子的最佳培养时间集中在0~7岁,除了必要的智力训练及刺激外,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孩子充分的必要的大脑营养物质。 从智力上来说,智力的最基本因素和基础在3岁前确定了。而我们学习的效果大部分因素取决于智力的高低,虽然有人生成功情商占70%之说,那只是说社会化造成的结果,也是父母在12岁前对孩子综合素养的培养结果
3、。 经过3岁之前的发育,孩子已经具备了学习的良好身体基础,在3~7岁这段时间,是孩子品性发展的关键期,他已经拥有相当的逻辑分析、归纳和综合能力了。这段时间,孩子的记忆力也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能够根据自己的记忆来判断事物了。此时,孩子的性格和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处于逐步形成阶段,很容易被外力塑造。 所以,父母要趁着孩子3岁和7岁的大好时机抓紧教育孩子,等机会过去之后再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了。 在此阶段无作为,孩子就在天然中自发自省,这是在30年前的养育行为,那时孩子一大堆,精力有限,期望有限。天然粗放是该
4、阶段的特点,自己从中走过,天然的是最幸福的。 原来吃粗粮,现在吃细粮。这是孩子教育最贴切的比喻,从营养上说,前者更有益健康,从育人的角度说,后者更有科学性,如果把自然的养分增补进去会更合理。 现在早教已经深入到胚胎前期,准备更合理的条件和环境,因为我们具备了这个能力和条件。当今智力开发只是有笼统的概念,但缺乏系统理论、方法、标准,育人是最因地制宜的教育。但不管如何都是有客观、科学的步骤、方法。比如说:关键期教育,时间都接近,规律都可循。就是没有权威的教案,同时父母更缺乏应有的素质。 再说幼教,因为7岁前
5、,是孩子的发育期,也就是说一生的基础就在于此,往后的阶段是更好的成为一个人的过程。这段时期包括良好习惯的确立、道德基础的养成、智力的发展、心性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交往的初步养成、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等。 7岁前的教育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但父母素养和能力却是不敢恭维的事。 7~12小学阶段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人生什么阶段最重要?有人说高中重要,有人说大学重要,其实我认为小学阶段最重要,这是人生的第一步,如果基础不够好,出事只是早晚的事。小学的时候,如果从一开始就形成良性的循环,养成好习惯,发展
6、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反之亦然。习惯都是小时候养成的,这时候如果有点小毛病,及时纠正付出的代价最小。 小学阶段,在生活中培养孩子勤劳、善良、尊师敬长、友爱同学,在做人上培养孩子真心、真诚。一旦在孩童时期养成了这些良好的品德,就如同天性一样成为自然习惯,并以此获益终身。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小学生阶段是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 幼儿阶段与儿童阶段都是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但是,幼儿阶段只是让儿童有了各种习惯的意识,而真正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还应该是在小学阶段,使之真正形成稳定的行
7、为习惯。 小学阶段的儿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关鸿羽教授在《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中这样说到:“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就像一包熔化了的铁水,它可以浇铸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但等孩子长大了,就像冷却了的铁水变成一块铁砣子,再改变就困难了。”他这种形象的方式揭示了这一时期儿童具有的特殊特性:可塑性。 所以这时候的孩子很好训练,也很容易奏效。小学阶段是千万不可错过的好机会。 小学教育为人的一生奠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那些幼小的心灵,都应该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慎重心态,这越来越为世界各发达国家所认同,为越来越多的人日益达成共
8、识。 小学教育不在分数高低,而在于学习习惯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是基础,良好的学风是关键,选择一个上乘的学校是父母必须要考虑的内容。 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作为后天教育的开端与归属,在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阻碍学生发展的有多方面,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才是上策。一个心理健康的家长要把孩子看成是独立的人,尽可能地帮助孩子成长。成长主要是孩子的事而不是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