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759241
大小:67.13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10
《孔子是中国对外最强的文化符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孔子是中国对外最强的文化符号 前年,全国两会上,就胡玫拍摄《孔子》电影,胡锦涛主席专门接见胡玫谈到:“孔子是中国文化对外输出最强的符号,应该把孔子弘扬出去,让孔子走向世界”。 胡锦涛主席提倡创造“和谐”社会,意味着中国急需一极具凝聚力,包容性的思想,来团结各阶层,各党派,各族人民。没有凝聚力,没有和谐的国家是没有前途,是很危险的。 中国地域博大,民族众多,人口繁多。然若心不往一处想,力不往一处使,没有什么建树倒事少,不和谐关系重大。 人为的灾难往往是缘于思想或文化的不同,战争的实质起因就是思想或文化的不同
2、,不然怎么会有斗殴,屠杀,战争? 百年以来,中国历经的磨难数不甚数。先是中国不能融入世界,受外国人的轻视,侵略。后是中国人之间难以融为一体,内战,内斗。 胡锦涛主席就是根据传统文化中的“性本善”,“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提出“和谐”的理念,无疑给世人展现出中国人宽广博大的胸怀。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个和谐的指路明灯,无疑给中国指明了融入世界大同的方向。 创造中国的和谐社会,少不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因为只有孔子的思想才是推进器,日本韩国似乎已对中国丢失的传统文化,感到可惜,对听到中国人
3、骂孔子更感到痛心。 因为他们对孔子恋恋不忘。他们仍然举行祭孔仪式,仍然尊从“礼义廉耻”,日韩好多地方仍然放有孔子铜像,孔子依然如故地是他们的精神领袖。再创东亚儒教经济文化圈的繁荣,少不了“孔子”这盏明灯。 今天,我们完成民族的伟大复兴,少不了儒家精神信仰的重树。孔子的儒家思想及其秉承的中华传统文化,几千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影响着民族的兴衰存亡,是每一个中国人拥有民族自信的基石,儒家思想的重树必然带来民族的伟大复兴! 西方有基督教义作为精神信仰,而东方的精神信仰在经历文革之后受到极大的冲击,国民各阶层
4、普遍出现道德危机,不利于民族的发展进程,不少知识分子也已经缺失了自信心,尝试着移民海外,流失了不少难得的人才。只要重树儒家的精神信仰,必然唤醒国人的良知,极大地增强民族自毫感,从而为民族复兴事业提供必要的条件。 中国融入世界大流,少不了儒家的普世价值。法国的伏尔泰曾说: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子宣布了对世界更有价值的真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超过基督教义最纯粹的道德。现在孔子已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名人,四大文明缔造之一,在亚洲影响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在西方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不少发达国家,09年美国还特意通过了纪
5、念孔子2560周年的法案,称孔子理念体现“最高境界的道德品质”和“促进人类和谐”。 文革之后,诸多含冤人士大都得到了应有的名节,而唯独孔子与儒家没有得到应有的名节。政府天安门立孔子像已让我们感受到了诚意,然而名正还需要言顺。目前应该恢复儒家思想的名节,这将是民族之福呀。 1,以儒家的名义,广布善源。多建立些慈善基金会,多筹善款,赈济贫困,病残的人民群众,帮助失学儿童复学,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帮助失业者就业。 2,大力宣传传统美德。多散发一些有关的资料,多张贴一些有关的横幅,多出版一些有关的杂志古籍
6、 3,传统经典与启蒙读物类如《三字经》《论语》等,列入选修扩展阅读范围。应该从中小学开始像习近平副主席提出的那样都学习熟读《弟子规》,这样可以让人们解除文革以来对儒家思想的误解,因为他们大多一本儒学书籍都未读过,从而对儒家全盘地否定。 温故而知新,我们应该进一步开展学习国学运动,并向周边的国家学习,看人家是如何运用孔子思想武装自己的国家的。 一,日本仍然是一个崇拜孔子的国家,日本明治维新将儒学与封建主义分开来看,抛弃过时的封建理念,但继续研究儒学,尊从儒学中的道德政治理念。政府还专门制定了三条政策:其一,在
7、国民教育中恢复儒教教育; 二,继续举行孔子祭祀典礼;其三,大力开展儒学研究活动。这样,儒学思想再次走进了日本的近代化建设中。“论语加算盘”成了日本的主流思想,业务遍及金融、铁道、海运、矿山、纺织、钢铁、造船、机电、保险、建筑等众多领域,一生创办了500多家企业,堪称日本近代的“实业之父”就是日本的儒商涩泽荣一。关于这一论据,一主力辩驳对手(曾语拿出三千元作赏金)也称,几乎能回绝所有反驳观点。因为中国近代的思想很多都是源于日本,摘取日本批驳封建思想纯属投机,没有事实依据。 三,重温诺贝尔奖获得者们的共识。198
8、8年1月,全世界的诺贝尔奖得奖人在法国巴黎开了一次会议,结束时做了一个破天荒的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标题:NobelWinnerssaytabwisdomofConfucius(诺贝尔奖获得者们说偷听孔子的智慧)Nobel(诺贝尔)prize(奖)winners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