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把握思路微观品读语言

宏观把握思路微观品读语言

ID:34760905

大小:68.13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10

宏观把握思路微观品读语言_第1页
宏观把握思路微观品读语言_第2页
宏观把握思路微观品读语言_第3页
宏观把握思路微观品读语言_第4页
宏观把握思路微观品读语言_第5页
资源描述:

《宏观把握思路微观品读语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宏观把握思路,微观品读语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收录了曹文轩的“摄影散文”《前方》。江苏不少高中语文老师都教过,笔者也与同事们一起讨论、教读过。实际生活中,老师们对待本文有这么几种态度:其一,看图说话,小学生就会的作文形式,高中生了,不必多讲;其二,讲这类文章对应试没有什么益处,把词语讲一讲就行了;其三,文章太深奥、太玄虚,讲了学生也不懂,不如不讲;还有,现在讲究整体感知,不纠缠细枝末节,了解个大致思路就行了……以上具有代表性的看法确有偏颇。其实,这篇文章是很有意味的,值得我们老师细细研究,深入思考。先别谈怎么讲课,教师首先得理解得深一点,透一点,活一点。至于怎么向学生讲解,那是其

2、次才需要考虑的问题。所以,笔者一直认为,高中语文“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得多。现在有些老师赶时髦似地翻新花样地教,似乎轰轰烈烈、精彩纷呈,其实是外强中干、虚有其表,对于“教什么”这个第一要着却忽略了,这是一个十分错误的潮流。笔者没听说过鲁迅、叶圣陶、朱自清、夏丏尊、吕叔湘……刻意渲染、标榜“怎么教”,玩弄什么新名词,倒是这些一代宗师“教什么”的佳话流传永久。陶行知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也侧重于“教学内容”“学习目的”而非教学技巧。国学大师陈寅恪关于“教什么”的原则颇值得今人崇仰:“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侧重内容,优质高效,不图虚名,真

3、做学问。诚然,笔者并非完全否定教学技巧,而是认为应在完全吃透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讲究技巧,不能本末倒置。教读《前方》,从总体上看,首先应了解何为“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由照片和文字构成的。这种文体兼具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优势,照片具有视觉性、直观性、瞬间画面的逼真再现性等特点,散文具有运用语言来描摹对象、表情达意的自由度。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制约,联想翩翩,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画面与文字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这种文体兼有直观性和自由度两大优势。据此引导学生审读教材上的照片,应着眼于照片的整体特征和人物的细节特征,品味出其中蕴含的丰富内容——一辆斑驳的汽车,塞了满满

4、一车的人;几双凝望前方的眼睛,眼神中传达出盼望、狐疑、迷茫、忧虑等复杂的内容。先从宏观角度观察,这篇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引子——由照片引发,二阐述面对照片的感悟,三回应照片。但是,仅仅达到这种认识程度还是很肤浅的,一点都没有深入下去。我们不能借口“整体感知”来掩盖“理解浅薄”。阅读难点与理解关键在于文章第二部分,作者阐述了四层意思。其一,“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第2~7段)(想离家);其二,“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第8~9段)(在路上);其三,“人生是一场苦旅”(第10段)(一场苦旅);其四,关于“人的悲剧性实质”(第11段)(走向前方却又思念家)。再概括一下,本文思路是:想

5、离家——在路上——一场苦旅——思念家。以上工作属于分析概括文章思路的工作,这是阅读分析文章必不可少的一环——江苏高考语文学科年年考到文章的思路分析,其他各省高考语文试题也经常触及此——但是,仅仅有这个概括还不够,下面还要对这几层意思逐一分析,在分析时,又不能离开文本,不能离开微观角度的语言分析与品读。第一层意思:“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欲望”。为什么这么说呢?与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类比,人类有史以来就喜欢迁徙,人有离家远行的“习性”(第3、4段);外面的精彩世界“诱惑”人离家,离家可以获得“生命的快感”(第5段);当然,有的离家也是出于“无奈”(第6段);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人对

6、前方存有“幻想”(第7段)。概括起来讲,原因就是文中的四个关键词“习性”“诱惑”“无奈”“幻想”所表达的内容,有的主动,也有的被动。“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就是他们艰辛离家情形的生动写照,惟其艰辛,愈见本能之难以改变、欲望之异常强烈。第二层意思:“命运把人抛到路上”。这一层是就抽象的意义而言的。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无家可归的感觉,在外流浪者不必说,在家的人因心中有目标,似乎仍在路上,无家可归,究其实质是心灵没有“归宿”。理解这一层次有难度。作者说: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这里有必要向学生讲清楚,什么叫“形而上”,不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提问学生,学生学过政治常识,他

7、们都一致地解释:“形而上”就是“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它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于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这样的套话是解决不了实质问题的。其实,再追问一下,为什么这种世界观或方法论或思维方式取名为“形而上学”呢?怎么不取诸如“片面观点”“机械学问”“荒谬思维”之类的名字呢?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讲解,深入浅出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